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 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319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48家,非核心期刊54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 已加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数据库,请登录www.pkulaw.com查看全文并订阅后续更新。“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已收录319家期刊,其中核心期刊(含CLSCI、CSSCI及扩展版、北大中文核心、AMI综合)148家,非核心期刊54家,集刊105家,英文期刊12家。截止2025年4月30日“北大法宝”法学期刊库共收录了107725位作者的325370篇文章,总期数20467期,总字数30.3亿,诚挚邀请您的期刊入驻“北大法宝”,扩大影响,增进传播,服务法治。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要目
【专家论坛】
1.反担保三论:从属性、责任范围与保证期间
景光强(1)
【专题策划:数字司法问题研究】
2.数字法院建设的逻辑、困境及纾解
应培礼、朱雨稼(15)
3.数字检察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发展
邢进生、刘舒婷(30)
【司法综合】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案由的衔接
王文君(43)
5.司法裁判援引党内法规研究
范怡静、李星亿(55)
6.物权期待权排除执行规则研究
王建(71)
【刑事司法】
7.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中责令退赔与民事责任的衔接
苏明月、李柏华(87)
8.刑事庭审对质研究
孙文达、邹雪(102)
9.刑民交叉案件中以民事事实作为出罪的考量
张慧群、赵艳霞(116)
10.占有交替的理论与适用
王艺颖(133)
【行政司法】
11.征收拆迁领域行政纠纷多元化解路径探析
李莉军、刘莹莹(155)
12.行政非诉案件司法审查研究
范蕊(172)
13.国家赔偿追偿制度的思辨与构建
胡雪、赵瑞玲(187)
【专家论坛】
1.反担保三论:从属性、责任范围与保证期间
作者:景光强(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内容提要:反担保以担保人的求偿债权为担保对象,其从属性既体现担保共性又具个性特征。一方面从属于求偿债权关系,另一方面与担保合同存在密切联系。担保人的赔偿责任虽属缔约过失责任,但具有代偿性质,纳入反担保范围符合法理。在保证期间问题上,反担保保证期间应自担保人实际承担担保责任之日起计算,不适用《民法典》第692条第3款。当事人约定担保与反担保保证期间同时届满的,需根据实际承担担保责任时间判定是否适用法定期间。未经反担保人书面同意而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保证期间的,对反担保人不生效力,超出原保证期间的求偿债权不得向反担保人主张。
关键词:反担保;从属性;担保责任;求偿债权;保证期间
【专题策划:数字司法问题研究】
2.数字法院建设的逻辑、困境及纾解
作者:应培礼、朱雨稼(华东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体制数字化转型的革命性进程,其本质在于通过技术架构重构实现司法权运行模式的重塑性变革。与传统的法院信息化建设不同,数字法院在建设逻辑和内容层面有着根本性变化。当前数字法院建设面临多重困境:技术逻辑与司法规律存在结构性张力,表现为制度融合路径模糊;数据壁垒与区域差异阻碍协同治理格局形成;类型化知识图谱缺失制约智能司法效能。纾解路径需立足“制度—技术—知识”整体框架:在规范层面构建适配数字司法的程序规则与算法规制体系;在实施层面建立跨场域数据共享的联盟链机制;在认知层面发展基于法律本体论的数字司法知识图谱工程。通过系统性变革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提供范式创新。
关键词:数字法院;智慧法院;数字司法;重塑性变革
3.数字检察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发展
作者:邢进生、刘舒婷(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检察院,广东省阳春市人民检察院、苏州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数字检察通过“数据比对碰撞—异常线索输出—三查融合检验”的运行机理,实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监督的范式转型,落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当前数字检察的发展存在数据共享不畅、普及应用不高和法律监督弱化等问题。基于技术性程序正义与积极主义法律监督观的理论指引,数字检察需构建“业务需求—数据整合—技术支撑”的闭环体系。在技术维度,借助数字技术拓展促进法律监督模式升级革新,实现数据融通;在制度层面,通过调查核实权强化、数字办案单元重组和检察一体化建设,形成“线索发现—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法律监督新范式。数字检察的发展应当以“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为核心理念,实现检察工作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协同共进。
关键词:数字检察;法律监督;检察一体化
