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巨头林立的主流茶饮到蔚然成风的养生茶饮,以及夹缝生长的药食同源现制茶饮,如今发展情况如何?他们之间是各自独立、并存竞争还是会融为一体成为更具生命力的新物种?资本持续进入,在群雄逐鹿争夺存量市场和开辟新界战场中,药食同源在茶饮江湖的刀光剑影下又会占领怎样的生态
原创 东苍 诊锁界
从巨头林立的主流茶饮到蔚然成风的养生茶饮,以及夹缝生长的药食同源现制茶饮,如今发展情况如何?他们之间是各自独立、并存竞争还是会融为一体成为更具生命力的新物种?资本持续进入,在群雄逐鹿争夺存量市场和开辟新界战场中,药食同源在茶饮江湖的刀光剑影下又会占领怎样的生态位?
作者/整理:东苍
编辑:东苍
封面来源:豆包AI
现制中药茶饮与相邻赛道(例如新式茶饮、中式养生水等)是替代关系还是互补关系?市场目前的人均消费量和消费结构是什么?蓬勃发展的区域市场的历史发展轨迹如何?店人密度是否可以对标更成熟的业态?未来五年行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和发展趋势是什么?终局的行业格局又是什么样的?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快速发展,现已进入质价比和规模化的新时期,从2010年的3.0阶段起,新一代连锁茶饮品牌在产品质量、产品创新、数字化、消费者体验等方面引领着行业标准的建立,持续在加速迭代,如今凭借着“新食材、新技术、新视角”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在国内不断创新、迅速发展,同时10余家行业头部也都在积极拓展、远航出海。
而目前体量“阡陌瘦弱”的行业新秀—药食同源现制茶饮专门店经过几年高速发展,正面临30%的闭店率,如今放缓拓店速度,是在厉兵秣马准备搅动风云最终剑开天门,还是巨头威压下的匍匐臣服但求生存?可能更多的答案不在自身,需要在行业主流巨头新茶饮和养生茶饮发展现状和趋势中去寻找真相和规律。
巨头林立制霸行业的主流新茶饮
先来看50万+店的新茶饮行业简版图:
代表品牌有奈雪的茶、喜茶、古茗、茶颜悦色、霸王茶姬、沪上阿姨、茶百道、一点点等,主要品类包含水果茶、鲜奶茶、汽泡茶、奶盖茶、冷泡茶、纯茶等,原材料核心是茶叶、水果/果汁、奶制品、糖类、部分药食同源等,销售渠道主要有线上美团、抖音、饿了么、及自有小程序,线下品牌门店、便利店、商超。
再来看新茶饮行业发展的三个时代阶段:
1.0时代粉末调剂阶段,1980—1990年珍珠奶茶诞生。产品主要是以奶精勾兑的珍珠奶茶,以产品加盟模式为主,门店参差不齐。1987年,台湾“春水堂”研制的珍珠奶茶诞生;1990年,“珍珠奶茶”这一饮品引入中国香港市场。
2.0时代是街头店发展阶段,1990—2010年现制茶饮店诞生及加速布局。牛奶和茶叶冲泡的奶茶部分品牌开始推出果茶、气泡茶,品牌开始公司化运作,管理体系趋向成熟。1997年,现制茶饮店COCO都可在台北成立;1998年,现制茶饮店避风塘在上海成立;1999年,台湾奶茶品牌快可立在中国大陆成立;2006年,现制茶饮店快乐柠檬成立;2007年,COCO都可进入中国大陆市场。
3.0时代是新茶饮阶段,2010—2015新茶饮诞生,后至今行业整体高速发展。产品种类丰富,包括鲜果鲜奶制成的果茶以及乳茶、纯茶类等产品,品牌注重IP打造,产品研发能力、品牌知名度、门店规模等大幅提高。2011年,台湾知名现制茶饮店“50岚”进入中国大陆市场,名为“一点点”;2012年,新式茶饮品牌喜茶在江门市成立;2013年,茶颜悦色创立于长沙,12月首家门店在黄兴广场开张;2015年起,新式茶饮品牌崛起,奈雪的茶、乐乐茶等相继成立;2016年起,新式茶饮品牌受资本青睐,市场出现多宗融资事件;2021年,奈雪的茶上市。各大品牌开始进入规模化运营阶段,越来越多的品牌开放加盟以开发巨大的市场空间潜力。
新茶饮市场快速增长,规模接近2000亿。在需求持续提升和茶饮企业持续创新推动行业发展的双重驱动下,国内新茶饮市场规模已由2017年的422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1933亿元,CAGR为28.87%,预计至2025年,新茶饮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张至2458 亿元。但与此同时,国内茶饮市场在经历过去几年的快速扩张之后,增速也有所回落,市场竞争加剧。
