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我推出的短文《转化“差生”的第一前提条件是什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我很高兴;有朋友就“差生-教师”和“病人-医生”能不能放在一起论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更高兴——这正是我所期待的观点碰撞和学术争鸣。
前天我推出的短文《转化“差生”的第一前提条件是什么?》引起了大家的热议,我很高兴;有朋友就“差生-教师”和“病人-医生”能不能放在一起论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我更高兴——这正是我所期待的观点碰撞和学术争鸣。
引用几位朋友的留言——
刘老庄:病人绝大多数都配合医生,差生则不然。
Mr. Sun:医生按出诊次数和用药数量收费(薪资福利),教师呢?
时圣真:差生和病人不一样。病人能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差生不会主动配合老师的教育。
天行健:把差生和病人比,不妥!极少有病人拒绝接受医生治疗的,相反绝大多数都是积极配合治疗的,因为病人的求生欲望太强烈了,而差生恰恰相反,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没有求知欲望,不愿接受老师的教育
明日匆匆:问题是,病人想要康复,想要治好病,但差生不一定觉得自己“有病”。
Lee:教师与医生有一定的类似之处,难点在于“差生”和病人表现过于不同——病人都是病痛难忍所以对医生言听计从,但“差生”多是我行我素越“差”越爽,所以教师转化“差生”比医生给人治病更有几分不可言说的隐痛。
这几位朋友说得都对,因为他们说的事实。
但恕我直言,这些事实都很难驳倒我昨天文中的观点——
要把差生当研究对象。
放在我文中的语境中看,这几位朋友的思维还可以更加严密一些。(本来我是想说:“在思维上有些不严密”,但想了想,措辞还是温和一些吧,呵呵!)
因为类似的“思维不严密”不只一次出现在镇西茶馆其他文章的留言中(首先再次声明,我不是不许反驳我,而是希望这种反驳逻辑更严密),因此,我专门写这篇短文以提醒朋友们,阅读时请更细心一些,思考时请更周密一些
请允许我对上述“不同意见”的留言稍微仔细分析一下——
差生不同于病人,教师不同于医生,这是常识,无需论证。
但我之所以将“差生-病人”“教师-医生”放在一起说,这不是将两类人各自的全部特点(特征)作严谨的辨析,而是用类比的方法来说明观点。在这写作方法上,叫“类比论证”。
何为“类比论证”?担任了一辈子中学语文教师的我,经常给中学生讲议论文写法,其中肯定会讲到“类比论证”。
所谓“类比论证”,是侧重于事物之间共性的展现,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敲黑板:注意,是在“某些方面”而非“所有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论证方法。也就是说,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增强说服力,以启发人思考。
我曾撰文《把教师比作“园丁”“蜡烛”“春蚕”错了吗?》,谈比喻的特点:“须知,比喻的特征就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我们说‘姑娘好像花儿一样’,你偏要以批判性思维质疑:‘姑娘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难道可以像自然界的花儿一样被任意采摘、任意摆放吗?’如此雄辩,我就无话可说了。”
类比不是比喻,前者是一种论证方法,后者是一种修辞方法。但在“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上,则是相通的。
我何尝不知道“病人能主动配合医生治疗,差生不会主动配合老师的教育”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如果要说“差生-教师”“病人-医生”的区别,我还可以说出更多的事实。但问题是,我只是取二者的一个共同点,即“都将工作对象作为研究对象”,来说明教师也应该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差生”。
而且我强调的是"研究的心态",而不是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方法。教师对差生、医生对病人,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当然不一样,但研究的心态是一样的。
我说错了吗?
至于具体如何转化差生,当然不可能像医生对病人那样,吃药、打针、做手术……我的认知有那么愚蠢吗?
苏霍姆林斯基也是在教师与医生都有职业责任感这一点上,将两者作比较的。
比喻、类比是从古至今写作者的常用手法,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类比来说明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庄子用“鹓鶵笑鸱”的故事比喻自己的出尘清高,荀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类比“善假于物”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妻、妾、客鉴美的生活经历类比齐王受蒙蔽的处境,鲁迅用“煤”的比喻说明“历史进步需要大量流血”的道理。
如果要“较真”,这些比喻和类比,都很“荒唐”。
比如,鲁迅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那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按某些朋友的逻辑,完全可以将质问道:“有生命的人类和无生命的煤可以比吗?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煤的形成是一回事吗?”
我想,面对这样雄辩的质问,鲁迅恐怕只有“哑口无言”,败下阵来。
其实,将医学与教育相比,并非我的“首创”。因为某些方面(再次强调,仅仅是“某些方面”)的相通或相似,一些源自医学、后被借用到教育领域的词汇及其隐喻用法比比皆是。比如——
诊断(Diagnosis):医学的含义是通过检查确定疾病或健康问题;用到教育后,意为通过评估(如测试、观察)确定学生的学习困难或需求,例如“学习诊断”“教学诊断”。后来又延伸为教育中的“诊断性评估”(Diagnostic Assessment)。
预后(Prognosis):医学的含义,是指预测疾病的发展或结果;教育的含义,则是指预测学生的学习潜力或未来表现,例如“学业预后”。
症状(Symptom):医学上是指疾病的临床表现(如发烧、咳嗽);教育上则指学生学习问题的外在表现,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是学习困难的症状之一”。
干预(Intervention):医学指的是通过治疗手段介入疾病进程;而教育指的是通过针对性措施解决学习问题,例如“早期阅读干预计划”。
创伤(Trauma):医学指的是身体或心理的严重伤害;教育的含义则指学生因负面经历(如校园暴力、家庭问题)产生的心理影响,例如“创伤知情教育”(Trauma-Informed Pedagogy)。
免疫力(Immunity):医学是指抵抗疾病的能力;教育则比喻学生应对压力或挑战的心理韧性。
康复(Rehabilitation):医学是指通过治疗恢复健康状态;教育则指帮助学生从学业或心理问题中恢复,例如“学业康复计划”。
病原体(Pathogen):医学指的是引发疾病的微生物;教育则隐喻影响学习的不良因素(如家庭环境、教育资源匮乏)。
解剖(Anatomy):医学指分析身体结构,教育则比喻对知识或问题的深入剖析,例如“解剖教材”“解剖考试题目”。
这些词汇的借用反映了医学和教育的某些共同点,更重要的是,借用这些词的目的,都是为了强调教育对个体差异的关注,以及从“治疗”视角解决学生问题的倾向。
今天我之所以这么喋喋不休的谈这个话题,就是想提醒朋友们,读文章时一定要细心。当然,我也知道,不少朋友在阅读镇西茶馆的文章时,往往即兴留言,没想那么多。那么,以后就多想想,好吗?
我的本科专业是中文,按说我写文章应该更加感性,但当年跟着朱永新老师读博三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学会了严谨,特别是思维的细密和概念的清晰。
突然想到,九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为什么一流的医院收治最难治的病人,而一流的名校却招收最优秀的学生?》,也是拿学校和医院作类比。过几天,我重新推出,让后进镇西茶馆的朋友们读读。
2025年5月14日
(校对:DeepSeek)
来源:升学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