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台灯下,我对着《长期股权投资》的教材发愣,电脑屏幕上挂着的2024年CPA成绩查询页面格外刺眼——会计56.25分。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在《会计》科目上栽跟头,手边摞着三本写满批注的《轻一》,每一页折角都在嘲笑我的固执。
凌晨三点的台灯下,我对着《长期股权投资》的教材发愣,电脑屏幕上挂着的2024年CPA成绩查询页面格外刺眼——会计56.25分。这已经是我第四次在《会计》科目上栽跟头,手边摞着三本写满批注的《轻一》,每一页折角都在嘲笑我的固执。
一、在挂科与重启间反复借贷
2021年备考日记本里还留着稚气的宣言:"三年过六科!" 那时的我根本想不到,接下来的四年会像一张永远填不平的试算平衡表。每当看到"存货减值"的考点,就会想起那年考场上对着最后一道大题手足无措的自己;学到"合并报表"时,总浮现出去年查分时颤抖着刷新网页的窘态。
最煎熬的不是考试本身,而是每次失败后的"见光死"。粉丝群里祝贺别人拿证的消息不断弹出,我却要偷偷删掉预告成绩分析的草稿。有次直播时不小心露出桌角的准考证,评论区立刻有人问:"语姐今年考几科?" 我慌得碰翻水杯,假装信号不好仓促下播——那支泡烂的万宝龙钢笔,至今还在笔筒里发霉。
但我的学习笔记却在悄悄增值。第四次备考《会计》时整理的错题集,意外成了小红书上收藏过万的《CPA避坑指南》;去年《战略》59分后写的反思贴,被头条号算法推成了爆款。这些带着血泪的"失败者笔记",反而比通关经验更让考友们破防:"原来大神也会做不平合并报表!"
二、在裂缝中培育知识菌群
真正让我与失败和解的,是某天收到的一条私信:"看了你的错题本,我终于敢面对第三次挂科的《财管》了。" 那天我翻出积灰的备考手账,发现2020年至今的错题本已有12册,里面用七种颜色标记的知识点,像极了我反复结痂又撕裂的伤口。
我开始把伤疤晒成教学案例。去年《审计》考场上把"内部控制"答成"内部交易"的惨痛经历,变成了《考前必看易混概念对照表》;今年合并报表漏抵销的5分失误,演化成《抵销分录三步自查法》。这些用真金白银买来的教训,反而让视频课弹幕刷满"真实到窒息"。
工作室的墙上新挂了块"挂科进度看板",用红黄绿三色磁贴标记着各科轮回进度。有考友来访时总会愣住:"你这不像学习室,倒像急诊室。" 我笑着指指《会计》栏扎眼的四个红点:"但每个来过的人都说,在这屋能闻到幸存者的味道。"
三、用错题搭建通关云梯
现在的备考计划里多了项特殊任务——每月直播"错题解剖"。镜头前坦然展示写满红叉的模考卷时,评论区总在刷:"语姐别哭!" 但真正在哭的,是看到有人留言:"今天终于敢翻开去年39分的试卷了。"
我开始收到各种"失败者联盟"的投稿:有宝妈考生在尿不湿包装上记的分录,有外卖小哥在配送箱里粘的知识点便签,甚至有位70岁爷爷用毛笔写的《战略》思维导图。这些"非标品"学习痕迹,被我装订成《另类备考图鉴》,在考圈里悄悄流传。
上个月直播五周年时,我拿出四张成绩单铺在桌上。从2020年《会计》47分到2024年的56.25分,弹幕突然开始接力报数:"税法49.5""战略58""审计56..." 密密麻麻的分数刷屏五分钟,突然有人打出一行字:"原来我们都在贷方等一个借方。"
此刻凌晨四点的书房,第5版《会计》教材正在勾画重点。我依然会在做合并报表时分不清顺流逆流,但已经学会把卡壳的过程录成带解说的实操视频。当新来的粉丝问"跟你能保证过科吗",我会指着屏幕上的"在建工程"科目笑答:"至少能让你在备考路上,少记一笔营业外支出。"
考CPA四年不过丢人吗?看看评论区368条"我也在轮回"的留言就知道,在知识的复利计算中,没有哪次失败会是沉没成本。我们不过是把别人用来庆祝通关的时间,攒成了帮助后来者少走弯路的专项储备。当越来越多的"会计难民"敢晒出带红叉的笔记时,这个行业才真正完成了对"失败"的价值重估。
来源:寡言少语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