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癌症基金会和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5肿瘤治疗新进展研讨会"于5月10日在南京、北京、西安、长沙四地同步召开。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癌症基金会和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的"2025肿瘤治疗新进展研讨会"于5月10日在南京、北京、西安、长沙四地同步召开。
本次会议采用"四城联动-云端互联"模式,近八百位全国肿瘤学领域权威专家、临床研究骨干及学术带头人
共聚首,以前沿技术、转化医学和实践优化三大专题为轴心,围绕人工智能临床应用、肿瘤组织溯源、创新药物研发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度对话,共商肿瘤诊疗新策略,合力推动中国肿瘤诊疗的标准化与国际化进程。四城联动
AI赋能医疗革命:肿瘤诊疗新纪元与产学研医协同创新
南京、北京、西安、长沙四地通过直播连线展开深度互动,各会场专家展开跨地域学术交锋。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发表精彩致辞,当前肿瘤诊疗已进入精准医疗与免疫治疗新时代,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他强调,肿瘤防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以“精准”为矛、以“规范”为盾、以“创新”为翼、以“同质”为基,推动中国肿瘤医学的全面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图1 于金明院士致辞
随后,中国药科大学附属南京天印山医院秦叔逵教授重点阐述了人工智能(AI)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突破性应用,将为临床试验带来革命性变化,AI技术可提高试验效率与加速进程,提升数据质量与管理效率,增强决策科学性与精准性,降低成本与资源消耗,改善患者体验与参与度,促进个性化医疗发展等。他同时指出当前面临数据隐私、伦理监管等技术瓶颈,强调需建立配套政策与法规体系。创新前沿的观点引发会场热烈讨论,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梁军教授指出,秦教授的演讲系统阐释了AI对医疗全流程的革新价值,特别是在临床试验领域开创了全新范式。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强调,AI虽在血液肿瘤领域潜力巨大,但始终无法替代临床医生的经验判断,尤其在罕见病诊疗方面。秦教授最后总结道“尽管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仍然要跑步前进拥抱未来”。
图2 秦叔逵教授学术分享
神经与肿瘤药物研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唐任宏博士介绍了实验室在双/多靶点T 细胞接合器(TCE)和抗体偶联药物(ADC)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该实验室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重点布局神经科学、肿瘤科学等领域的开放课题,特别鼓励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研究。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实验室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医协同创新,致力于解决重大临床难题并推动国家医药科技发展。
图3 唐任宏博士学术分享
肝胆胃肠NSCLC治疗突破:免疫联合疗法与分子靶向的黄金时代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袁光文教授基于LION研究指出,晚期卵巢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行淋巴结清扫术未能提升生存率,反而增加并发症风险。在铂敏感复发患者中,二次减瘤术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袁教授特别介绍了SCORES研究中ADC药物苏维西塔单抗联合化疗对铂耐药患者的显著疗效,并展望PARP抑制剂和免疫治疗将为卵巢癌个性化治疗带来新突破。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方维佳教授系统梳理了我国肝胆肿瘤诊疗进展,重点分析了19款获批肝癌药物及PD-1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一线治疗中的显著生存获益。他详细解读了HIMALAYA等关键研究对HCC免疫治疗的推动作用,并介绍了泽尼达妥单抗在HER2阳性胆道肿瘤中的突破性疗效。方教授表示,未来肝胆肿瘤治疗需结合空间多组学等新技术,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系统阐述了III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重要突破,重点分析了PACIFIC和LAURA研究推动的同步放化疗联合巩固治疗新模式。她特别强调多学科团队(MDT)在治疗方案制定中的核心价值,并指出国内MDT模式在规范化建设方面的发展空间。
江苏省肿瘤医院朱梁军教授重点介绍了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最新突破,包括RESET-C研究证实的新辅助免疫治疗在dMMR直肠癌中的显著疗效。他详细解读了CheckMate 8HW、KRYSTAL-1等关键研究,这些成果已被2025 CSCO指南采纳为MSI-H/dMMR和KRAS G12C突变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朱教授强调,消化道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需基于分子特征制定个体化策略,同时发挥多学科团队的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林冬梅教授系统阐述了肿瘤组织溯源技术在原发灶不明肿瘤(CUP)诊断中的关键价值,强调多组学技术结合病理检测可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她重点分析了分子检测指导的部位特异性治疗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现状,指出目前基于基因表达谱的治疗策略尚未能改善患者生存。林教授通过临床案例展示了FDA批准的肿瘤溯源检测产品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展望了未来通过精准分类和多元化样本检测优化诊疗策略的发展方向。
