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彩丝线在张沉静手中翻飞,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非遗结绳作品,更是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作为涪陵区人大代表,她通过“免费培训+订单回收”模式,已带动3000余人就业。
五彩丝线在张沉静手中翻飞,编织的不仅是精美的非遗结绳作品,更是一条乡村振兴的致富路。作为涪陵区人大代表,她通过“免费培训+订单回收”模式,已带动3000余人就业。
在涪陵,像张沉静这样活跃在基层一线的代表还有很多:冯晓红代表把健康服务送到社区,农业代表开设“田间课堂”,教育代表送教上门……这都得益于涪陵区创新推行的“人大代表履职项目化”机制。
如何让人大代表从“会议履职”转向“常态履职”?如何让人大工作更贴近民生、更接地气?今年来,涪陵区人大常委会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推出“人大代表履职项目化”工作,通过项目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专业化履职,让人大代表的职责从“纸面”落到“地面”,为新时代人大代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鲜活经验。
从“会议代表”到“项目代表”
履职方式实现新转变
“过去,部分代表履职方式比较单一,群众获得感不够强。”涪陵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坦言。为此,涪陵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新要求为契机,创新推出“人大代表履职项目化”工作,进一步增强代表履职活动的计划性、组织性和规范性。
在这一机制下,代表履职不再局限于“一年一次会”,而是通过“群众点单、代表接单、人大督单”的模式,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深入选区调研,围绕教育、医疗、就业、产业发展等群众关切,形成“履职项目清单”,代表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认领项目,形成“一人一项目”或“多人一项目”的精准履职路径。
自动认领项目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编织乡村振兴路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涪州结绳和涪陵榨菜一起入选了‘渝伴礼’城市伴手礼名单!”5月14日,在涪陵区结绳艺术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涪陵区人大代表、涪州结绳(重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沉静正在向60多名学员分享喜讯。教室里,学员们正忙着赶制端午节文创产品,五彩丝线在指尖翻飞,编织着致富的希望。
作为涪州结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沉静创新推出“3+3+3”就业帮扶模式,通过“免费培训+就业平台+订单回收”的方式,让学员实现“零投入、零风险”就业。截至目前,已开展免费培训100余期,带动3000余人就业,其中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占三分之一。
今年4月,蔺市街道人大收集到群众想学技能、就近就业的需求后,张沉静主动认领这一履职项目。“把‘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这不正是我的专长吗?”说干就干,一个月的时间,她的培训学校就招收了110余名来自全区各镇街的新学员,形成“以绳聚才、以绳兴业、以绳惠民”的特色路径。
马鞍街道的任双燕是4月中旬报名的新学员。“老师教得仔细,越做越有趣!”她笑着说。不到一个月,任双燕通过接单就赚了1000多元。更让她高兴的是,这份工作改变了家庭氛围。过去爱玩手机的她,现在常和孩子分享工作任务,儿子不仅学会了规划时间,还会鼓励她:“做错了没关系,慢慢来。”
从非遗工坊到“渝伴礼”品牌,从技能培训到家庭增收,张沉静用一根根彩绳,编织出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我们要让传统手艺真正成为老百姓的致富手艺。”这位人大代表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
“走出去+请进来”
代表履职将健康服务送进社区
“今天听了医生的讲座,懂得了不少实用的健康保健知识,希望以后多举办这样的讲座。”
5月14日,在龙桥街道袁家社区健康义诊活动现场,居民胡祖芬竖起大拇指点赞。这场惠及百余位居民的活动,源自一位基层人大代表的暖心履职。
冯晓红,龙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保科科长,也是群众身边的区人大代表。在日常接待和走访中,她发现不少老年居民反映:“去大医院排队太麻烦,就想在家门口看看病、问问医保政策。”群众的期盼,她记在了心里。
在区人大推行“代表履职项目化”机制后,冯晓红立即将“健康服务进社区”作为自己的履职项目。她积极协调联系,邀请5个科室的6名专家走进社区,开展健康讲座和义诊服务。活动现场,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预防知识,手把手教居民测血压、辨症状。不到半天时间,就服务群众100余人次,发放健康手册120余份。
“代表履职项目化让我们服务群众更有方向。”冯晓红说。接下来,她计划将居家老人健康管理作为新项目,建立慢性病患者随访机制,并推动形成一个项目带动一片服务的联动效应。要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代表就在身边,服务就在眼前。这位白衣天使代表的话语中,满是对履职的坚定。
目前,涪陵区打破传统“坐等接访”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让代表履职更有底气。农业领域代表开展“田间课堂”,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教育界代表走进学校,开展各类培训;卫生界代表举办健康讲座,开展义诊活动;企业界代表助力就业帮扶,带动群众增收……在涪陵,人大代表们正以“项目化”思维破解民生痛点。
据统计,本次“代表履职项目化”集中活动,涪陵区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实施履职项目27个、惠及群众近2000人。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回应,群众感慨:“现在代表就在身边,说话管用!”
“三项制度”强保障
让代表履职既有压力更有动力
“过去觉得履职就是开会、投票和接待选民,现在通过项目实实在在帮群众解决问题,成就感更强了。”区人大代表们表示,“代表履职项目化”让他们从“被动参与者”转向“主动策划者”,履职积极性显著提升。
从“会议型”到“实效型”,从“单打独斗”到“组团攻坚”,涪陵区以代表履职“小项目”激活代表工作“大能量”,为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代表与群众的联系更紧密,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同时,为确保项目落地见效,涪陵区构建全链条保障机制。即督导考核“硬约束”:对项目进展进行跟踪问效,定期评估;群众评议“风向标”:邀请选民对项目成效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纳入代表履职档案;宣传推广“强引擎”:通过媒体展示优秀案例,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三项机制让代表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区人大代表们表示。
“代表履职项目化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涪陵实践’。”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区人大常委会将推动项目向更多领域延伸,探索“数字赋能+履职项目”等新模式,通过线上平台征集民意、评估成效,让更多群众成为代表履职的“出题人”和“阅卷人”。
上游新闻记者 王乙竹 钱也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来源:上游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