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县粤剧团的“文化苦旅”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18:11 4

摘要:粤剧,中国南方的戏曲明珠,发源于明代,历经500余年沉淀,在珠江的浪花里淬炼出独特风骨。它以粤语为魂,融合南戏精髓与广府民俗,唱腔中既有梆黄体系的激昂铿锵,又有小曲民谣的柔美婉转,既有中原古调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南粤方言的婉转灵动。演员眉眼流转间,武生翻腾的翎

新兴县粤剧团“十三条扁担”文艺宣传队合影。受访者供图

新兴县粤剧团演出团队合影。

受访者供图

新兴县粤剧团、新兴县戏剧艺术团揭牌。

受访者供图

粤剧,中国南方的戏曲明珠,发源于明代,历经500余年沉淀,在珠江的浪花里淬炼出独特风骨。它以粤语为魂,融合南戏精髓与广府民俗,唱腔中既有梆黄体系的激昂铿锵,又有小曲民谣的柔美婉转,既有中原古调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南粤方言的婉转灵动。演员眉眼流转间,武生翻腾的翎羽与花旦摇曳的步摇,绘就了岭南生动的表情。

不久前,“粤韵流芳谱新篇”新兴县粤剧团恢复暨新兴戏剧艺术团成立文艺晚会,在新兴县惠能广场举行。宣布解散14年后,新兴县粤剧团再度回归献艺。一时间,不少年轻群体发问,兴衰沉浮数十载的新兴县粤剧团解散后经历了什么?如今为什么要恢复?粤剧曲目还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吗?带着这些疑惑,笔者走进新兴县粤剧团的幕后,一探究竟。

●撰文:张梓楠

策划:方镇彬

“北有乌兰牧骑,南有十三条扁担”

据新兴县粤剧团现任团长何日洪介绍,新兴粤剧团的前身是凤凰粤剧团。上世纪60年代,凤凰粤剧团以服务群众为宗旨,走到哪演到哪,演出的剧目都是根据当地民间传说、故事等改编创作,抑或结合政策宣传自编自演,极大地丰富了新兴群众的文化生活,因而深受喜爱与欢迎。

“我的师父是1962年进入凤凰粤剧团的,他告诉我那个时候新兴的交通特别不发达,很多进村的道路又烂又窄,当时他们就是在这么差的环境下,不厌其烦地带着演出装备、器具进村进山区演出。”何日洪说。

1965年春天,当时新兴县委根据上级的指示,作出了“分小队、演小戏、走小点,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的指示,在原有班底上组建了新兴县粤剧团演出小分队。这支“文艺轻骑队”由粤剧团留下来的10名男演员、3名女演员组成,他们不辞辛苦地上山下乡为群众进行文化宣传和歌舞表演,从演出的剧本到演出的服装道具都是自己制作。每逢演出,每个演员都会用扁担挑着乐器道具等,步行深入农村、山里、矿场以及企业。时间长了,这支队伍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十三条扁担”文艺宣传队。

“新兴县粤剧团‘十三条扁担’文艺宣传队建队8个月,演出近200场,转点108次,行程487公里,这么好的成绩受到了广东省委的肯定,还被评为广东省文艺标兵,《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皆有过报道,收获‘北有乌兰牧骑,南有十三条扁担’的赞誉。”何日洪告诉笔者。

据了解,乌兰牧骑是中国著名歌舞艺术团体,以饱含草原情感、展现草原风貌的独特艺术风格著称,1957年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蒙古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后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是适应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生产生活特点而诞生的文化工作队。

时代浪潮中粤剧火种不曾熄灭

1966年,新兴县根据上级指示,拿出一定的干部编制以及专款,成立了新兴县农村文艺宣传队,受组织到省里参加统一的训练和学习。经省粤剧团、话剧团、杂技团、文化局艺术处老师的专业辅导,强化训练,队员们大多做到了一专多能。凤凰粤剧团自此解散,新兴县农村文艺宣传队则继续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几乎走遍了新兴的每一个乡镇、村庄,从最远的里洞、合河公社,到县内各地村镇巡回演出。节目内容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粤曲、戏剧、小品等,演出生动活泼,寓教于乐。有时演出结束太晚了,队员们会在乡间学校或村庄里的祠堂、庙宇里留宿,经常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文化发展需要,新兴县文艺宣传队伍又转变成了新兴县粤剧团,新兴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在全县招收了6名男孩、6名女孩作为新鲜血液充实到粤剧团中,这12名孩子被那一代人称作“小鬼班”。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兴县内曲艺演出活动频繁,而最初的“十三条扁担”中,廖宝振、梁一帆等人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或从事舞台导演、编剧工作,提携后辈。何日洪、苏木庆、房国军等人在前辈的指导下,编排了《山乡风云录》《胡土贵当官》等演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霓虹与数字浪潮漫过岭南旧巷,老戏台的雕花木梁在暮色中渐隐。2011年,新兴县粤剧团宣布解散。

