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史料】波斯建立起的“世界第二长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7:50 1

摘要: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这一点广为人知。不太为人知的是,伊朗东北部的戈尔甘长城,乃是仅次于中国长城的“第二长城”。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事,这一点广为人知。不太为人知的是,伊朗东北部的戈尔甘长城,乃是仅次于中国长城的“第二长城”。

戈尔甘长城,位于伊朗东北部的戈尔甘平原,由此而得名。由泥砖、烧砖、石膏、砂浆以及黏土筑成。又因其翻新后的墙块颜色为红色,而被称为“红蛇墙”。

从规模上看,该防御工事长度约为155公里,宽度在6-10米之间。从里海沿岸开始,蜿蜒曲折地向北延伸至贡巴德卡武斯山以北。并继续向西北方向延伸,并终止于皮什卡马尔山脉的后方。

在讨论戈尔甘长城前,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古伊朗戈尔甘省的范围和概况。

戈尔甘,位于伊朗东北-里海东南部。其名称,来源于古波斯语的Varakana(意思为“狼之地”),而在现在的新波斯语中,则是Gorg+波斯语复数an,Gorgan。

由于地处农耕-游牧的边界过渡区,也就是波斯历史观念中“伊朗”与“图兰”的交界。纵观历史,戈尔甘遭受来自东北方向游牧政权的入侵,颇为频繁。

为此,古早时代的伊朗各王朝,相继在此构建军事防御设施,逐渐形成规模。

安息时期,长城防御工事已有最早的雏形,其军事目的,是为防范伊朗东北方—亚欧草原方向的游牧政权侵袭。

萨珊时期,得益于国力增强,防御设施得到大规模扩建,逐渐形成日臻完备的边防体系。

当时,除却绵延的城墙,每隔一段距离都建有堡垒,这种城堡目前已发掘三十多座。城堡之间最短约2法尔萨赫(波斯计量单位,1法尔萨赫约等于6.24公里),最长约10法尔萨赫。

每座堡垒内部,设有兵营、马厩、瞭望塔等军事设施,可以容纳2-3万兵力。这些边防部队,接受萨珊朝的马尔兹班(边防使、边疆都护)和各级边防官吏的指挥。

根据伊朗学者卡维赫·法鲁赫的研究,戈尔甘长城并非纯粹静态的防御系统,而通常采取“流动防御”或者说防守反击的机制,来遏制敌军:

当入侵者突破长城第一道防线时,萨珊的最高指挥会首先观察入侵力量的强弱和方向。然后,萨珊的精锐重骑兵(萨瓦兰)会从离入侵力量最近的城堡出发。

由此,入侵者会陷入四面受困的境地:萨瓦兰骑兵在他们的前部和两翼进行攻击,而高耸坚固的戈尔甘长城又会阻挡他们的退路,最终败退或被歼灭。

这就是所谓的“流动防御”。

伊朗学者认为,以戈尔甘长城为依托,辅之以“流动防御”的战术,萨珊王朝多次击退了嚈哒-白匈奴的入侵,以及突厥的多次侵袭。

有趣的是,古代波斯的学者,还将戈尔甘长城同亚历山大联系到了一起。

波斯诗人菲尔多西,曾在《列王纪》中提及,伊斯坎达尔(亚历山大)在其统治某世,来到伊朗东北部,帮助当地人抵抗“歌革”和“玛各”部族,他聚集世界上的能工巧匠,建造了一堵由铁、铜铸成的城墙。

所以,这里又被称为“伊斯坎达尔之墙”。

当然,也有学者不这么认为,还是认为由萨珊朝中兴君主霍斯鲁一世建立,所以将其称为“阿奴希尔万之墙”,阿奴希尔万(不朽的灵魂),就是霍斯鲁一世的名号。

同样完成于萨法尔/萨曼王朝时代的《萨珊省会》(《Šahrestānīhā ī ērānšahr》),便记述:

霍斯鲁下令建造一堵一百八十法尔萨赫长,二十五臂展(古代长度单位,约44-52厘米)高,有一百八十座门,一座宫殿和一个田庄的墙。

但更广为人知的名称,则是“菲鲁兹之墙”,意思为“胜利之墙”。

伊斯兰教扩张后,戈尔甘长城逐渐废弃。

公元9世纪的“伊朗间奏曲”时期,复兴波斯的塔希尔、萨法尔、萨曼等政权,虽然也继续沿用长城,但却不再进行大规模扩建修缮。

公元13世纪以后,由于战乱、环境和人口变迁、河道改向等因素,该长城被完全弃用,埋没于黄土之下。

直到20世纪80-90年代,这里才被重新发现,并得到伊朗考古部门的重视与研究。

来源:刘纪尧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