摘要: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携文化产业“顶流”和科技发展“新势力”如期而至。
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将携文化产业“顶流”和科技发展“新势力”如期而至。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局之年,也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要一年。在多重战略目标交汇的关键之年,本届文博会有何看点?在笔者看来,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科技赋能文化
首设人工智能展区
科技为文化赋能,是文博会的鲜明特色。每年,文博会都吸引一大批“文化+科技”的文化产业新势力、新兴业态优秀企业机构参展。
回顾去年文博会,人机共跳英歌舞引发关注;人工智能大模型、新能源汽车、华为文化大模型、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等,刷新了人们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认知。
图源 / 深圳发布
而本届文博会突出科技赋能,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展区,邀请优必选、元象、影石创新等60多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参展;AI会展助手“文小博”将首次亮相;时空壶翻译机器人实现跨语种实时交流;具身机器人将参与迎宾、志愿服务、导览、采访等工作。
“人工智能”作为当下全球经济发展的时代热词,“人工智能”展区的首次设立,不仅是展会形式的革新,在彰显深圳在人工智能领域硬实力的同时,更折射出中国文化产业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意图,为构建现代化文化产业链与全球化文化贸易生态提供核心动能。
当前,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驱动作用日益凸显,本届文博会将“上新”哪些前沿科技产品?深圳将如何打造这场“科技+文化”盛宴?值得关注。
打造七大“超级平台”
以新姿态诠释“新文博”
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文博会不仅是“展”,更是“超级平台”,为海内外优秀文化产业项目牵线搭桥,助力“逐梦人”圆梦。
据了解,本届文博会将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超级交易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超级服务平台、文化新技术新产品超级发布平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超级共创平台、文化开放与出海超级贸易平台、文化企业与品牌超级传播平台、文化改革发展成就超级展示平台这七个“超级平台”。
第20届文博会现场。图源 / 文博会
作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本届文博会延续“首展”“首发”“首秀”模式,打造文化创新成果的“超级转化器”,吸引全球新品发布与合作交易。不少新品项目借助这一平台,收获多个意向,合作签约硕果颇丰。
此外,深圳原创舞剧《咏春》、《五星出东方》等将在文博会艺术季首演,展现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成果。
据目前统计,本届文博会展期将组织近200场新品发布会、招商引资、项目签约、订货会等活动,拓宽专区发布、展位发布、云上发布等多条首发首秀渠道,馆内发布区个数较上届翻番。
本次“上新”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将如何展示文化产业蓬勃新气象?还有8天,这份“惊喜盲盒”亟待揭晓。
特别策划促交易措施
打造配套交易服务体验
文博会不仅是博览会,也是消费的盛会。
“日均营收超百万元”“面对面交流谈下千万大单”......这样火热的场景在每年文博会都能看到。文博会交易属性显著,吸睛更“吸金”,以展促商,吸引大批商家来深圳寻机遇、寻交易、寻合作。
截至去年,历届文博会总成交额累计超3万亿元,服务文化产业企业机构累计超4.5万个,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累计超200万种。
再把目光转向今年,本届文博会特别策划了22项促交易措施,通过场景、通路、服务三方面再升级,实现交易环节的全面扩容、全链赋能、全程无忧。
从参展商数量来说,本届展会将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展。其中包含国家博物馆、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等60余家首次参展的“新朋友”。除各地政府组团参展之外,上届文博会市场化组展比例从50%跃升至75%,本届文博会预计再创新高。
参展商数量多、质量优,更需要打造配套的交易服务体验。据悉,本届文博会还通过AI技术深度重构交易服务体系。
譬如,今年首次开发上线“AI会展助手文小博”摇身一变,成为参展商们的一对一专属“商务顾问”,为他们排忧解难,在海量商机中实现精准供需对接,提高交易效率。
文博会记录了中国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成为助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让我们静待大幕拉开
共同期待!
来源:第一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