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钱是养老的,不是给你们还房贷的。"亲家李德福这句话,像一把利刃穿透了餐桌上短暂的寂静,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理不清的亲情账
"钱是养老的,不是给你们还房贷的。"亲家李德福这句话,像一把利刃穿透了餐桌上短暂的寂静,刺痛了所有人的心。
我叫周建国,九七年那会儿已经是东风机械厂的老工人了。
那时候的日子,说不上多好,但至少有个"铁饭碗"捧着,日子还算踏实。
每月发了工资,我都会去副食品商店买点肉,再去集市上添些时令蔬菜,日子虽然平淡,却也有滋有味。
妻子董小芳在市百货大楼当售货员,每天穿着深蓝色的制服站在柜台后面,那是当时许多姑娘羡慕的工作。
九十年代中期,改革的大潮涌来,原本铁打的"国企饭碗"也开始摇摇欲坠。
厂里开始推行"减员增效",车间里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工友们私下里谈论着谁可能会被裁掉,谁还能留下。
那年我四十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每天回家都忍不住摸摸自己的肚子,生怕哪天自己也成了"下岗工人"。
小芳倒是看得开,常安慰我说:"国家政策肯定会照顾咱们这些老职工的,再说了,不是还有'再就业工程'嘛,大不了我多接些夜班,咱家的日子总不会太差。"
我和小芳结婚已经二十多年,育有一女,取名周雨,寓意风雨之后见彩虹。
那时候雨儿刚从师范学院毕业,分配到市第三中学当语文老师,瘦瘦的身材,扎着马尾辫,站在讲台上的样子特别精神。
她和同系的王明早就好上了,两人郎才女貌,般配得很。
王明是李德福的独子,李德福退休前是市财政局的副局长,退休金有九千多,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数字,我们厂里的老工人退休也就两三千的样子。
听说李家的存款有百万之多,这在九十年代,可是个了不得的数字,足够在市区买上几套房子了。
雨儿和王明恋爱那会儿,我和小芳也曾担心过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可架不住两个孩子真心相爱,再加上李德福夫妻待人和气,也就慢慢接受了。
九七年的春天,雨儿和王明结婚了。
婚礼在市宾馆举行,虽然不算奢华,但在当时也属体面。
李德福大方地出了一万块作为婚宴费用,还送了一台29寸的大彩电,当时我们家还是21寸的老黑白电视机呢。
婚后,小两口暂时住在了王明父母家,那是一套单位分的三室一厅的楼房,在市中心地段,距离两人的工作单位都很近。
日子过得顺风顺水,直到九八年房改政策出台。
那时候单位的福利房开始货币化,王明和雨儿琢磨着要不要买下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趁着现在政策好,赶紧买一套吧,要不然以后房价涨起来就更买不起了。"我劝他们道。
当时市区新建的小区,两居室才三万多一套,首付三成,剩下的可以按揭十五年。
王明是学校的物理老师,雨儿教语文,两人的工资加起来每月有一千五左右,还房贷压力不小,但咬咬牙还是能够承受的。
他们看中了教师新村的一套小两居,70平米,两室一厅,朝南向阳,一共四万二,首付一万三,剩下的按揭十五年,每月还款四百多。
首付钱成了问题。我和小芳东拼西凑,挤出五千块,剩下的八千,他们想向李德福借。
亲家退休金高,存款又多,按理说这点钱对他们不算什么。
可让人意外的是,李德福只借了五千,还说:"剩下的你们自己想办法,年轻人要学会自己闯。"
王明和雨儿只好又向其他亲友借了三千,总算凑齐了首付。
房子买下来后,小两口搬出了老人家,开始了新的生活。
谁知好景不长,九九年,国企改革深化,我们厂"减员增效"的风声更紧了。
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车间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份"内部退养"的文件。
"建国啊,厂里研究决定,让你提前办理退养,每月发八百块生活费,到退休年龄再转为退休。"主任眼神闪烁,不敢看我。
我心里一沉,知道自己"下岗"了。
四十五岁的年纪,算不上老,却也不年轻了,这年纪再找工作,谈何容易?
