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声明,“晕片”是小概率事件,不必过度慌张。但作为放射科医生,我们还是见识过不少真实病例的。其中,皮肤过敏是比较常见的,像这样↓↓
刚做完CT或核磁共振检查的朋友,你们是否有这样的体验:
“怎么突然头晕乎乎的,像喝了假酒。”
“胃里一阵翻江……”
“嘴里有股奇怪的金属味,像嚼了口硬币……”
如果有上述同款表现,那么,你可能遇到了传说中的“晕片”(其实就是过敏啦)。
动图来自soogif
首先声明,“晕片”是小概率事件,不必过度慌张。但作为放射科医生,我们还是见识过不少真实病例的。其中,皮肤过敏是比较常见的,像这样↓↓
还有厉害点的像这样↓↓
也有比较厉害的过敏反应,属极个别情况↓↓
来自媒体报道相关的病例
幕后“大佬”:造影剂
造影剂,就是在做CT或核磁共振等检查时的一种试剂。它就好像给医生戴了一副“超级眼镜”,能增强影像不同组织的对比度。你可以把造影剂想象成一种“荧光笔”,把身体里那些“模糊”的地方点亮,让医生一目了然。
CT常用的造影剂含碘,MRI常用的含钆(gá),一般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由于渗透压比我们身体里的液体要高,它们就像一群急着进城的小蚂蚁,一股脑地往血管里钻,这就会让血管里的液体成分发生变化,刺激血管壁。
动图来自SOOGIF
我们的身体可是个超级敏感的“小卫士”,一察觉到这种变化,就会拉响警报,引发一系列的反应,这就是 “晕片” 现象。
“晕片”说来就来,但也分“段位”
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过敏反应,还有一种叫做“延迟过敏反应”。
1、(小打小闹的)轻度过敏反应:
这是最常见的反应,通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
症状包括:
皮肤发红、瘙痒:就像被蚊子咬了一口,痒痒的,但挠挠就好了。
轻微的皮疹:皮肤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点点,像是偷偷长了几颗“青春痘”。
感觉身体发热:突然觉得浑身暖洋洋的,仿佛刚喝了一杯热咖啡。
嘴里有金属味(尤其是CT造影剂):像是含了一枚硬币,味道有点怪,但很快就会消失。
划重点:
这些症状通常会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自行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你也可以告诉医生或护士,他们会帮你缓解症状。这就是造影剂的“小脾气”,没什么大不了的,完全不用紧张!
2、(有些任性的)中度过敏反应:
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仍需要重视。
症状包括:
明显的皮疹或荨麻疹:皮肤上可能会出现大片红斑,像是被一群蚊子“围攻”了。
面部或喉咙肿胀:感觉脸有点肿,喉咙也有点紧,像是刚吃了一顿超辣的火锅。
呼吸困难或胸闷:呼吸有点费劲,像是刚跑完一场马拉松。
恶心、呕吐或头晕:胃里翻江倒海,脑袋也有点晕乎乎的。
划重点: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医生会立即采取措施,比如给你注射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或类固醇),通常症状会很快缓解。虽然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别担心,医生们可是处理这种情况的“老手”,你只需要放松心情,配合治疗就好。
3. (大动干戈的)重度过敏反应:
这是非常罕见但最严重的情况,可能会危及生命。
症状包括:
严重的呼吸困难:像是被人掐住了脖子,喘不过气来。
血压急剧下降:感觉头晕眼花,甚至可能晕倒。
心跳加快或意识模糊:心脏砰砰跳,脑袋却一片空白。
全身性荨麻疹或皮肤发紫:皮肤上像是画了一幅“抽象画”,颜色不太对劲。
划重点:
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医生会立即进行紧急处理,比如注射肾上腺素、吸氧等。现代医疗设备完善,医生和护士都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迅速应对这种情况。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发生的概率极低,大家不用过于担心。
4. (慢半拍的)延迟过敏反应
动图来自SOOGIF
有些人在检查后几小时甚至几天内才会出现反应,这叫做延迟过敏反应。
症状包括:
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或皮疹:像是皮肤突然想起了什么,决定“秋后算账”。
关节疼痛:感觉像是突然变成了“天气预报员”,关节一疼就知道要变天了。
疲劳或低烧:整个人懒洋洋的,像是刚熬了一个通宵。
划重点:
这些症状通常较轻微,但如果持续时间较长或症状加重,建议及时就医。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反应都会自行消失,不用太紧张。
万一“晕片”了,我们该怎么办?
虽然造影剂大多数时候都很友好,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咱们还是得注意以下几点:
1. 检查前告知医生你的病史
如果你有过敏史(尤其是对造影剂或海鲜过敏)、哮喘、肾脏疾病或其他慢性病,请提前告诉医生。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决定是否适合使用造影剂。毕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嘛!
2. 检查后多喝水
造影剂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所以检查后多喝水有助于加快造影剂的代谢,减少对肾脏的负担。想象一下,你的肾脏正在“加班”工作,多喝水就是给它们送上一杯“能量饮料”。
3. 观察身体反应
检查后,尤其是头几个小时,注意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出现任何不适,及时告诉医生。
4. 特殊人群需谨慎
孕妇、哺乳期女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造影剂时需要特别小心。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评估风险。如果你属于这些人群,一定要提前和医生沟通,进一步寻找安全的可部分替代的检查方法。
| 撰稿:放射科 俞健力 梅雯
| 审核:程杰军 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滑动可查看更多):
1、李明, 王芳. (2022).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措施.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38(4), 567-572.
2、张伟, 陈静. (2023).钆造影剂在MRI中的应用安全性研究. 中华放射学杂志, 57(3), 234-240.
3、Wang, L., & Chen, Y. (2023).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 Safety and Risk Management in 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67(2), 112-125.
4、Johnson, R., & Brown, T. (2023).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Contrast Medi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Management.Allergy and Immunology Reports, 12(4), 567-579.
5、Garcia, M., & Martinez, P. (2024).Pediatric Use of Contrast Agents: Safety and Efficacy Considerations. Pediatric Radiology, 54(1), 78-90.
放射科
程杰军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放射科主任。博士,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主任医师,放射诊断(介入)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无党派人士。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六届委员会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工作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影像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数字智能化外科专委会智能医疗与大数据组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专家库成员,上海市放射学会盆腔组青年委员,上海放射学会分子影像学组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第一届疑难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放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健康促进会理事,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中华消化病杂志审稿专家。
从事医学影像-放射学诊断及介入工作25年,主要研究领域为胸腹部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对经皮穿刺诊断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MRI新技术研发、MR分子影像、人工智能及手术导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擅长:妇科肿瘤及产科母胎疾病诊断临床研究,MRI纳米技术的研究、肠道疾病分子影像研究、淋巴管造影剂研究等;在介入方面,对妇产科出血性良恶性疾病、肿瘤、门脉高压消化道出血及消化道肿瘤介入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在肺部小磨玻璃结节术前定位及穿刺的临床工作中积累大量经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合作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面上项目、上海纳米中心、上海交大、上海市卫生局、国际合作等各类研究基金项目20余项,其中八项为课题负责人。参编著书6部,专利申请10余项,近年来发表或参与发表论著97篇,其中SCI收录论著50余篇。
擅长方向:妇科肿瘤的影像诊断评估、MDT会诊和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估,妇产科出血疾病的介入栓塞治疗。
东院:周三上午
进入程杰军医生的专家主页
体验“就医门户”带来的诸多便利吧!
来源: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