【司法综合】
4.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案由的衔接
作者:王文君(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
内容提要: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由规范,法院和仲裁机构的案件受理案由不一致,影响了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和诉讼实践,尤其是受理案件呈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应当借鉴民事诉讼案由,构建我国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由与诉讼案由统一规范。具体而言,在案由统一规范中应将经济补偿、赔偿金、违约金争议并列为财产性赔偿争议,新形态用工所致劳动关系认定难题不影响“确认劳动关系纠纷”案由合理性,在劳动合同争议下单设“劳动基准争议”案由,社会保险争议修改为社会保险损失争议,扩大人事争议的受案范围等。以此推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案由的统一,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劳动人事争议;受理范围;案由;裁审衔接
5.司法裁判援引党内法规研究
作者:范怡静、李星亿(江苏省宿迁市中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近年来,党内法规已从多个层面被司法裁判援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文本梳理,从案件类型、援引主体、援引态度、援引对象、援引目的等维度,系统呈现了司法裁判中党内法规援引的具体样态。当前司法裁判援引党内法规存在援引方式缺乏规范、同案不同判、证明责任分配主观化等偏差,成因在于裁判主体认知错误、党内法规效力边界模糊以及援引路径不明。党内法规在司法裁判中具有判断受案范围、优化裁判说理、补充规范等功能。进一步明确司法裁判援引党内法规应坚持必要性、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聚焦规范属性、适用条件与操作方法,贯通启动、开示、审查与回应程序,以促进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衔接。
关键词:司法裁判;党内法规;实体效力;程序效力;援引路径
6.物权期待权排除执行规则研究
作者:王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现有物权期待权排除执行规则无法涵盖全部物权期待权类型,导致实践中未登记不动产权利人正当利益的保护面临无法可依、同案不同判现象,理论界关于“中国式物权期待权”正当性的质疑也从未停止。在保护模式选择上,文章通过分析四类保护模式的优缺点,明确物权期待权模式可以有效保护当事人正当利益,且与我国物债二分体系相契合,可成为此类利益保护的最优选择。在规则构建上,物权期待权构成需具备合法有效的基础法律关系、不动产物权变动的意思表示、权利人履行完已方义务、实际占有或具备其他公示要件等要素。同时,为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可以查明案外人是否存在怠于行使权利为中心重塑“无过错”要件认定标准。
关键词:执行异议;物权期待权;未登记不动产权人;无过错要件
【刑事司法】
7.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中责令退赔与民事责任的衔接
作者:苏明月、李柏华(北京师范大学)
内容提要:随着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的产业化与组织化发展,责令退赔与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在司法实践中日益凸显。当前司法实践存在责令退赔功能异化、民事诉权被不当排除以及被害人权益救济不足等问题。其原因主要在于法律规范供给不足、“先刑后民”理念的不当适用以及责令退赔性质界定模糊。为此,需重塑责令退赔与民事责任的衔接协同路径:明确责令退赔的法律性质为违法所得处置措施,其功能在于剥夺犯罪收益而非替代民事赔偿,构建以责令退赔为主、民事赔偿为补充的被害人损失救济模式;引入比例连带责任,根据关联犯罪人的原因力限缩其赔偿责任,平衡被害人权益保护与关联犯罪人责任承担;统筹刑事追缴退赔与民事执行程序,避免被害人超额受偿。
关键词:责令退赔;民事责任;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先刑后民
8.刑事庭审对质研究
作者:孙文达、邹雪(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庭审对质是指在关键事实的言词证据上存在非真即假的实质差异时,组织被告人与被害人、证人、同案被告人等,通过发问、质疑、反驳、核实等方式进行的法庭调查方式。对质的目的是通过证伪来证实,实现去伪存真。相较于对质权保障,庭审对质的价值应定位到争议事实查明上。当前,刑诉法律规范对于庭审对质的规定较为笼统,缺乏具体操作性指导,导致司法实践中应用有限。庭审对质应仅适用于普通程序案件,适用条件为实质差异加上证伪需求。为强化庭审对质效果,可增加对质辩驳和对质核实的方式,以及对质后的质证环节,同时对庭审对质进行必要的限制。
关键词:庭审对质;庭审实质化;规则构建
9.刑民交叉案件中以民事事实作为出罪的考量