解码肿瘤治疗新范式:从免疫协同到溯源技术的全链条创新
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和中国癌症基金会付凤环副理事长担任大会主席的北京会场中,在结直肠癌专题环节,山东省肿瘤医院刘波教授详细解读了《2025 CSCO结直肠癌指南》的更新要点,重点介绍了西妥昔单抗β联合FOLFIRI方案在RAS/B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一线治疗中的显著疗效,以及免疫联合疗法在MSI-H/dMMR型患者中的新推荐。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就MSS/pMMR型患者的免疫治疗策略和西妥昔单抗β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热烈讨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云南医院庄莉教授在非小细胞肺癌专题中回顾了ADC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分享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治疗的协同机制及临床数据。圆桌讨论环节嘉宾就新型药物的适用人群和与传统治疗的平衡问题发表了见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熊焰教授从病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肺原发与转移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挑战,介绍了基因表达谱等新技术在疑难病例中的应用价值,并通过实际病例展示了多技术联合诊断的实践路径。
图4 北京会场大会主席致辞(左:沈琳教授,右:付凤环副理事长)
西安会场中,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石远凯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南克俊教授、陕西省人民医院白俊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胃肠肿瘤专题环节,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周俊教授系统回顾了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的最新进展。基于《2025 CSCO结直肠癌指南》的更新要点,重点分析了西妥昔单抗β联合FOLFIRI方案在RAS/BRAF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获益,以及双免疫联合治疗在MSI-H/dMMR亚型患者中的突破性疗效。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就新辅助免疫治疗的优化策略和西妥昔单抗β的应用前景展开了热烈讨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朝霞教授在非小细胞肺癌专题中分享了双特异性抗体(如依沃西单抗)和ADC的最新研究数据,并探讨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协同机制。讨论环节聚焦新型靶向药物的精准筛选策略及与传统治疗的优化组合方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江宇教授从病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肿瘤组织溯源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全球首个达到III期研究终点的90基因表达谱检测(Canhelp-Origin)在指导原发不明肿瘤精准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圆桌讨论环节,专家们就多组学技术联合应用和分子特异性疗法的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5 西安会场大会主席致辞
(从左往右依次是:石远凯教授、南克俊教授、白俊教授)
长沙会场中,由湖南省肿瘤医院王晖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邱萌教授、湖南省人民医院段华新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高娅文教授担任大会主席。邱萌教授详细解读了消化道肿瘤诊疗新进展,重点探讨了免疫治疗在dMMR肠癌患者中的显著疗效(RESET-C研究)及双免联合策略(CheckMate 8HW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并展望了西妥昔单抗β在RAS/BRAF野生型肠癌中的应用前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徐禹教授围绕NSCLC的治疗进展展开演讲,强调了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并分享了双抗和ADC药物的临床潜力。湖南省肿瘤医院李俊军教授则深入剖析了肿瘤组织溯源技术在多原发和转移性肿瘤诊疗中的价值,介绍了90基因检测在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III期临床证据(FUDAN CUP-001研究),为原发灶不明肿瘤的精准诊疗提供了新思路。大咖论道环节,多位专家就优化治疗策略、平衡创新药物与传统疗法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图6 长沙会场大会主席致辞
小
结
2025肿瘤治疗新进展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全国肿瘤学领域专家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展现了我国在肿瘤精准治疗、AI技术应用和创新药物研发方面的卓越进展。四城联动的创新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促进了跨学科、跨机构的深度合作。未来,随着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持续推进,中国肿瘤医学必将迎来更多突破性进展,为全球抗癌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终惠及广大患者。精彩资讯等你来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