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果链,京东方想站着把钱挣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5 19:49 1

摘要:5月13日,有媒体披露,京东方正深入探讨对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TPV)的战略投资,潜在交易可能涉及收购欧洲知名显示器品牌。

文源 | 源Sight

作者 | 柯基

面板行业还在“过山车”,但京东方似乎找到了跳车的姿势。

5月13日,有媒体披露,京东方正深入探讨对全球最大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TPV)的战略投资,潜在交易可能涉及收购欧洲知名显示器品牌。

与此同时,京东方也交出了一份令市场意外的成绩单。2025年Q1,它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上扬,其中,营收突破505.99亿元,同比增长10.27%,创下一季度历史新高;净利润16.14亿元,同比飙升64.06%。如果剔除一次性收益,扣非净利润的增幅更为夸张,达到126.56%。

在行业内部呈现 “弱增长、再平衡” 格局下,京东方抓住了机会。此外,“以旧换新” 政策强力刺激需求端,带动了消费电子市场需求,面板行业的稼动率有所提升。

而作为供应链企业,实现如此业绩增长,也与终端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结合京东方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它似乎要实现从“面板供应商”向“终端生态掌控者”的角色跃迁。

过去,绑定苹果曾是国内电子消费供应链企业的“镀金”捷径,虽然京东方从未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苹果是其最大客户,但从具体数据上分析,京东方依然无愧“果链龙头”的称号。

仅作为iPhone 16e系列的主供应商,京东方的供应量就超过了1500万块柔性OLED面板,占比超60%,并逐步进入Pro系列LTPO面板供应链。

但另一方面,京东方也开始主动撕掉“果链”标签。它把屏幕塞进华为的折叠屏、众多新能源车的车载中控,甚至VR眼镜的狭小空间里。这种分散押注的赌局,正在对冲单一客户带来的波动风险。

行业分析师们习惯用“周期”解释面板企业的命运,但京东方在财报里埋下另一种叙事:技术迭代比价格战更能穿透低谷。当对手还在LCD红海里卷尺寸,它的AMOLED产线已经悄悄爬坡。

当然,质疑从未消失。市场担心京东方车载和AR/VR的饼画得太大,也警惕新产能可能踩中行业过剩的暗雷。

01

逃离“果链”

当行业还在讨论“周期底部”时,京东方放榜了最新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并非躺赢的结果。过去几年,面板行业像坐过山车,价格战、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的戏码轮番上演。即便是京东方、华星光电这类国内龙头企业,也曾遇到“增收不增利”的逆境。而这一次,它的增长点分散在多个角落——LCD电视面板价格回暖、柔性AMOLED产线爬坡、车载屏幕订单开始放量。

换句话说,京东方不再依赖单一业务输血,而是学会了“多条腿走路”。

三年前,当分析师们用“果链龙头”定义京东方时,没人想到这份光环会变成枷锁。绑定苹果对于国内供应链企业来说,意味着稳定的订单、可观的利润、股价的催化剂。

也是因此,苹果的销量曲线,曾经是中国供应链企业的晴雨表。但如今,这条曲线在中国市场开始变得平缓,甚至下滑。当“挤牙膏式创新”遇上中国消费者日益挑剔的眼光,苹果的魔力正在减弱。

iPhone 16发布当晚,一众科技博主们集体陷入沉默——不是惊艳到失语,而是找不到新梗可写。一位从业十年的KOL在直播中叹气:“去年还能调侃挤牙膏,今年连牙膏管都挤破了。”相比之下,华为一则折叠屏防水测试视频却能在B站狂揽百万播放。

这种变化,像一记警钟,在“果链”企业的耳边响起——过度依赖单一客户,或许是一场危险的游戏。

苹果的失速,或许只是开始。当全球消费电子市场进入存量博弈阶段,供应链企业的命运不能再绑定在单一巨头身上。

撕掉标签的过程比想象中艰难。当同行还在纠结LCD面板尺寸的微调,京东方的研发团队已经一直在尝试把柔性AMOLED的良率拉高到足以量产的水平。

比如,在争夺华为等客户的屏幕订单时,京东方的AMOLED面板良率一度被三星碾压,其AMOLED产线的良率终于不断爬升,无限接近三星的水准。

市场很快捕捉到了变化。财报发布后,分析师们迅速调高了预期,理由是“客户结构优化”和“技术壁垒提升”。

02

多元布局

市场的乐观情绪并非没有道理。过去,面板行业的规律很简单:需求旺盛时扩产,价格战来临时硬扛,熬到下一轮景气周期。

相比那些仍在价格战里内卷的对手,京东方似乎找到了更聪明的活法——用技术升级替代规模扩张,用多元布局对冲单一风险。

于是,新的布局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展开。近年来,车载屏幕的市场规模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膨胀,而京东方已经悄然拿下了多家车企的订单。这块屏幕不像手机那样受制于单一品牌,它的客户是分散的、多元的,恰好符合京东方“降低依赖”的战略逻辑。

根据群智咨询的数据,2024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前装市场出货量达到 2.0亿片,同比增长7.3%。同期,京东方在车载显示面板前装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2760万片,以14%的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

于是,新能源汽车的中控屏成了新的战场。不过,相比手机市场的庞大出货量,新能源汽车只能算是九牛一毛,相关的中控屏幕难言新能源汽车当中的核心零部件。

另一方面,车载屏幕业务容易在技术换代的节点产生波动。两年前车载屏幕还是蓝海,如今已有厂商开始抱怨“订单增长追不上产能扩张”。

京东方应对的方式是往产业链上游爬——各类公开场合表达出“与 Tier1 供应商联合开发解决方案”的表述,背后实则是把触角伸向了车载显示模组的设计环节。这种深度绑定让它的屏幕不再是标准化商品,而是带着定制化标签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细分到具体业务,尽管一直在持续进行显示器件业务之外的多元化布局,但目前该业务依然占据着京东方营收的大头。

具体看,京东方显示器件业务2024年营收为1650.04亿元,同比增长12.55%,占总营收的83.18%。其他业务虽然整体实现了增长,但大多增速有限。

其中,京东方物联网创新业务2024年营收为338.29亿元,占总营收的17.05%,同比增长0.11%;MLED直显业务营收达84.83亿元,占总营收的4.28%,同比增长49.76%;传感业务实现营收3.86亿元,占总营收的0.19%,同比下降4.58%;智慧医工业务在2024年实现营收18.39亿元,占总营收的0.93%,同比增长9.73%。其他业务及分部间抵消111.6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63%,同比下滑17.92%。

可以说,面板行业的周期性像一场无法躲避的季风,而京东方的应对策略是,在晴天修屋顶。

它的研发投入仍在加码,比如加强在AMOLED和Micro LED等前沿领域的投入。2024年,京东方的研发费用为121.23亿元,同比增长15.94;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为30.14亿元,同比增长10.58%。

这些投入短期内可能无法贡献利润,但一旦行业下一次低谷来临,它们或许会成为京东方穿越周期的“救生艇”。

不过,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京东方必须学会与周期共舞——既要在传统业务里榨出最后一滴利润,又要为未来十年埋下种子。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