作者:张慧群、赵艳霞(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涉经济纠纷刑民交叉案件较为复杂,其行为表征使得刑民责任界分困难。立足于刑法谦抑原则,无论是否存在基于同一事实的民事诉讼,均不应影响刑事案件中的出罪审查。对于涉及经济类的刑事案件,除了关注刑事证据的审查外,还应结合相关民事事实进行综合考量,特别是在评估是否可以通过民事途径解决争议时将其作为出罪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庭审时不应仅局限于被告人刑事入罪证据论证的传统路径,而应主动审理并要求被告方提供有助于确定民事事实的相关证据。通过对客观要件、主观要件、结果要件及程序要件的综合分析来评判行为性质,以查验是否存在罪轻或无罪的事实依据,同时制定针对刑民交叉案件、将民事事实纳入出罪考量的具体审查规则和裁判方式。
关键词:刑民交叉;民事事实;谦抑原则;出罪
10.占有交替的理论与适用
作者:王艺颖(中国政法大学)
内容提要:占有的交替是财产犯罪中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键。然而,学界对这一问题关注甚少,司法实践在处理此类案件时亦避重就轻,裁判中存在回避构成要件说理、事实认定标准模糊、规范论证缺乏理论支撑等问题,同案不同判的现象较普遍。关于占有交替的学说主要有场所特征说、特定事实说、有意交替说及先占取得说,但均未把握占有交替的本质,无法与民事财产法律制度相兼容。占有交替的本质是占有的取得,其依赖于后控制人的取得行为,而并非事态自然发展的结果。严格取得说认为,后控制人以明确的支配意思公开、排他地控制财物,否则便不发生占有的交替。严格取得说把握了占有交替的本质,具有普适性,能够防止犯罪圈的不当扩张,符合法秩序统一性原理的要求。
关键词:法秩序统一性;财产犯罪;占有的交替;占有的取得
【行政司法】
11.征收拆迁领域行政纠纷多元化解路径探析
作者:李莉军、刘莹莹(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征收拆迁行政争议因法律关系复杂、矛盾尖锐,案件数量长期居高不下。当前解决此类争议面临行政主体履职不规范、司法审查权受限、多元化解机制衔接不畅通等现实难题。传统诉讼模式难以满足治理需求,构建行政争议多元化解机制成为必要路径。此机制有助于缓解司法供需矛盾,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法院职能发生深刻变革,强调司法功能的复合性,法官不仅负责裁判,还需积极参与调解等实质性化解措施。具体包括建立司法赋能型调解机制,通过典型案例统一裁判标准;完善政府、法院和社会第三方协同治理机制,实现行政复议与诉讼程序无缝对接;开发智能解纷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精准分流,以实现征收拆迁纷争治理的良法善治。
关键词:征收拆迁;行政争议;实质化解;多元化解机制
12.行政非诉案件司法审查研究
作者:范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我国行政强制执行采用“司法主导型”模式,法院对非诉执行案件的审查质量直接影响行政强制执行的效能。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虽确立了非诉行政执行的合法性审查依据,但审查标准与强度仍存在模糊性。当前行政非诉案件审查面临立案前审查缺失、要件审查与效果审查失衡、复合型审查义务履行不充分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立法滞后造成的规范供给不足、法院角色定位偏差及监督机制缺位等制度性缺陷。为此,需进一步明确法院在行政非诉案件司法审查中的角色定位,通过立案阶段的预先审查机制明确“三元分离”审查标准、审查阶段细化“重大明显违法”的认定规则、结案阶段统一裁判标准,以实现行政效率与权利保障的有机平衡。
关键词:行政非诉执行;司法审查标准;制度优化;权力配置
13.国家赔偿追偿制度的思辨与构建
作者:胡雪、赵瑞玲(山东省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内容提要:国家追偿制度的目的在于对涉及违法或过失行为的公务人员实施惩戒,是抑制公权滥用、减少错案的重要机制。然而,现行《国家赔偿法》对追偿的规定仍停留于原则性层面,缺乏具体可操作的规范。关于追偿制度的理论基础、构成要件及实施机制尚不明确,追偿权的本质、权力属性、法益保护范围等核心问题亦未厘清,导致追偿制度长期虚置,难以有效落实。因此,有必要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厘清追偿制度的法理基础、法益本质及价值目标,构建合理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并进一步明确追偿对象、细化追偿条件与程序,完善监督与救济机制,从而为追偿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激活追偿条款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国家赔偿;追偿制度;追偿权属性;追偿责任
《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山东审判)》是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主管的应用法学研究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面向新时代,本刊确立了“立足审判实践、面向全国法院、连接学术前沿”的新定位,在栏目设置、稿件内容等方面全面转型升级,加强对审判实践疑难复杂问题和法学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着力打造应用法学研究特色品牌。
责任编辑 | 王睿
审核人员 | 张文硕 宋思婕
本文声明 | 本文章仅限学习交流使用,如遇侵权,我们会及时删除。本文章不代表北大法律信息网(北大法宝)和北京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的 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来源:慧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