“前辈留下的大量戏服、道具都没有了。”何日洪说,“虽然粤剧团不在了,但是‘十三条扁担’精神代代相传,粤剧的火种从未熄灭。”据了解,2011年后,全县12个乡镇仍然保有群众自发组建的曲艺社,2023年9月县文联以原来粤剧团的演出骨干为基本队伍,组建成立新兴县曲艺家协会,有会员67人。迄今已经开展进乡村演出活动151场,惠及各界群众9.5万人。

名家助阵剧团重新焕发生机

令人欣慰的是,在快消时代的夹缝中,仍有人循着梆黄声韵,打捞沉淀的文化记忆。在新兴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文化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新兴县粤剧团重新焕发生机。

5月4日晚,新兴县惠能广场报告厅内灯火璀璨,“粤韵流芳谱新篇”新兴粤剧团恢复暨新兴戏剧艺术团成立文艺晚会,在一曲气势磅礴的开场歌舞《南国红豆颂新兴》后拉开序幕。

晚会由广东粤剧促进会、广东八和会馆指导,新兴县委宣传部、新兴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新兴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当晚,黄俊英、何宝文、倪惠英、丁凡、梁玉嵘、蒋文端等一众粤剧粤曲界名家汇聚,经典剧目与创新节目轮番上演。

演出现场,黄俊英与何宝文围绕晚会主题献上原创相声,以诙谐的广府风格,将粤剧行话与新兴本地文化巧妙“撞板”,引发全场共鸣;广东省优秀音乐家关子玲深情献唱粤曲小调《美丽新兴是我家》;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丁凡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蒋文端联袂献艺经典粤剧片段《痴梦》,两人通过深情对唱,将人物命运的跌宕与粤剧唱腔的细腻发挥到极致;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倪惠英化身杨贵妃,身披金线绣凤华服,献唱粤曲《贵妃醉酒》,将贵妃的雍容华贵与失意孤寂刻画得细致入微,舞台背景营造虚实相生的视觉效果,令观众如临大唐实境。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梁玉嵘压轴登场,以大气磅礴的唱腔演绎新时代赞歌《人民就是江山》,作品融合传统粤曲板式与交响乐伴奏,学生方阵身着素雅戏服,手持折扇翩然起舞,与专业演员的华彩身段交相辉映。

晚会上,出席活动的市、县领导和黄俊英、何宝文、倪惠英、丁凡、梁玉嵘、蒋文端、廖宝振等粤剧名家共同为新成立的新兴粤剧团、新兴戏剧艺术团揭幕;黄俊英、何宝文、倪惠英、丁凡、梁玉嵘、蒋文端获颁新兴县高质量发展文化艺术顾问聘任证书;周冰容、陈汉成、邝乃强获颁新兴粤剧团荣誉团长聘任证书,廖宝振获颁艺术总监聘任证书。

见证者说

新兴县粤剧团团长何日洪:

用粤剧的方式让人们认识中国禅都

何日洪出生在文艺戏剧演出最耀眼的那个年代。小时候,看着台上扮相好看、唱腔优美的粤剧演员们赢得一阵又一阵热烈掌声,他心生羡慕。“我本身是比较喜欢出去逛去玩的性格。那时戏剧真是太火了,总想着有机会也跟他们一样去演出,到处走,长见识。”何日洪说,“我的母亲是农村人,如果我能加入文工团,有了一定收入,母亲也就不用种田了。”

1978年,新兴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在全县招收新鲜血液,充实新兴县粤剧团,何日洪就是在那个时候抓住机会考进了粤剧团,成为“小鬼班”的一员。“我才16岁,虽然说是‘小鬼班’,但我这个年纪已经算是偏大了。”何日洪告诉笔者,最初他吃了不少苦头,尤其是练功的苦,“我最怕的就是压腿了,太疼了,但是我师父总教训我们,跟我们讲起道理,告诉我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虽然辛苦,但他也实打实地打好了基础。1979年,他和小伙伴们终于迎来了第一次登台表演的机会——粤剧团到大江镇的一个村里表演古装戏,他要在台上饰演一名配角。但令何日洪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到了大江镇,老同志给他做了足足1个多小时的妆造,最后在台上的戏份都不到5分钟。“我们那帮同学甚至不算是配角,只能算是背景板。”他说,“人生中的第一场演出很难忘,快乐却又不知足,很想一直演下去。”