国内新茶饮行业市场参与者众多,但集中度较低。《2023年新茶饮研究报告》公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31日,全国新茶饮门店数量约为 51.5万家,根据各企业门店数量测算排名前两家、前五家的茶饮企业市场集中度分别为8.22%和11.88%。
头部玩家门店依然持续扩张。单从品牌门店扩张来看,2023年我国前20家茶饮品牌中80%的新茶饮品牌都实现了门店净增。蜜雪冰城 、甜啦啦等品牌门店数量激增,在部分下沉市场开展了激烈的竞争。烧仙草、黑泷堂等品牌压力陡增,门店数量有所缩减;茶颜悦色推动门店优化,2023年门店数量减少95家。
而产品上新能力已经成为拉开新茶饮品牌差距的核心能力之一。因为客群整体较为年轻、竞争强度逐年走高,同时餐饮业产品创新壁垒不高,新产品容易被模仿,上新能力成为新茶饮品牌吸引顾客、保持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新茶饮产品总数持续增长,产品创新竞争激烈。根据红餐大数据公布的茶饮品牌上新数据,2023年下半年共上新1066款新品,2024年1月至7月茶饮品牌共上新971款新品,平均每个品牌每个季度约上新11个新品。目前新茶饮上新的保质期是半个月,一个全新的新品上市后,约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各个品牌即可陆续完成类似产品的上线。
同时,消费者对价格愈加敏感,高性价比产品将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根据《2023年新茶饮研究报告》,中高端价位(13元至19元)的新品占据了市场的一半(53%)。从销量来看,新品销量价格也集中在中高端价位,其中13至16元占比为33.6%,17至19元占比为24.7%。高价品牌在高线城市日趋饱和,拓店速度放缓,因而转变战略主动降价下探大众市场,提供高质价比产品吸引消费者。
随着新茶饮行业在国内迈入“万店时代”,同质化问题逐渐显现。在连锁化率方面,由于投资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且可复制性强,饮品成为餐饮品类中连锁化率最高的品类。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20-2022年餐饮业连锁化率从15%提升到20.7%,同期,新茶饮的连锁化率从41.2%提升到55.2%,在多个城市核心商圈的抽样调查中,新茶饮的连锁化率超过80%,且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这意味着茶饮行业的同质化水平将不断提高,独立茶饮店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茶饮赛道快速扩张伴随着竞争和内卷加剧,企业业绩承压。从上市茶饮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茶百道实现营业收入23.96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7亿元,同比下降59.7%;奈雪的茶收入同比下降1.9%至25.44亿元,净利润为-4.35亿元,去年同期盈利0.66亿元,业绩由盈转亏。相比一线、新一线、省会等城市市场的红海竞争,二线及以下城市将成为门店主要增长空间。另外,在国内市场内卷下,部分新茶饮品牌开始将目光转向国外,在海外市场开辟新市场,寻求第二增长点。
2024年,连锁新茶饮赛道迈入“存量时代”,门店发展日益艰难。GeoQ智图收录的106家连锁新茶饮品牌,2024年门店整体开店数达到了31641家,相对2023年,开店数略有下降。但对比2022—2024年整体闭店数来看,逐年攀升,2024年闭店数超过2万家,可见赛道竞争激烈程度。而即使在“困难模式”下,一些品牌仍保持了快速扩张。蜜雪冰城蝉联“扩店之王”,门店净增6000家。霸王茶姬、沪上阿姨扩店情况表现亮眼。另外,喜茶、益禾堂等几个品牌门店净增也在千店以上。
