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创赋能“新世代”,可不是宝马心血来潮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6:34 2

摘要:当汽车工业的齿轮与非遗文化的丝线交织,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交响曲正在上演。宝马新世代车型以“黑科技”与“中国味”的双向奔赴,不仅重新定义了未来出行的样貌,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这一看似跨界融合的尝试,实则是宝马深耕中国三十年、植根本土

当汽车工业的齿轮与非遗文化的丝线交织,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交响曲正在上演。宝马新世代车型以“黑科技”与“中国味”的双向奔赴,不仅重新定义了未来出行的样貌,更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传承推向了一个全新高度。这一看似跨界融合的尝试,实则是宝马深耕中国三十年、植根本土文化的必然选择——它不是心血来潮的营销噱头,而是一场以责任为底色、以创新为笔触的战略叙事。

新世代车型的“中国专属”标签,首先体现在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解构与重构。车内搭载的X操作系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打造动态界面,将立春的嫩绿、霜降的银白融入交互视觉中。这种设计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通过算法捕捉节气光影变化,让驾驶者在中控屏上感受“春雨惊春清谷天”的时序流转。更值得关注的是“超感智能座舱”中的向心中控设计,其极简流畅的线条灵感源自宋代瓷器轮廓,而触控反馈的阻尼感则模拟了苏绣丝线的细腻触觉。宝马工程师坦言:“我们用了18个月时间,将龙泉青瓷釉面开片的纹理转化为中控台背光图案的数学模型。”这种将传统工艺美学与工业精密计算结合的实践,恰似用现代语法重新书写古老诗篇。

如果说车内设计是文化基因的隐性表达,那么宝马与清华美院合作的“非遗+智能”项目则是显性的文化再造工程。2025年启动的“清美-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以漆艺、竹编、金工等十大非遗门类为切入点,推动了一场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迁徙”。

宝马将邀请资助非遗传承人,进入“清美-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与清美教授共创,为BMW新世代设计概念性衍生文创品。项目分三个阶段推进:5月启动非遗传承人的遴选,6月至9月将展开创意工作坊与原型开发,10月到12月进入项目成果发布阶段。此次项目将遴选资助1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人才进入清美学习共创。“清美-BMW非遗保护创新基地”欢迎符合条件的非遗传承人踊跃报名,于615日前将个人简历发送邮件至anxindesign@163.com 进行报名。

遴选标准为:非遗项目需具有可大批量转化和生产的可行性、传承人需具备创新意识,能适应跨界合作,以及将优先选择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种“科技赋能手艺”的模式,既保留了非遗的核心技艺,又为其注入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真正实现了“让老手艺穿上新铠甲”。

宝马的“非遗叙事”始终围绕一条清晰的主线:责任不是附加题,而是企业基因的必答题。从2007年发起“BMW中国文化之旅”至今,其公益足迹覆盖了敦煌壁画修复、苗银技艺保护等136项非遗项目,累计投入超2.3亿元。这种持续十九年的坚守,在商业世界中堪称异类,却也恰恰印证了其“家在中国”的深层逻辑。正如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高翔所言:“为中国客户创造有中国味道的文化氛围,是将创新基因植入本土土壤。”这种“土壤思维”体现在具体行动上,便是将非遗传承人请进设计中心、让大运河文化成为智能导航的POI标签、甚至把隋唐运河古船的结构力学研究转化为车身轻量化设计的参考。当企业在商业价值与社会责任之间架起桥梁,文化的活水便自然流淌进产品的毛细血管。

日前,作为“BMW中国文化之旅”第一款将公益成果孵化为文创产品的创新之作——BMW非遗龙泉青瓷旅行茶具”也已正式上线MY BMW APP标志着宝马企业社会责任在非遗保护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延续新世代愿景,“以传承点亮未来”,真正实现了助力“非遗走入现代生活”。

在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宝马新世代的探索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当工业文明发展到高阶阶段,文化厚度将成为差异化的终极壁垒。那些镶嵌在智能座舱里的青瓷纹路、流淌在车载系统里的节气韵律、浸润在用户体验中的非遗智慧,共同构筑起一道独特的情感护城河。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宝马敢于将“二十四节气”主题界面定义为“新世代的数字文物”——它不是对传统的怀旧式复刻,而是用创新思维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空中获得新生。正如大运河连接南北水系成就千年繁华,宝马正以文化为纽带,连接过去与未来,让每一次出行都成为文明传承的微缩现场。

这场始于非遗、归于创新的旅程,最终指向一个更具启示性的答案:企业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创造利润的技术能力,更在于定义价值的文化能力。宝马新世代将有中国专属车型。当宝马将那些曾被时间尘封的文化密码,在新世代的科技语境中获得了重生的力量。这不是某个市场部门的突发奇想,而是一家跨国企业用十九年时间书写的责任长卷——它证明商业向善从来不是伪命题,而是未来企业竞争的必修课。 诸葛易行

来源:汽车未知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