那晚回到家,我一句话也没说,默默地喝了半斤老白干。
小芳看出了端倪,叹了口气,说:"没事,我那边工资还稳定,再说还有八百块补贴,咱们省着点花,总能挺过去的。"
可我心里明白,日子会更紧了。
雨儿和王明那边也不好过,每月还贷压力不小,有时候他们会来家里吃饭,省下一点钱。
我偷偷塞给女儿一些钱,却被她婉拒:"爸,我知道您也不容易,我和明哥能挺过去。"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到了雨儿的生日。
她执意要在家里宴请双方父母,说是新房子装修好了,想让大家热闹热闹。
那天,我和小芳提前去帮忙,看到雨儿的新家简单却整洁,墙上挂着他们的结婚照,茶几上摆着一盆绿萝,虽然家具不多,却温馨和谐。
李德福夫妻也来了,带了一个精美的蛋糕和一些水果。
饭桌上,李德福谈起了最近的股市行情,说自己前两年买的股票赚了不少。
"现在我的存款有一百多万了,准备再过几年出国旅游看看。"李德福笑呵呵地说。
听到这话,王明的眼神闪烁了一下。
他给自己倒了杯酒,一饮而尽,然后又倒了一杯,似乎在酝酿什么。
"爸,我有件事想和您商量。"王明终于开口了。
李德福放下筷子,看着儿子:"什么事?"
"是这样的,最近学校发工资不太稳定,有时候拖个一两个月,我和雨儿的房贷压力挺大的,每月四千多,实在吃力。您退休金高,存款又多,能不能..."
话还没说完,李德福的脸色就变了。
他推了推老花镜,面无表情地说:"钱是养老的,不是给你们还房贷的。"
桌上的气氛顿时凝固。
雨儿的眼圈红了,小芳低头不语,我只好打圆场:"孩子喝多了,德福兄别往心里去。"
晚饭草草结束,我们提前告辞。
回家的路上,小芳忍不住抱怨:"亲家条件那么好,就这一个儿子,怎么这么不近人情呢?"
我没说话,心里却琢磨着这事。
李德福的做法确实让人不解,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我们无权评判。
第二天,雨儿来家里,情绪低落。
"爸,我夹在中间真难做。明哥觉得他爸太抠门,可我又不好说什么。"
我拍拍女儿的肩膀:"别想太多,你们自己的日子自己过,靠别人不如靠自己。"
那段时间,我白天到处找活干,晚上回来还要安慰小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好在我手艺不错,找了个私人小厂当钳工,每月能挣一千多,加上内退费,勉强维持家用。
雨儿和王明的关系也因为这事有些紧张,毕竟钱是最容易伤感情的东西。
转眼到了年底,按照老传统,我们要去给亲家拜年送礼。
小芳不大情愿:"他们那么有钱,我们送什么都寒碜。"
我却坚持要去:"礼节不能丢,人情世故还是要讲的。"
那天,我们买了一些水果和补品,来到了李家。
李家住在干部新村,是一栋三层的小楼,里面装修得很讲究,墙上挂着字画,茶几上摆着精致的瓷器,处处显露着主人的品味。
李德福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穿着一身灰色中山装,看起来精神矍铄。
"来来来,坐下喝茶,今天我泡的是西湖龙井,去年的新茶。"
闲聊中,我无意间看到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
照片上的李德福年轻英俊,穿着白大褂站在医院门口,笑得阳光灿烂。
"德福兄年轻时是医生啊?"我好奇地问。
李德福的妻子张秀芝接过话:"那是很早以前的事了,他本来考上了医学院,却因家中变故,不得不辍学打工。"
李德福摆摆手,似乎不愿多谈。
张秀芝却继续说道:"那时候他爸妈都病了,家里又穷,没人照顾,他只好回来挑起生活的担子,从此再也没机会上学了。"
我听着,心里为李德福感到惋惜。
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伤痛,谁的人生不是跌跌撞撞走过来的呢?
李德福倒了杯茶,缓缓地说:"那是五十年代的事了,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说看病。那时候我就发誓,一定要攒够钱,不让下一代受穷。"
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遥远的沧桑,我似乎看到了他年轻时的艰辛与无奈。
回家路上,我把这事告诉了小芳,她的态度也软化了不少:"原来老李也有这样的经历,难怪他那么看重钱。"
我点点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咱们不好妄加评判。"
春节临近,我和小芳张罗着添置年货。
虽然日子不宽裕,但过年总要热闹一些。
我去市场买了一些肉和菜,准备做几道拿手菜,招待孩子们回家过年。
腊月二十九那天,雨儿和王明回来了,带了些水果和零食。
吃晚饭时,雨儿说起李德福最近的一件事:"爸爸,你知道吗?明哥爸爸悄悄资助了邻居家的孙子上大学。"
我有些惊讶:"怎么回事?"