这106家连锁新茶饮品牌中,仅8%的品牌门店净增数大于500,实现了快速扩张。34%的品牌处于缓慢扩张阶段。而占比约58%的超过一半的品牌处于收缩和停滞状态。但无论什么规模的连锁新茶饮品牌,从2023年和2024年的平均开店数量来看,都是规模越大的品牌开店数量越多,增长率比较低的更多的是0-100家规模的品牌。
这些连锁新茶饮品牌的门店场所的分布,还是社区店数量占比最大,达到了49%,其次是商场店占比约30%,另外就是学校店和混合店占比分别为8%和6%,整体来看,连锁新茶饮在社区和商业场景的门店数合计超过80%。而城市等级越高,商场店的占比越大,在一线城市占比能达到47%,而中底线城市,社区店占比远高于商场店。
在区域分布规律来看,呈现“东密西疏和南聚北散”的特点,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排名前三,但内陆省份中四川的连锁新茶饮门店数最多,其次是河南和湖南。从各个等级城市连锁新茶饮门店整体开店数占比来看,除了一线城市和五线城市,其他等级城市开店数占比相差不大,都在18%-21%范围内。
2024年,在上百家连锁新茶饮品牌中,约六成的品牌门店发展处于停滞或收缩状态,存量时代的门店发展越来越艰难。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更细分的道路进行突围,比如近年大火的“国风茶饮”,另外,地域和场景层面的差异化布局也是主要途径,再就是从2024年,开启了“出海元年”,10余家大家熟知的品牌都踏上了航海之路,征战世界新茶饮市场。
中式养生水是国风茶饮中自带光环的主角
中医药文化的复兴以及药食同源的发展理念,为养生茶饮市场带去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一些特色突围点,也推动了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养生茶饮赛道已然形成各大品牌竞争格局,而在消费群体年轻化已成趋势、健康理念成消费升级新需求的大背景下,企业在不断加强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理性扩宽渠道,重视品牌建设,加大市场影响力。
含有中药材或以药食同源的原料制成,获得养生保健功效的茶饮,即为养生茶饮。其品类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可分为袋泡茶类、固状膏体类、瓶装饮料类、冲泡粉末类以及门店现制类。在当代消费者身心压力大的情形下,迎合了其便捷养生的消费需求,融入了日常生活。
品类多元化,46%的消费者选择养生茶包进行茶饮冲泡,24%选择膏状冲泡类,18%选择养生瓶装类。在每月消费养生茶饮的支出上,41%的消费者每月消费101-200元,34%的消费者每月消费51-100元,超90%消费者每月养生茶饮的支出超过了50元。而普遍消费者购买时最重视养生茶饮的口感与口味,比例为65%,再结合对品类丰富度,三项影响度超过了80%,另外,还关心消费者评价与反馈(43%)与品牌知名度(42%)。
养生茶饮消费者中,24%的消费者分布在一线城市,43%分布在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25%分布于三线城市。中等收入消费者居多,40%的消费者月收入为5001—10000元,34%的消费者为10001-15000元。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25-35岁占比38%,36-45岁占比为32%。从性别来看,约60%的养生茶饮消费者为女性。
而消费者主要认知和购买渠道是通过综合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及社交电商平台了解和购买,其中在综合电商平台购买的占比最多达到了71%,其次是直播电商平台和社区电商平台,分别占比50%和42%,随着线上经济渗透率上升,电商方式得到迅速发展。而在消费需求上,购买安神助眠(53%)与健脾祛湿(49%)、减肥通便(40%)、清热降火(39%)、美容养颜(37%)、补血益气(26%)等,男性消费者更注重缓减三高、补血益气、熬夜护肝等需求,而女性消费者更重视美容养颜、减肥通便、清热降火等方向。
