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戏相逢 | 八闽“匠心”!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1)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7:26 2

摘要:曲晓妮,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诗词闽南方言吟诵)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入选厦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厦门市。

近日

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

其代表性项目囊括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等

共计184人入选

图源:芗城区文联

“清新福建”将根据不同的代表性项目

推出“周末戏相逢——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系列

今天,我们先一起走进

“民间文学”专题

感受福建文化的魅力

感受传承人的精神

传承人简介

曲晓妮,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诗词闽南方言吟诵)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入选厦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厦门市。

传承人简介

蔡金安(台胞),福建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诗词闽南方言吟诵)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入选厦门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厦门市。

诗词闽南方言吟诵是用闽南方言吟诵古诗词的一种艺术表演方式,它主要流行于闽南、台湾地区。

“诵”指诵读或朗诵;“吟”指吟唱。闽南话的读音跟唐宋标准音的读音几乎相同或相当接近,所以用闽南话来吟诵古诗词,大多数诗词的平仄格律完全相同。

2019年,被列入厦门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被列入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以上2图源:厦门卫视

传承人简介

连仲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灯谜(漳州)代表性传承人。从业20年,师承原漳州市灯谜协会会长郑明义。擅长灯谜创作,所创作的灯谜作品曾获2018年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等主办的主题征集评选灯谜佳谜奖。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漳州市芗城区。

灯谜,又称“文虎”,故猜谜又有“射虎”之雅称,是中华“国粹”之一,自春秋秦汉的“隐语”“瘦辞”演变而来。灯谜历史悠久,自唐朝传入漳州,盛于明清。

1981年5月,漳州成立国内首个市级灯谜协会;1992年,漳州创建了海内外第一个灯谜艺术馆。漳州多次举办国家级、省级大型灯谜会,每年的正月十四,举办基层灯谜会猜活动,已连续举办了31届。2000年5月,漳州市芗城区被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艺术(灯谜)之乡”。2012年,灯谜(漳州)被列为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智力游戏,灯谜竞猜活动,灯谜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有力促进了漳州灯谜的不断发展。其良好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上3图源:人民网@李昌乾

传承人简介

郭耀梅,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淳传说)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10月入选漳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漳州市龙文区。

《漳州府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陈淳出生于龙州里。由于精进学问,《宋史》为他立传;《四库全书》收录了他的著作;他也成为配祀孔庙的172位先贤之一。民间因敬仰他的人品和智慧,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他身上,于是就产生了“陈淳的传说”。

龙文区实验小学淳风广场,朱熹、陈淳两座人物雕像并列而立

“陈淳传说”在陈淳在世时产生,自早期便流传于民间,分布区域为台湾地区、江西省、福建省三明的尤溪一带,漳州市芗城区、龙文区、龙海区等地,主要流行于龙文区朝阳街道、郭坑镇、步文街道、蓝田街道和龙海区东园镇一带。最早的记录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出版的《漳州史迹》里。

以上2图源:龙文区政府网

陈淳传说隐含的历史价值,为我们提供研究历史的某些线索;陈淳是传统道德的典范,他的道德品质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对现实仍有教化作用。其理学思想、孝敬父母、格物致知的精神等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淳传说》于2022年1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传承人简介

张嘉星,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谚语(闽南谚语)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入选漳州市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漳州市。

俗谚(即俗话和谚语)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即“五色话”)等,皆源于民间口语。人民群众往往喜欢用形象化的诙谐的语言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因此,俗谚的这种土生土长性自然也就反映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其中,俗谚指俗话和谚语,是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口中的关于生产和生活经验的固定语句。它们在形式上和意义上有相通之处,都是在民间流传的、通俗易懂的、富有警醒语义的定型的句子。泉州方言俗谚通过生动活泼的言语形式点破事实真谛,或者刻画行为、状态的形象,所以能给人以浅显易懂、形象洗练的感受。

闽南方言俗谚概括起来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押韵上口,流畅回环;二是形象生动,明快简练;三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丰富的闽南俗谚能够展示闽南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源远流长的历史风采。

传承人简介

周金琰,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传说)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入选莆田市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莆田市。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关于“妈祖信俗”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决议。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对保护妈祖文化、传承信仰习俗、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广泛传播、扩大世界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源:湄洲妈祖祖庙

“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文化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目前已从湄洲妈祖祖庙传播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源:张颖

“妈祖信俗”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信众联系、文化认同的纽带,也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和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图源:林春盛

传承人简介

江国兴,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江梅妃传说)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入选莆田市第三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莆田市荔城区。

梅妃是我国历史上广泛流传的历史人物,传说始于唐代《梅妃传》、五代《开元天宝遗事》等历史故事,后演化为小说、戏曲,小说和戏曲又使民间传说更富有传奇色彩。

梅妃,原名江采蘋,福建莆田江东人,唐明皇妃子,人称江东妃。其虽年幼进宫,却在莆田留下了极深的渊源。莆田民居建筑有宫廷脊头翘起建筑风格,为“妃子脊头”翘起,以及“赏赐梨园戏,从此莆田才有地方戏,今为莆仙戏”等,还有莆田广为流传的有关的梅妃风物和故事,如“梅妃原是牧鹅女”“神奇抬头石”和“田公元帅与镇鼓石狮”等。

“梅妃信仰习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莆仙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梅妃的传说”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桔塔”“梅妃信仰习俗”“木偶戏”等列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福建地方民俗和地方文化具有特殊意义。

以上3图源:莆田市群众艺术馆

传承人简介

肖胜龙,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程门立雪典故(将乐)代表性传承人,从业40年,在程门立雪典故传承推广活动中,充分利用其口头性、群体性等特点,积极参与、筹办将乐县纪念杨时诞辰940、950、960、965、97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代表性项目申报地区或单位:三明市将乐县。

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福建将乐人。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曾任工部侍郎,拜龙图阁直学士。师从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为“程门四大弟子”之一,被尊为“程氏正宗”“闽学鼻祖”。

图源:人民网@叶青卿

杨时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对家庭的教育,更体现了特有的理学家风。

杨时曾为子孙后代留下十条“家训”:一训父慈,二训子孝,三训臣忠,四训夫义,五训妇从,六训友恭,七训敬长,八训择友,九训睦族,十训和邻。数百年来,杨氏后裔都以日耕夜读、诗礼传家为荣,其中至少出过进士15人,举人16人,太学、国学生20人。

杨时与杨迪画像

以上2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2023年10月31日,福建·将乐纪念杨时诞辰970周年系列活动在将乐举行,来自海内外800余名专家学者、杨时后裔宗亲到场,共同缅怀这位伟大先贤。

朱熹题赞(左下角)的杨时遗像

图源:人民网@叶青卿

假如你来到福建

会惊奇地发现

这里的光从不曾熄灭

只是换了种方式在烟火里生长

传说中的非遗并不遥远

就在日常里跳动着

它们不是世界文化遗产里的冰冷坐标

而是“活着”的“东方精神”

后面,我们将会继续与各位一起

感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

品味福建非遗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转载请标注来源

来源:福建文旅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