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央妈放大招,朋友圈直接炸了!-融资成本下行-、-汇率基本稳定-几个大字看得我虎躯一震,这熟悉的兴奋感,上次还是2024年11月那波降准。
昨晚央妈放大招,朋友圈直接炸了!-融资成本下行-、-汇率基本稳定-几个大字看得我虎躯一震,这熟悉的兴奋感,上次还是2024年11月那波降准。
今早一看,和讯投顾高璐明团队的晨报更是一针见血:-这次不一样,政策工具箱要质变了!-
时间回到2025年3月15日晚8点17分,央行官网准时上线了《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这份报告比以往提前了两周,信息量巨大。
第二章-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里,-合理增长-出现了三次,M2同比增速连续两个季度在8.5%的政策走廊下限徘徊,看来稳增长是重点。
更刺激的是,关于社会融资成本的表述,从去年四季度的-稳中有降-直接变成了-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行-。
高璐明团队连夜推演,如果以现在的银行间7天回购利率2.1%为基准,要实现-明显下行-,二季度至少得降息15个基点。
但真正让市场沸腾的,是报告里首次把-汇率稳定-和-市场稳定-并列为政策目标。
上周陆家嘴金融早餐会上,一位央行研究局大佬的发言突然在我耳边响起:-美联储还在通胀和衰退之间走钢丝,我们已经有底气搞内外均衡了。
-数据也证明了这点,截至3月14日,人民币对美元年内波动才1.2%,创下2014年汇改以来新低,妥妥的定心丸。
市场还在消化货币政策报告,晚上11点49分,证监会又放大招!《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一出,投行圈炸锅了。
这份文件里,-从严-出现了19次,特别是关于量化交易监管细则的制定,直接回应了年初某百亿私募用算法漏洞高频套利的骚操作。
监管和货币政策双管齐下,就像高璐明说的:-降准降息是输血,立法监管是疏通血管,防止资本空转。
-
这么强的政策信号,A股16号早盘居然高开低走,有点迷。
这让我想起了2020年LPR改革,当时银行股也跳水了,但后来三个月消费板块涨了27%。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今天北向资金逆势净买入32亿,其中19亿流向了光伏和新能源汽车,聪明钱已经开始布局了。
我们来看看微观市场,苏州工业园区一家光伏组件企业的财务总监王薇就是个例子。
-去年四季度我们发了3亿中期票据,利率4.2%,现在同业存单利率都跌破2.5%了。
-她指着电脑屏幕上的银行报价系统说,-如果真像央行说的那样推动融资成本下行,今年二期票据发行成本有望降到3.5%以下。
- 这意味着啥?按这家企业年产5GW的规模,省下来的财务费用都能再建两条自动化生产线了。
当然,市场永远有不同的声音。
昨晚政策一出,就有外资投行分析师在推特上质疑:-美联储可能推迟降息,中国央行放水会不会导致资本外流?- 今天上午10点,外汇管理局的数据就是最回应:2月银行结售汇顺差182亿美元,比1月高了46%,更是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的2.3倍。
事实证明,政策工具箱里既有-降成本-的糖,也有-稳汇率-的药,国际资本更放心了。
从专业角度看,这次政策组合拳至少有三个超预期的地方:一是政策节奏精准,2月刚降准25BP,马上又释放宽松信号,政策-走在市场曲线之前-;二是监管立法有的放矢,针对量化交易、雪球产品、跨境套利等风险点精准立法,这比简单收紧闸门更有效;三是政策协同性提升,报告里提到的-加强与财政、产业政策协调联动-,暗示了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这种政策连续性往往意味着大机会。
普通投资者最关心的操作策略,可以参考高璐明团队的-三维度择时模型-。
在货币政策宽松+监管强化的特殊阶段,资产负债率高于行业均值20%、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近三年分红率稳定在30%以上的板块胜率最高。
按这个标准,A股只有12%的上市公司符合,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
这种-优中选优-的逻辑,也符合监管部门倡导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
市场永远有陷阱。
比如某券商推荐的-高股息+低估值-组合,看着符合政策,但仔细一看,所谓的-低估值-地产股,存货周转天数都超过400天了;一些-高股息-资源股,分红资金其实是来自研发投入的缩减。
这种套路在新监管框架下估计玩不转了。
写到这里,手机突然推送一条消息:离岸人民币暴涨200点,突破6.85!国际资本这是用真金白银给政策投票啊!想想三年前美联储加息时市场的恐慌,再看看现在央妈的淡定,这就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最好证明。
夜深了,陆家嘴的灯光依然璀璨。
高璐明晨报的最后一句话在我脑海里回荡:-当政策的阳光同时照进实体经济的车间和资本市场的K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中国资产的未来充满期待?-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就在今晚无数投资者的思考中,在明天清晨工厂的轰鸣声中,更在我们每个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
来源:幽默瞭望塔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