从消费趋势来看,48%年轻消费者未来养生茶饮消费意愿会上升,49%表示消费意愿保持不变。养生茶饮的品类和价格的市场分化趋势愈发明显,针对不断细化与升级的消费需求,生产企业不拘泥于传统的生产研发方式,须进一步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如成立自主研发额实验室、数字化工厂、智能化仓库等,加强中药材领域产学研合作,以此筑基。这些都为线下药食同源养生现制茶饮专门店的认知教育和引流体验以及客户管理做出利好铺垫。
药食同源现制养生茶已从“玩概念”升级为“真产品”
近5年来,从同仁堂知嘛健康进入市场,茶饮养生热潮兴起,市场上出现了众多中药奶茶、中药咖啡、中药面包、中药冰淇淋、中式养生水、草本药膳等养生类产品,其中,养生类茶饮产品尤为突出。不少现制茶饮门店推出了含药食同源的茶饮产品,甚至涌现了一批主打养生茶饮的品牌。红餐大数据显示,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现制茶饮样本品牌上新产品中,含药食同源食材的产品占比为16.5%。
特别是2024年夏季,浙江省中医院推出的“乌梅汤2.0版”,上线24小时订单量超过115万单,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各大中医院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打卡热点。截至2024年11月,小红书平台上“乌梅汤2.0”相关的笔记数已超过29万篇。与此同时,养生茶饮赛道也吸引了不少创业者。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养生茶饮相关的企业注册量是去年同期的6.1倍,养生茶饮相关的企业存量同比增长44.4%。
红餐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国现制养生茶饮门店数超过了6000千家(含凉茶铺),而纯药食同源中药特色新式茶饮连锁店约2000家,比2023年底翻了一倍。整体从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华南地区的现制养生茶饮门店数占比最高,分别是33.9%和24.8%。具体到省级行政区,广东、山东和江苏的现制养生茶饮门店数占据了前三,门店数占比分别16.9%、7.4%和 6.3%。
大部分现制养生茶饮品牌创立于2020年以后,门店规模多在100家以下,其中不乏中医跨界的品牌。但在人均消费方面,现制养生茶饮门店的人均消费均值高于现制茶饮大盘,除了产品种类和口味,价格(成本)将是竞争的一大挑战。在产品、门店装修风格、品牌传播、渠道拓展等方面,现制养生茶饮品牌展现出了较为鲜明的特征。例如,产品以药食同源为特色,突出健康属性与功能属性;门店装修以新中式风格为主,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市场上不仅出现了不少主打养生茶饮的专门店,很多中医药企业和中医馆也推出了现制茶饮子品牌。例如,陆藜·开了个方子是江苏百黎堂中医馆旗下子品牌;知嘛健康是北京同仁堂旗下子品牌;涵春茶肆隶属于上海国药老字号童涵春堂;一方四季则是由中国中药、国药集团和一方制药联合打造的子品牌;AI特色的鹊堂羽坊是国内中医AI头部企业大经中医旗下品牌。此外,凉茶企业如王老吉、清心堂和邓老凉茶也推出了自己的茶饮子品牌。
纵观整个现制养生茶饮赛道,主要有四类入局者,分别是:现制养生茶饮专门店、现制茶饮品牌、中医院/中医馆以及其他赛道品牌。落地运营的店整体分为3大类:独立品牌店(荷田水铺、椿风、村上安等),中医药机构开的独立店和店中店(茯灵记、陆藜-开了个方子、苏嘛茶姑等),茶饮/餐饮品牌的副牌店(沪上阿姨的茶瀑布、乐乐茶、柠宗师-草本茶等)。另外,湖北武汉九州上医馆连锁内部开设的寻茶十二方,异常火爆,每天输出几百杯,深受客户喜爱,以及中医AI头部企业大经中医开设的AI检测建议匹配茶饮特色的鹊堂羽坊等。与此同时,诸多现制茶饮品牌也紧跟养生趋势,推出了含有养生食材/药食同源的产品,如奈雪的茶与东阿阿胶联名推出了阿胶奶茶,喜茶推出了“超级植物茶”等。
