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汾河流水哗啦啦,大麦小麦又扬花。”近日,记者沿稷山县至新绛县段的汾河旅游公路探访,目睹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壮阔图景——清澈的汾河水与无垠的麦田相互映衬,交织出一片绚烂迷人的田园风光。
生态廊道绘就“汾河毓秀”新篇
□记者 杨洋 刘凯华
“汾河流水哗啦啦,大麦小麦又扬花。”近日,记者沿稷山县至新绛县段的汾河旅游公路探访,目睹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壮阔图景——清澈的汾河水与无垠的麦田相互映衬,交织出一片绚烂迷人的田园风光。
在这里,生态廊道赋能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跃然眼前。
连片冬小麦已进入抽穗期,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在田间匀速穿梭,身后拖曳的雾化喷灌设备扬起细密水雾。稷山县农业农村局的基层农技人员向记者介绍:“不少田块都安装了墒情监测仪,湿度、肥力数据实时回传,精准管理让小麦节水又增产。”
在一处高标准农田里,两架植保无人机掠过麦浪,喷洒出的生物农药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虹彩。张瑶楠是稷山县化峪镇阳平村的植保无人机飞手,最近村里新安装了“智慧大脑”,他正忙着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给地块施肥。无论是土壤墒情、病虫害态势,还是苗情,都能通过智慧农业系统精准获取,进而实现精准灌溉与施肥。在化峪镇,3000亩粮田处处离不开他这样的“增产军师”来保驾护航。
“
在稷山县稷峰镇管村,粮农老赵驾驶三轮车来到田间,迅速取下喷雾器熟练进入麦田实施喷雾作业。伴随机器的轰鸣,细密农药雾滴均匀洒在嫩绿麦苗上,为小麦生长提供保障。“飞手喷过了,我不放心再补一遍,要对得起汾河赐予咱这得天独厚的条件!”谈及精耕细作的目的,老赵如是说。
”
汾河之变,蕴含历史文化传承。随着生态改善,这条旅游道路也成为赓续黄河文脉的人文大观园。
夕阳西斜,旅游公路的彩色骑行道上,下班锻炼的市民身影渐多。骑行爱好者刘伟和队友在观景台调试运动相机:“这条路既能打卡千亩花海、万顷良田,又能拐道探访青龙寺壁画、白台寺遗址,是周边骑友的最佳选择。”
暮色降临,黄汾百万亩粮食示范基地的几处高标准农田生态监测站里,激光遥感设备自动开启,对土壤墒情及作物长势进行实时监测。这条融合现代农业、文化遗产与休闲健身的生态廊道,正以科技和生态为笔触,在河东大地上持续书写“汾河毓秀”的发展篇章。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