带着满满热情,何日洪和粤剧团一起在新兴走过了漫长的岁月,从“跑龙套”到如今变成团长,他要思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从前身边有一起学习的同伴,有师父,有很多可靠的前辈,我只是个幼稚的孩子只用考虑演戏,现在我自己都成了粤剧团的前辈。”

何日洪表示,新兴县粤剧团的恢复,得益于新兴县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以实际措施推动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接下来,新兴县粤剧团将按照章程的规定主要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包括粤剧、戏剧、曲艺剧目和舞台艺术的创作、交流、研讨、演出;粤剧文化的传承、整理、加工和保护;粤剧艺术人才培养和教育;策划、组织、举办公益性文艺活动。

何日洪告诉笔者,新兴县粤剧团恢复运作后,有三方面的问题难以回避:一是资金短缺;二是人才不足,特别是青年及乐器演奏人才的不足;三是订单式演出的场次不足。这三方面问题会直接影响剧团的长期稳定。在何日洪的计划中,未来粤剧团将试着在剧本中融入禅文化,用粤剧的方式让人了解中国禅都。

“面对这些困难,我们将加倍努力,做好粤剧团自身建设,多出精品,多演精品,争取群众认可,市场认可,擦亮新兴粤剧团的牌子,为排忧解困打好基础。同时也希望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给予更多支持、关心。”何日洪说。“粤剧团要扎扎实实地做好自身建设和发展工作。做到一步一脚印,增强粤剧艺术演出的实效,努力打造一支宣传文化系统的生力军,让粤曲艺术激发城乡文化活力,为群众提供形式更为丰富、质量更高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新兴县文化强县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各界声音

作为一名新兴人,十分欣慰看到一个属于新兴的专业艺术团队成立。以传统艺术形式赋能新时代价值,有利于提高新兴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地方归属感和历史自豪感。希望剧团长青,采撷文化因子,讲好新兴故事。

——学者伍健俊

粤剧团能重新办起来真是件大好事,老戏迷们终于有了盼头!我们老一辈人年轻时逢年过节都追着看戏,现在很多年轻人连“梆黄”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之前村里也有老人懂乐器,会唱粤剧,孩子一开始坐不住,但听到锣鼓声也跟着拍手。希望政府能多支持,别光靠情怀撑着,多给资金支持,不要再解散了!毕竟这是咱们新兴人的文化根,丢了就太可惜了!

——市民吴先生

听说新兴县粤剧团恢复,其实心里还是有期待的!以前学校有组织过课程让我们接触粤剧,但是对粤剧的了解不算全面,现在我们又有了“本土品牌”的粤剧团,感觉特别新鲜。希望剧团能多进校园,或者开一些年轻人喜欢的短视频账号,用现代方式传播传统文化,这样我们也能更主动参与啦!

——学生赵子豪

手记

传统文化生命力在于

介入生活的深度

我曾以为“十三条扁担”的故事是一首渐行渐远的船歌,但当新兴县粤剧团在解散十余年后重开锣鼓时,才发觉那些曾经跟随着主人跋涉的木质扁担,已然化作数字时代文化传承的精神坐标。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文化苦旅,不仅是一个地方剧团的兴衰史,也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三重密码:以人民为土壤,以创新为养料,以共生为形态。

传承之根,深植于泥土的呼吸。“十三条扁担”挑起的不仅是服装与道具,也是艺术与生活的一脉相承。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辈用足迹丈量出文化传承的道理:真正的传统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在炊烟中、田埂的露水里。当今天的文化工作者困惑于平台算法时,前辈们早已给出答案——那些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剧目,那些与农民同吃同住的日夜,那些为了演好配角而花的时间,让粤剧从舞台艺术升华为群体记忆的载体。这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保护力度,而在于介入生活的深度。就像新兴曲艺社完成的151场演出,证明真正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方言俚语、岁时节令的生命肌理。

传承文化、重建粤剧团绝非简单的历史复刻。新兴将文化艺术顾问聘书授予倪惠英等名家,实质是构建“专业精英+民间力量+行政资源”的新型文化共同体。黄俊英在相声中“撞板”本地文化的尝试、梁玉嵘用交响乐重构传统板式的创新……名家代表们向我们展示了重塑粤剧的现代表达范式。如今,当年“小鬼班”的成员成为了粤剧团团长,新生代演员与前辈们同台,这一幕幕会是往事的投影吗?我想,这更像一场新的旅行开始。

来源:知识智慧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