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牵手越疆、华为联合优必选,大厂竞逐人形机器人“卖铲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8:01 2

摘要:5月14日,广和通与智能四足机器人企业云深处正式达成合作,广和通将为新一代四足机器人提供定制化定位模块RV-BOT。记者从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获悉,其与腾讯云12日在深圳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此次深化战略合作聚焦具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胡梦然 深圳报道

机器人产业加速融合,机器人+大厂正成为趋势。

5月14日,广和通与智能四足机器人企业云深处正式达成合作,广和通将为新一代四足机器人提供定制化定位模块RV-BOT。记者从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获悉,其与腾讯云12日在深圳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越疆科技相关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此次深化战略合作聚焦具身智能及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研发、多场景应用与产业体系创新,加速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向工业、商业、家庭等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同日,华为与优必选也公布了一项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在产品技术研发、场景应用及产业体系等开展创新合作。

机器人+大厂

对于此次合作,腾讯云方面表示:“越疆正在训练一批能‘看+听+动’的具身模型,类型包括动作生成模型和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参数规模覆盖1.5B、7B、14B等多个版本。我们将为越疆提供两样东西:一是基础资源,包括GPU、网络、存储等高性能算力支持;二是一站式大模型训练平台TI-One和智能体开发工具,提升模型训练效率和精度。有了这些支持,越疆的机器人将不仅能做动作,还能看懂场景、理解意图,离‘像人一样协作’更近一步。”

腾讯云强调:“研发中心里的机器人,是理想;一线场景中的机器人,才是落地。我们将和越疆科技一道,把智能打得更实,把场景跑得更深。”

今年3月,越疆发布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全尺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Atom,发布至今已有两个月,越疆科技也透露,该款机器人目前已与国内一线车厂、电子厂、咖啡奶茶店展开合作。

可以观察到,在这场“人形机器人”崛起的浪潮中,大厂们并不直接“造人”,而是充当“卖铲商”的角色。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属于高举高打,能推动几乎所有机器人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大厂的技术支持,也吸引大厂投身这个技术竞赛。近期频繁与大厂联手的核心驱动力是技术和资本推动。随着AI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升级,人形机器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这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资本的推动也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

“如华为与优必选的合作,华为可提供昇腾、鲲鹏、华为云及大模型等能力,以及研发、生产供应等经验,助力优必选在全栈式人形机器人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创新向工业、家庭等场景的效率提升和落地复制。”郑磊指出,“大厂的加入还意味着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全新体验与变革。大厂与机器人企业在技术研发上形成合作,能够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提升和协同创新,推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如在硬件轻量化、软件智能化以及软硬件协同等方面加速发展,使机器人在性能和功能上不断优化。”

“人形机器人”概念热炒

“人形机器人”概念热炒。Wind数据显示,人形机器人概念指数涵盖的109家公司中,共有77家公司的收入呈现增长态势,占比超过七成。2025年一季度,人形机器人概念股汇川技术(300124.SZ)实现营业收入89.78亿元,同比增长38.28%,实现净利润13.23亿元,同比增长63.08%;双林股份(300100.SZ)实现营业收入12.86亿元,同比增长20.97%,实现净利润1.59亿元,同比增长105.49%;全志科技(300458.SZ)实现营业收入6.20亿元,同比增长51.36%,实现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86.51%。

郑磊分析认为,目前,具身智能已经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果,如物流仓库中的分拣机器人、工业制造中的质检机器人等,展现了其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但同时他也强调“具身智能的落地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技术的成熟度、成本控制、数据安全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相关问题的逐步解决,具身智能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但其完全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和努力,不能过分高估其短期的落地速度和效果。”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专家、天使投资人郭涛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最大瓶颈是成本控制与通用性不足。硬件层面,高精度关节、高能量密度电池等关键部件依赖进口或定制化,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软件层面,具身智能的算法虽在单一任务中表现优异,但在多任务迁移、动态环境交互中的泛化能力仍较弱。具身智能的落地价值并未被高估,但其商业化周期被低估,当前行业需避免过度炒作,踏实推进技术迭代与场景验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小林科技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