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10日,一段6分钟的录音让新加坡籍演员李凯馨的名字霸屏热搜。前助理曝光的对话中,疑似她的声音轻蔑评价中国观众“人傻钱多”,甚至嘲讽“有戏拍、有钱赚就行”。
2025年5月10日,一段6分钟的录音让新加坡籍演员李凯馨的名字霸屏热搜。前助理曝光的对话中,疑似她的声音轻蔑评价中国观众“人傻钱多”,甚至嘲讽“有戏拍、有钱赚就行”。
不到24小时,舆论如火山喷发,网友怒斥其“双面人”,官媒集体下场痛批,投资3亿,由成毅主演的待播剧《赴山海 》被迫“断臂求生” 。这场风波为何掀起全民声讨?外籍艺人的职业底线与公众信任危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来中国拍戏只为赚钱”“中国人大部分是傻X”——录音中的言论与李凯馨荧幕上“热爱中国文化”的形象形成极致反差。网友挖出更多“黑历史”:2023年她因用“Lunar New Year”模糊春节属性遭质疑,小号中还有地域歧视言论 。前助理更爆料其私下抱怨中国市场、涉嫌“知三当三”,彻底打碎“努力敬业”的滤镜 。
事件迅速突破娱乐范畴。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55家官媒删除《赴山海》宣传内容,释放“触碰民族尊严必遭抵制”的强信号 。剧方早在4月9日预判风险,紧急删除李凯馨170场戏份中的镜头,导致男主成毅40%的CP线“消失”,网友调侃“成毅成最惨男主” 。若录音实锤,剧组或将面临800万AI换脸成本或无限期雪藏 。
李凯馨事件暴露行业两大顽疾:其一,部分外籍艺人将中国市场视为“提款机”,却不愿跨越文化认同的门槛。如她虽以中戏外籍第一名入学,但中文台词依赖配音,被批“才不配位” ;其二,资本盲目追捧流量,强推戏份超女主的“资源咖”,最终反噬作品 。对比加拿大籍演员夏克立潜心学习京剧赢得认可,李凯馨的“文化投机”显得尤为刺眼 。
《北京日报 》犀利评论:“公众愤怒不仅因被欺骗,更因文化尊严遭践踏。” 年轻一代用“抵制辱华艺人”刷屏宣告态度转变:95后网友“文化守护者”留言:“我们追星,但绝不为辱华者买单” 。这场风波印证,中国市场不会容忍“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投机者 。
来源:星光娱乐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