在线下专业门店制作售卖的药食同源养生茶,除了传统的沿海风靡的凉茶铺,自2021年至今蔚然成风的现制养生新茶饮专门店确实更吸引人,其健康属性更强。为年轻人的线下饮品购买提供了新的选择,虽然截至目前市场门店数量体量较小,但也成为了茶饮资本市场的“新宠”,2024年现制养生茶饮赛道市场规模约百亿元,同比增长113%。具备功能属性并融合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养生茶饮更加受资本市场青睐,如荷田水铺、椿风、陆藜·开了个方子等品牌均获得了融资。
荷田水铺成立于2020年青岛,至今已获得了4轮融资,估值超过6.6亿元,现超130家门店。品牌精准定位于“国风养生茶饮”,主打“即饮养生”概念及沉浸式场景体验,采用供应链直供模式主张使用天然食材,旨在打造健康、口感、颜值、体验于一体的新茶饮品牌。代表产品如阿胶姜枣茶、敦煌杏皮水、熬夜人参水、羽衣排毒水、银耳桃胶雪梨汤。
椿风成立于2019年上海,2021年获数千万融资,估值过亿,现超70家门店。品牌提倡“顺应天时、地时、人时”,以药食同源为核心,随时令将天地营养化为人体能量,专注于为年轻人提供健康的养生茶饮。代表产品如青汁刮油水、红豆薏米红枣米浆、蜂王浆熬夜大补水、桃胶银耳素颜水。
陆藜-开了个方子隶属百黎堂2012年南京,2025年获Pre-A轮融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门店扩张及品牌升级,现超200家门店,包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门店。定位新式养生茶饮,产品以道地药材与时令果蔬为原料,主打“顺以方入茶”,代表产品晚安水、秋梨茉白、太阳通名茶、洛神陈皮赋。
从线级城市分布来看,三线城市的现制养生茶饮门店数占比最高,为21.4%。其次是二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门店数占比分别为19.3%和17.7%。具体到城市,上海、广州、北京、深圳四个一线城市的门店数占据了前四位值得注意的是,现制养生茶饮在二线及以上城市的门店数占比为50.7%,比现制茶饮赛道大盘在二线及以上城市的门店数占比高出了5.9个百分点,表明当前现制养生茶饮品牌主要瞄准消费水平较高的一二线城市。
目前,现制养生茶饮赛道已有不少品牌跑出了一定规模。例如,创立于2018年的暖燕·女生大姨妈伴侣已在全国开出了500余家门店;创立于2023年的陆藜·开了个方子坚持“以方入茶、以茶养人”理念,目前其全国门店数超过了200家;创立于2020年的荷田水铺和青楠五味茶,目前其门店数分别为130余家和70余家从这些现制养生茶饮品牌的创立时间与门店规模来看,大部分品牌创立于2020年以后,门店数多在100家以下。
从人均消费分布来看,现制养生茶饮的人均消费均值高于现制茶饮大盘。红餐大数据显示,人均消费在15元以下的现制养生茶饮门店数占比为34.4%,比现制茶饮赛道整体在该价格区间的门店数占比低46.8个百分点;而人均消费在20元及以上的现制养生茶饮门店数占比为45.9%,比现制茶饮赛道整体在该价格区间的门店数占比高42.4个百分点,由于现制养生茶饮添加了诸多养生食材,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能给消费者提供更高的价值感。因此,现制茶饮的价格带被拓宽了。
在产品方面,现制养生茶饮品牌多主打以药食同源食材为原材料的特色产品,同时在产品名称或分类上标注较为醒目的调理/养生功能,突出产品的健康属性与功能属性,比如熬夜人参水/人参元气茶、荷叶刮油茶、红枣桂圆暖身水、素颜水等。部分品牌则主打更细分的功能性产品,如暖燕·女生大姨妈伴侣、瑞燕姨妈热饮等品牌主打女生生理期的暖身产品 。此外,这些现制养生茶饮品牌的小料也与市场上常规的茶饮店不同,它们选择诸如银耳、桃胶、米布丁、豆酪、芋泥、人参古方冻、燕麦、薏米、红豆、枇杷冻、芡实冻等食材作为小料,颇具健康养生属性。
