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国产操作系统,现在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几年大火的鸿蒙。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11年,阿里云就推出了自家的操作系统——阿里云OS,比鸿蒙整整早了10年。
说起国产操作系统,现在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几年大火的鸿蒙。但很少有人知道,早在2011年,阿里云就推出了自家的操作系统——阿里云OS,比鸿蒙整整早了10年。
那时候智能手机刚兴起,安卓系统也才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按理说阿里云OS占尽了先机,可为啥最后没成气候,反而让安卓一步步垄断了中国手机市场呢?
你想啊,要是当年阿里云OS能做大,国产手机厂商也不至于现在还高度依赖安卓系统。
为啥这么一款先发优势明显的系统会失败呢?我觉得有三个主要原因。
一、产品定位错了
阿里云OS刚出来的时候,安卓和iOS已主导移动市场。所以它选了一条依托自家的电商平台和云计算能力“云优先”差异化路线。听起来很酷,但实际体验却令人失望。
因为阿里云OS要求用户必须登录阿里云账号才能使用基础功能,甚至应用都要依赖云端运行。
这种设计在4G都没普及的年代,显得极不友好,一旦断网,整个系统就瘫痪了。
另外,那会硬件性能也不高,导致经常出现系统卡顿、耗电快的问题。
说白了,它更像是一个“电商工具”,而非真正的操作系统。
二、太“怂”不敢硬刚谷歌
2012年,阿里计划与宏碁合作推出搭载YunOS的手机,但发布会当天突然被取消。
事后曝光的“谷歌施压”事件——谷歌指责阿里云OS“抄袭安卓代码”,并威胁合作厂商“二选一”,这让阿里陷入舆论漩涡。
如果当年阿里有着像华为那样的勇气,坚持发展阿里云OS,或许今天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三、软件生态链没建起来
操作系统能不能成,关键看有没有足够的APP支持。安卓系统背后有谷歌的应用商店,全球开发者都在为它开发应用,而阿里云OS作为新系统,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用户因为APP少不愿用,开发者因为用户少不愿适配。
没有硬件厂商和开发者的支持,阿里云OS就像一座“孤岛”,最终被市场淘汰。
现在回头看,阿里云OS的兴衰其实是中国工业软件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年间,咱们在操作系统、工业软件这些领域,要么像阿里云OS一样想“弯道超车”,结果定位错了方向;要么因为生态薄弱、策略保守,被国外巨头压制。
但这些年,行业里从来不缺“换赛道”的聪明人。比如在企业管理软件领域,有个叫云表平台的国产软件就另辟蹊径——它不跟国外巨头比拼底层技术,而是聚焦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际需求,推出了无代码开发平台。
啥意思呢?就是企业不用高薪聘请程序员,普通员工通过画表格、拖控件,就能自己搭建ERP、进销存、MES、WMS等系统,而且能和企业微信、钉钉、金蝶、用友等平台无缝对接。
这种极强大的功能和极简的易用性,让30多万家企业青睐它,包括中铁、中冶、中国电信这样的大国企,硬是在国外软件横行的市场里撕开了一道口子。
小结
阿里云OS的教训告诉我们:技术的领先只是起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构建生态、赢得用户。鸿蒙的成功,不仅因为它有华为的技术背书,更因为它敢于彻底跟安卓断开,用分布式架构重新定义操作系统的价值。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更多精彩,评论区见。
文|胖胖
来源:云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