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进行时】绿色发展共护美好生态!澄江市着力推动湖泊保护治理与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5 20:39 1

摘要:从传统农耕渔村转型为旅游业为主的美丽乡村,从传统耕作转变为数字化、设施化、绿色化农业发展模式……在玉溪市“干字当头 稳字托底 干部示范”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中,澄江市聚焦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湖泊保护治理,着力推动抚仙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

从传统农耕渔村转型为旅游业为主的美丽乡村,从传统耕作转变为数字化、设施化、绿色化农业发展模式……在玉溪市“干字当头 稳字托底 干部示范”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中,澄江市聚焦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湖泊保护治理,着力推动抚仙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流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美丽的小湾村,错落有致的民宿。邓星瑞 摄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

推动乡村绿色转型发展

抚仙湖畔,翠峦起伏,小湾村沿岸开拓、依山而建,一座座鳞次栉比、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民宿在绝美的湖光山色映衬下,散发着浪漫、舒适的氛围,吸引着向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游客。

“这里的生活舒服惬意。”住在小湾村听山民宿的北京游客刘先生说,“我们每天六点起床后爬山看抚仙湖日出,中午尝尝本地清甜可口的铜锅鱼、洋芋饭,或到附近农贸市场感受烟火气、买菜买肉回到民宿自己做饭,下午到半日岛咖啡店感受惬意欢快的氛围,晚上在日落星野营地看一场晚霞演唱会……感觉这就是理想中的生活状态,这次打算住20天。”

过去,小湾村曾是典型的农耕渔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土地石漠化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年人均纯收入仅1.3万元。近年来,按照玉溪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要求,澄江市将小湾村作为玉溪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点——特色民宿示范村进行打造,采取“政府+社会投资+业主自主经营”的模式进行建设,一期公共配套建设投资约8700万元,同时吸引民宿业主等社会投资1.5亿元,通过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高端旅游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华丽转身。

“以前家里在后山有8亩地,主要栽种玉米。在政府引导下,这几年我陆陆续续投入100多万元,配齐了游泳池、花园、茶室等设施,将自家三层半的楼房改造成民宿进行经营。今年春节、清明节期间基本都是满房状态。”小湾村村民、听山民宿老板鲁小磊说,“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我们农民变成了‘房东’。现在小湾村一天一个样,人气越来越旺,生意也越来越好。”

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小湾村在坚守抚仙湖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的前提下,大力实施特色民宿示范村项目,创新打造民宿度假、生态观光、文化创意、民俗记忆、乡愁美食等健康生活产品,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农文旅有机融合,闯出了一条靠山不“吃”山、靠水不“吃”水,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子,成为抚仙湖径流区践行“两山”理论的全国示范标杆、民宿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云南典型样板,相继被评为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云南省美丽村庄。

与鲁小磊一样,越来越多的本村村民选择扎根下来发展旅游业。据了解,小湾村目前共有39家民宿、20多家餐饮店,旅游产业收入达3700余万元,占全村生产总值的55%。从事相关产业的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户均经营收益达18万余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第三产业已成为小湾村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澄江市累计接待游客82.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79%和20.93%,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为系统化、规范化治理抚仙湖流域民宿、餐饮等生活垃圾,澄江市以“绣花功夫”推进雨污管网进家入户,实施全流域截污治污及健康水循环项目建设,加强对8座垃圾转运站、300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运维管理,建成50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流域内1801户餐饮经营户泔水收处全覆盖,生活垃圾100%无害化处置。2025年第一季度,抚仙湖21条主要入湖河道入湖口平均水质优良率达90%,河道生态功能显著改善。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产业和收入得到了有效改善和提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右所镇小湾社区监委会主任杨勇介绍。

湖面清风徐徐,小湾熠熠生辉。“未来,我们将认真保护好抚仙湖,让小湾绿色转型发展道路越走越宽阔。”杨勇说。

位于澄江市龙街街道左所社区的蓝莓产业绿色发展项目。邓星瑞 摄

探索新兴农业技术

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

俯瞰澄江,碧波荡漾,青山无际,绿畴无垠。

澄江市22万亩耕地有17.6万亩位于抚仙湖径流区,过去农业面源污染占到了入湖污染负荷总量的70%,是抚仙湖保护的难点。

“我们积极探索利用新兴农业技术,以转变生产方式促进高效、绿色农业产业水平不断提高。”澄江市种植业综合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龙水英说。

位于龙街街道广龙旅游小镇的抚仙湖流域保护科技小院就是澄江市探索农业绿色发展的试点之一。小院里,番茄、生菜、金银花等作物正采用雾耕种植模式进行立体种植。“科技小院从成立之初就定位着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协同发展,构建‘绿色生态+研学基地+文化融合’发展模式。”澄江仙湖祥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赛飞介绍,“我们利用雾耕技术立体种植果蔬、秸秆基料化栽培食用菌,示范农业固废生物转化及秸秆碳化产物在生态种植中的技术,这对农田肥力保持、土壤污染消减与面源污染控制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探索抚仙湖流域农田提质增效的一种模式。”

每到寒暑假或节令,科技小院里总能看到周边学校甚至昆明中小学的老师和学生们,在小院里插秧、栽种、采摘的身影。科技小院作为云南师范大学的研学基地,通过院校与地方合作,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以点带面,推动整个抚仙湖流域农业土壤提质控污固碳、农田肥力保持、面源污染控制。云南师范大学的师生还积极到田间地头、村内村外开展科普活动,以露天田埂讲座、宣传海报、科普视频和专栏的形式,讲解现代农业种植方法,传播低碳农业思想,推广免耕精准施肥和节水灌溉技术。

工人们正在采摘蓝莓。邓星瑞 摄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

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迈进5.0版本的澄江蓝莓,正在以工业化思维彻底改变传统种植模式。澄江市将农业经济发展与抚仙湖保护紧密结合起来,以“组织化、设施化、基地化、品牌化”发展思路谋划实施澄江市蓝莓产业绿色发展项目,推动蓝莓产业大踏步进入黄金发展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共赢。

该项目位于龙街街道左所社区,占地面积675亩,计划投资2.33亿元,由澄江市产业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目前已种植蓝莓360亩。在高标准温室大棚里,配建蓝莓分级筛选、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尾液收集循环利用等基础设施。项目现场负责人李建成告诉记者,水肥一体化技术能精准对蓝莓进行水肥浇灌,较露地栽培可节水30%,每亩可减施氮肥86%、磷肥68%和少用农药91%。尾水尾液收集循环技术实现尾水全收集、全循环、全利用、不入地、不入湖,实现了蓝莓种植的高效化、绿色化。

如今,澄江市以样榜山蓝莓基地、万海蓝莓基地、稗子田蓝莓基地、撒马都蓝莓基地建设为代表,种植蓝莓2.1万亩,设施化种植面积达2万亩,蓝莓产值达20亿元,提供常年稳定的长期就业岗位4100个,每年季节性用工3.9万人次,群众增收约4亿元。

碧波荡漾的抚仙湖。沈阳 摄

高水平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保护。澄江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全力推动湖泊保护治理与流域绿色转型发展,深入落实“党建+河(湖)长制”,突出全民共建共享,引导群众参与管湖护湖治湖,实现全民治理新变化。建设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性闭环体系,实施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污染源管控等措施,建设全流域截污治污及健康水循环项目。深入推进节水、减肥、降药、控粪污、转方式“四减一转”行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发展。探索调整优化湖泊流域业态布局,开展抚仙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GEP核算工作,推动抚仙湖流域绿色转型发展,全力提升抚仙湖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湖泊保护和绿色发展。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