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
4月14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室内,工作人员在修补古籍(上图由新华社记者胡星宇摄;下图由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整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古籍文献,挖掘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民族古籍是记录和传承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资源。要让民族古籍活起来,守护存续根基、破译文化密码、创新活化路径,助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留得住:守护存续根基
民族古籍体现了历史上各民族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医学等领域,是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把握古籍事业发展规律,加强古籍工作各环节衔接配合,促进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出版利用共同发展。
民族古籍的保存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时间积累,也需抢抓时机。古籍本身的稀缺性与脆弱性决定了保护工作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应注重抢救干预与整体传承并重,构建科学、高效、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在资源普查方面,可从全域视角出发,整合政府、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主体力量,全面掌握民族古籍分布情况和保存状态,推动古籍信息数字化录入与分类建档。
针对常见的虫蛀、酸化、脆化等问题,要制定标准化的损伤评估机制,实现古籍风险等级动态监测,提升保护工作针对性与专业性。科技在古籍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安装恒温恒湿系统、配备环境传感设备等手段,有效提升古籍存储环境的稳定性与智能化水平;利用特殊材料进行古籍物理加固,结合AI识别系统对虫蛀与霉变迹象进行预警,为古籍提供更加安全、可控的保存空间。
修复是古籍保护的关键环节。针对濒危古籍,要综合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开展修复工作。在保持文献原貌的基础上,引入激光扫描、3D建模、虚拟重构等数字手段,提升碎片整理、内容重建的效率和精度。还可以利用现代纳米材料与传统糨糊工艺相结合的方式,大幅度提升古籍修复成功率。
读得懂:破译文化密码
民族古籍承载着族群源流、迁徙轨迹、生计方式、风俗习惯等重要史实,记录了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要深入研究民族古籍文本,剖析礼法制度的在地化表达,提炼传统治理智慧的核心要义,阐释地方经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文化通道,丰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史料支撑。
民族古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乡土性与实用性,富含各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提炼出来的文化符号,是研究区域民族史、中华民族史的重要资源。破译古籍的文化密码,需厘清其内在体系的生成逻辑。民族古籍中的文字、图案、色彩等视觉元素,往往来源于特定文化场域,通过仪式传承、物质依附等方式,使集体记忆转化为代际传递的文化密码。识读这些符号,不能止于本义还原,还应揭示其与当代社会观念、价值需求之间的联结,推动传统认知体系的现代转化。
民族古籍同时也呈现了族群集体记忆的图谱。这一图谱并非对历史的简单叙述,而是神话叙事、图腾信仰、文字记载、个体实践的综合呈现。仪式舞蹈中的身体记忆、等级制度中的权力记忆、水文卦象中的空间记忆等,都是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的可视化表达。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忆碎片,通过民族古籍这一物质载体被系统整合,有力促进了文化认同。
破译民族古籍的文化密码,应着眼其所蕴含的价值逻辑。民族古籍体现的世界观、伦理观、文明观,是各民族长期与自然斗争、与历史对话、与社会共生的结果。天人合一、敬祖爱亲、开放包容等理念,是中华民族传统智慧的凝炼表达,也是现代社会构建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要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用得上:创新活化利用路径
民族古籍的活化利用,从根本上是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明语境的深层次对话,可以从认知、传承、实践三重维度创新路径。
认知层面,强化价值认同。民族古籍承载着历史记忆,凝聚着各族人民理解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智慧,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万物有灵的哲学思考、族际互动的交往逻辑。要深入挖掘利用这些思想资源,为实现转化利用夯实基础。
传承层面,创新表达方式。传统的口传心授虽有温度,却难以满足新一代的学习习惯和媒介需求。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交互式教学、可视化图谱等方式,让古籍走进课堂、融入生活、走向大众。例如,挖掘民族古籍中的神话故事、节庆仪式等,推动数字影像、动漫创作,打造可听、可看、可参与的文化场景。结合“国潮”美学与文创产品设计,将民族古籍元素转化为流动的文化符号,以看得见、拿得走、用得上的方式深入大众。
实践层面,丰富应用功能。民族古籍的活化利用不应止于艺术再现,还要嵌入现代社会治理与文化建设之中,成为“智慧锦囊”。比如,一些地方将“茶马互市”故事、文成公主故事制作成动漫在地铁车载媒体上播放;还有些地方根据藏医学著作《四部医典》编排养生保健操并进行推广,推动民族古籍实现“华丽转身”,让古籍中的中华文化基因在现代社会结出新的果实。
来源:广西民宗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