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重要源头,其文化影响力辐射至周边众多国家。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晰地展现了这种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脉络。从服饰风格的角度来说,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文化,韩国深受明文化影响,而越南则有着清文化的痕迹。
关注斗恩担仇带给你不一样的思路和视角。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作为东亚文化的重要源头,其文化影响力辐射至周边众多国家。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清晰地展现了这种文化传播与传承的脉络。从服饰风格的角度来说,日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唐文化,韩国深受明文化影响,而越南则有着清文化的痕迹。
日本和服与唐朝服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和服的起源虽可追溯到古代,但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服饰风格的形成,是在奈良时代,当时正值中国盛唐。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服饰制度便是其中之一。日本仁明天皇在公元842年颁布诏书,宣布“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 ,这一举措标志着日本服饰全面向唐朝看齐。唐朝女性服装开放自信、色彩丰富,袒胸装、襦裙、胡服、大袖衫等款式多样,这些特点在日本和服中得到了体现。例如,和服的袖口、衣襟和裙子可以自由开合,不同开合方式显示不同含义,与唐朝服装注重细节和装饰的特点相契合。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和服并非一成不变地复制唐朝服装。在平安时代,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中断,和服开始逐渐本土化,色彩变得更加多样化,衣袖也向宽大方向发展,如“十二单”这种穿着方式,在单衣上叠十二层轻薄透明的服装,创造出朦胧恍惚的美感,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观。镰仓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和服又回归朴素,宽袖变回窄袖。室町时代,和服开始出现家纹,便服设计也开始礼服化。到了江户时代,和服进入最繁盛时期,基本格局定型,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和服样式。尽管现代和服保留了许多唐朝服装的元素,但在材质、颜色、图案以及穿着方式和礼仪上都发生了变化,融入了日本本土的文化特色,成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
韩国传统服饰的发展深受明朝服饰影响。朝鲜王朝与明朝建立起密切的朝贡体系,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频繁,服饰领域的文化互鉴更是突出。从整体上看,韩国传统服饰与明朝服饰在造型、色彩搭配、装饰工艺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造型上,两国都常用齐胸敞开、宽大袖口的款式;色彩搭配上,都偏好深沉、典雅的颜色,如蓝、黑、绿等,展现出东亚文化共有的审美追求;装饰手法上,都擅长运用刺绣、织锦工艺,以花鸟、吉祥纹样点缀服饰,彰显东方审美特点。
不过,两者也存在差异,比如韩服领型多为直立式,明朝服饰领型多为翻领式;韩服袖口多呈喇叭状,明朝服饰袖口多为直筒状。这些不同之处,也反映出两国在服饰文化上的个性特征。朝鲜时期,韩国服装文化达到鼎盛,既保留本土传统,又融合明朝服饰特点,韩服、冠服等韩国传统服装,体现出韩国悠久的服装文化传统。当代,韩国传统服饰在材质、工艺和款式等方面持续发展,其传统元素广泛应用于时尚设计、工艺美术等领域,实现了创新性传承。
越南传统服饰的发展也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尤其是明清时期,其服饰特点与中国古代服饰存在诸多关联。在阮朝以前,越南人的服饰多为汉式服装。后黎朝服饰制度直接按宋明制度制定,民间服饰和明人无差异。明亡后,大量汉人为保留华夏衣冠而来到安南,对越南服饰影响颇深。彼时,越南朝廷曾颁文禁止清朝风俗流入越南,后黎朝正和十七年(1696年),黎熙宗明令移居越南的中国人必须遵从越南风俗,不许沿用清朝习俗,亦禁止越南人仿效清朝服饰。
阮朝建立以后,民间尤其是南部服饰由于在广南阮主阮福阔时期受到来自满清服饰的影响,逐渐出现了奥黛式样的服装。当时阮福阔为了以示与黎郑的分别,进行包括冠服制度上的改革,从此越南的服饰制度发生很大变化,常服逐渐改为盘扣长袄(越称盘扣领),缠头巾(后演变为盘扣) 。阮主后裔阮福映建立越南阮朝后,将广南时期服饰制度在全越南推广,盘扣长袄成为越南民间服饰主流,并最终随着时代变化,奥黛变为五身袄和寸袄,经过不断演变发展成为今天越南国服奥黛。
日本、韩国、越南的传统服饰分别继承了中国唐文化、明文化和清文化的部分特征,这不仅是服饰样式的传承,更是文化、审美、礼仪等多方面的传承与融合。这些国家在汲取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民族特性和历史发展,对服饰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与创新,使其成为各自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 ,见证着东亚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
来源:斗恩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