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初年,有一首爱国歌曲不胫而走,迅速唱遍大江南北,这就是《苏武牧羊》。而这首歌词的作者却鲜为人知,无论是音乐著作、歌曲集,还是艺术院校和中学的音乐教材,都没有词曲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标注“古曲”二字,使人误认为这是一首古典名曲。直到1981年,陈世荣先生在《
民国初年,有一首爱国歌曲不胫而走,迅速唱遍大江南北,这就是《苏武牧羊》。而这首歌词的作者却鲜为人知,无论是音乐著作、歌曲集,还是艺术院校和中学的音乐教材,都没有词曲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标注“古曲”二字,使人误认为这是一首古典名曲。直到1981年,陈世荣先生在《沈阳文史资料》上发表《苏武牧羊歌与蒋荫棠》一文,才揭开《苏武牧羊》作者之谜。《苏武牧羊》词作者就是今营口市盖州市矿洞沟镇人蒋荫棠。
蒋荫棠(1846—1923)名麒昌,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母亲纺线织布和变卖家产供其读书。他天资聪颖,勤奋学习,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多融会贯通,受到当地名士宿儒的称赞,在乡里声望颇高。由于清末官场的腐败,科举舞弊,蒋荫棠考试不第,之后便舍弃功名,开设私塾。蒋荫棠学识高深,远近慕名拜师求学者很多。花甲之年,曾被盖平县辰州书院、简易师范中学、女子师范学校、盖平师范中学聘为国文教员,曾培育出一批名流高士,著名书法家沈延毅、冯庸大学教授刘化民等皆出于其门下。蒋先生待母极其孝顺,每有收入,即为母增添衣食。他生活俭朴,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为师生们所敬重。
据《营口市志》记载,《苏武牧羊》歌词写于1914年。
清末民初,国体更迭,内忧外患连年不断,执政者在外交上卑躬屈节,国人深感耻辱。当时,盖平县盛行演唱皮影戏。皮影戏的大悲调慷慨激越,雄浑悲壮,与当时学校的师生忧国忧民、重振国威的志向产生共鸣,学生们时有吟唱。音乐教员田锡侯听到这首曲子,非常喜欢,便把谱子记下来。但是,只有曲子还不能完全表达师生的情感,为曲子填上词,就成了师生们共同的渴求。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才华出众的蒋荫棠。此时,蒋荫棠刚刚为学生们讲完《李陵答苏武书》,他走出课堂,一股激情还充盈心中,学生们送来这首格调高古的曲子,立刻引起他的共鸣。他连夜奋笔疾书,一挥而就:“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拱服汉德威。”这首歌迅速在师生中传唱,在传播渠道极其原始的情况下,几乎流传到全国每一个角落,而且绵延百年,经久不衰。
主办单位:中共营口市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小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