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黄桷井的“照相大姐”:一元相片里的十年光阴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17:55 1

摘要:声调平板,却像一块磁石,把老街坊、学生娃、外地商贩都吸引到那个不足两平方米的摊位前。张丽从泛黄的塑封机后抬起头,圆眼睛一弯,短发利落地甩向耳后:“幺妹,是拍证件照还是洗照片?”

“6寸照片1元一张,塑封2元。”内江市市中区黄桷井市场北门的转角处,一台老式录音喇叭循环播放着近乎固执的报价。

声调平板,却像一块磁石,把老街坊、学生娃、外地商贩都吸引到那个不足两平方米的摊位前。张丽从泛黄的塑封机后抬起头,圆眼睛一弯,短发利落地甩向耳后:“幺妹,是拍证件照还是洗照片?”

打印照片

十年了,市场里的服装档口换了三轮,对面卖糖油果子的老汉已经回家带孙子,唯独这个照相摊像钉在时间里的图钉——相纸价格没涨,摊主笑容没变,连那台老式相机的快门声,都还是“咔嚓”一声脆响。

“修复的不是照片,是舍不得”

“修复的不是照片,是舍不得。”市民王女士把一张泛黄的全家福小心翼翼推过台面时,张丽正在给裁切刀换新刀片。

“我妈说照片有个钢印,能修掉吗?”王女士声音发紧。张丽捏着照片边缘举到阳光下,睫毛在颧骨投下细碎的影子:“能修,就是费工夫。”

与顾客交流

这双常年操作机器的手和眼,能精准判断老照片的“病情”,缺损部分得对着电脑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填补。

有次为修复一对金婚老人被洪水泡烂的结婚照,她连续三天收摊后对着屏幕修到凌晨。“张姐,值得吗?”隔壁摊主问。她晃着棉签笑:“人家把半辈子记忆托付给你,哪能用钱秤?”

摊位的格子抽屉里藏着更多秘密:穿喇叭裤的小伙现在腆着啤酒肚来拍营业执照;扎羊角辫的丫头成了新娘子回来照婚纱证件照。

还有位老太太每年重阳节都来,就为把新照片与亡夫的老照片合成一张“新合影”。“丽妹子手巧,把老陈修得像我昨天才见过他。”老太太用袖口抹眼角时,张丽总会假装低头调打印机。

“一元钱里,藏着生活的光”

“妈!我语文卷子签字!”正午日头下,穿初中校服的男孩旋风般刮到摊前。张丽抬起头,圆眼睛瞪得更圆:“考得还可以哈!”儿子得意递上试卷,她已从抽屉摸出钢笔,在分数旁工整写下自己的名字。

这个动作她重复了七年——从儿子在隔壁小学拍入学照,到如今升入初中,仍是每天放学后背着书包直奔她的摊位,叽叽喳喳讲着学校里的新鲜事。

展示洗印照片

同行说她傻:“现在谁还冲印照片?手机按一下全搞定!”她往塑封机里送相纸,笑得像听见孩子说傻话:“毕业证、社保卡、遗像,哪样能缺实体照?”

有年夏天暴雨淹了市场,她第一时间把客户的相册装进防水袋,自己的打印机却泡了水。丈夫在电话里叹气:“要不别干了?”她擦着机身反驳:“十年来没弄丢过客人一张底片,这招牌不能砸。”

新鲜事物她比年轻人钻研得还狠。抖音流行时自学视频剪辑,给老顾客做电子相册;AI修图软件刚出就研究参数,现在能一键去掉照片里的杂物。

但有些坚持始终不变:每张照片裁边必须用钢尺比着,塑封前要用绒布擦三遍膜,哪怕只收一元钱。“张阿姨拍的照片,就像从眼睛里直接印出来的。”一个高中生比划着。

下午4点50分,张丽开始清点当天收入。皱巴巴的纸币在铁盒里满满当当,她突然抽出一张泛银光的相纸——是儿子小学获奖的那张《妈妈的工作台》,画面里她正在昏黄的台灯下修片。“当时他非要用这张参赛,我说多寒碜。”她摩挲着相纸角落的日期,突然笑出声,“结果评委说‘有生活的光’。”

装裱的照片与相册

收摊时,夕阳把“照相1元”的招牌染成琥珀色。隔壁卖冰粉的婆婆递来一碗刚搓好的红糖冰粉:“丽妹子,休息下解解渴。”她道着谢,顺手把老人孙女的毕业照塞进对方手里:“上回说相框裂了,我给重新封了层膜。”

“6寸照片1元一张,塑封2元。”黄桷井的市声里,这个声音还会持续响起。

记者手记:

在数码洪流席卷一切的年代,张丽的照相摊像一座孤岛。这里的时间流速不同——快门按下时仍有郑重其事的停顿,照片交付时依然带着打印机的温热。

笔者看着她用美工刀裁去相纸毛边,忽然想起她说的“十年来没涨过价”。虽然收费价格没涨,但蕴含的价值却在随时光增长——就藏在婆婆送来的一碗红糖冰粉,那些学生毕业多年后专程送来的喜糖,还有儿子获奖照片上那句“有生活的光”里……

一元钱能买什么?在黄桷井北门,它能买一寸不褪色的时光。

来源:老于在闭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