雨儿解释道:"是他们隔壁老刘家的孙子,考上了医学院,家里条件不好,李爸爸每学期都会偷偷给他五千块学费。"
王明接着说:"这事我妈告诉我的,说我爸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当上医生,所以特别支持有这个志向的年轻人。"
听到这话,我若有所思。
原来李德福并非像表面那样"抠门",他只是有自己的坚持和选择。
大年三十的中午,按照老传统,我们去李家拜年。
李德福正在院子里贴春联,看见我们来了,笑呵呵地迎上来。
"建国来了,快进屋喝点热茶,外面冷。"
屋里温暖如春,电视机正播放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预热节目。
坐下闲聊,我观察到李家的老房子有些破旧,墙皮脱落,门窗也不太严实。
"德福兄,您这房子有些年头了,要不要修缮一下?"我随口问道。
李德福叹了口气:"是该修了,可找工人太贵,一直拖着没弄。"
我脑子一转,说道:"正好我现在有时间,要不我帮您修?就当锻炼身体了。"
李德福先是一愣,随后爽快地答应了:"那就麻烦你了,材料钱我出。"
就这样,过完年后,我常去李家帮忙修缮房子。
从修门窗到粉刷墙壁,再到更换水管电线,我和李德福一起干得热火朝天。
在敲敲打打中,我们的关系也渐渐亲近起来。
有一天中午,干完活后,李德福留我吃饭,饭桌上,他打开了话匣子。
"建国啊,你可能觉得我对儿子媳妇太苛刻了。"李德福抽着烟,眼神望向远方。
我摆摆手:"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我不评判。"
李德福继续说道:"我这辈子,什么苦没吃过?小时候家里穷,没书读;好不容易考上医学院,又因为家里的事辍学;后来进了单位,从基层一步步熬上来,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加班,才有了今天的退休金。"
他顿了顿,又说:"我不是不想帮他们,而是怕他们太依赖父母,经不起生活的风浪。你看现在的年轻人,一遇到困难就想到找父母,这样怎么能成长?"
听着李德福的话,我似乎明白了他的用心良苦。
他不是不爱儿子,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
"我年轻时也曾埋怨过父母不够支持我,但现在回过头看,正是那些艰难困苦,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能够独立面对生活的挑战。"李德福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沉的思考。
我点点头:"德福兄说得有理,但有时候,适当的帮助也是必要的。"
李德福沉思片刻,说:"或许你说得对,我是不是太固执了些?"
修缮工作持续了近两个月,期间我和李德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他向我讲述了他年轻时的梦想与挫折,我也分享了自己下岗后的彷徨与无奈。
两个中年男人,在烟雾缭绕中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三月的一天,工作接近尾声,李德福突然问我:"建国,你觉得我应该帮帮孩子们吗?"
我放下手中的工具,诚恳地说:"德福兄,钱是您的,决定权在您手里。但我觉得,亲情比金钱更珍贵,适当的支持不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反而会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德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那年夏天,王明的学校进行改革,工资水平提高了不少,房贷的压力也小了许多。
雨儿怀孕了,预产期在年底。
这个消息让两家人都非常高兴,尤其是李德福,整天笑得合不拢嘴,仿佛一下子年轻了十岁。
有一天,王明告诉我,他父亲悄悄塞给他们一个红包,里面装着五万块钱,说是给未来孙子的"成长基金"。
"爸还说了,以后每月给我们两千块,算是提前给孙子的零花钱。"王明笑着说。
我心里暖暖的,知道这是李德福的转变,也是他表达爱的方式。
年底,雨儿顺利生下一个男孩,取名王阳,寓意阳光灿烂。
小家伙的到来,让两家人的关系更加亲近。
李德福常来我家,帮忙照看孙子,有时还会带些自己做的小点心,说是营养又健康。
看着他抱着孙子,满脸慈爱的样子,我心里感慨万千。
人这一生,谁没有自己的伤痕和执着?我们各自抱着心中的道理,却忘了感受彼此的温度。
钱财终究是身外之物,亲情才是最珍贵的财富。
雨儿和王明的房贷还在继续,但生活的压力小了许多。
李德福也渐渐放下了固执,学着用更直接的方式表达爱。
我和小芳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心里却充满了满足和温暖。
有一天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饭,李德福看着满桌的亲人,举起杯子说:"来,今天我要说几句话。"
大家都安静下来,等着他讲话。
"这些年,我可能太固执了,对不起大家。"李德福真诚地说,"钱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多的钱也比不上亲情重要。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听到这话,雨儿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王明紧紧握住父亲的手,小芳也默默抹泪。
我举起杯子,说:"亲情这笔账,或许永远也理不清,但只要我们心里有彼此,就是最大的财富。"
杯子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就像我们的心,终于找到了彼此的共鸣。
日子还在继续,我们的故事也在继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重要的是学会理解、包容和尊重。
那笔亲情账,或许永远也理不清,却在彼此的宽容中,有了答案。
来源:DavidClark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