这些养生茶饮通常包含种类多样的中药材,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代表有金银花(57%)、菊花(35%)、薏米(34%)、黄芪(34%)、西洋参(31%)、决明子(27%)、三七(23%)等。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对于养生茶饮的中药材原料的偏好也有所差异。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需要推出细分升级产品,才更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
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健康问题所困扰。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数据,63.0%的受访青年感觉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年轻人的各类健康困扰中,记忆力下降、情绪差/不稳定、和免疫力下降排在前三位,占比分别为43.4%、42.2%和41.9%。此外,睡眠质量差、视力下降/眼部干涩、脱发、肥胖、皮肤状态差、口腔问题等也有较高的占比。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众多现制养生茶饮品牌不仅加入了常规奶茶、果茶和植物饮品等产品,还引入了咖啡、甜品、面包烘焙、小吃等产品,构建了更加丰富的产品结构。例如,荷田水铺的菜单中既有芒芒杨枝甘露、芝芝茉莉轻乳茶、桂花乌龙等常规茶饮和轻乳拿铁、荷田美式等新中式咖啡,也有糯叽叽媚娘团、超浓生巧乳酪、碱水面包干等烘焙产品以及冷吃牛肉、峨眉山黑芝麻糕等中式小吃。以凉茶起家的清心堂甜品草本茶,在产品上主打草本特色,除了草本茶外,还有草本咖啡、草本瓶装饮料、草本茶点小吃等。
为了吸引新的消费者和提高消费者粘性,现制养生茶饮品牌采取了线上线下多渠道的传播策略,包括直播、短视频/短剧、联名以及各种线下活动等形式。在传播内容上,很多品牌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与养生理念的融入,以扩大消费群体。例如,荷田水铺不仅在抖音平台直播诸如“汉服之美”“中国的由来”等传统文化,而且其还在荷田私塾不定期举办各种亲子活动, 如宋代点茶、本草纲目小药童等;茯苓记创作发布了剧情短片《生生》,通过记录对比古今两位主角“衣食住行”的一天,体现中医养生文化源于生活、融于生活。
部分现制养生茶饮品牌凭借中医药企业或中药馆的品牌背书、较强的供应链能力以及产品研发实力,成功将产品线拓展至零售渠道。它们推出了瓶装饮料、袋泡茶包、固体冲剂、药食同源原材料、伴手礼、小零食等多样化的零售产品,如陆藜·开了个方子、涵春茶肆、茯灵记、知嘛健康、一方四季等。这些零售的产品不仅丰富了品牌的产品种类,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更拓宽了品牌的市场边界和发展空间。
当前,现制养生茶饮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且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对于相关从业者以及准备入局者来说,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产品口感需进一步改善,市场教育有待普及,食品安全问题成隐忧,而价格高于主流茶饮是一个需要特别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在巨头成群和风云变幻的存量市场竞争中,药食同源茶饮确实凸显出了旺盛的需求,但相比主流新茶饮大连锁,现制养生茶饮专门店优势还需要挖掘和发挥。
而对于想在这个细赛道创业或加盟引进的人而言,可能嵌入式的“店中店”会更充满确定性,特别是300平米以上已经稳定经营的中医馆或者医院,有客户体量和信任背书,更容易快速落地和良好运营,比如九州上医馆内运营的“寻茶-十二方”模式,比如全国30几家三家公立中医院、等级中医院、民营中医院引进大经中医旗下的“鹊堂羽坊”中药茶饮专门店。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