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信河村的高原夏菜种植基地机声隆隆,田间地头一派火热景象。数十台现代化农机在广袤田野间穿梭作业,高效完成起垄、铺管、播种一体化流程,标志着该区今年重点打造的千亩菊芋特色种植项目进入关键播种期。
初夏时节,平凉市崆峒区花所镇信河村的高原夏菜种植基地机声隆隆,田间地头一派火热景象。数十台现代化农机在广袤田野间穿梭作业,高效完成起垄、铺管、播种一体化流程,标志着该区今年重点打造的千亩菊芋特色种植项目进入关键播种期。
起垄压带播种一体机正在播种(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菊芋,俗称“洋姜”,因其耐旱抗寒、易栽培的特性,成为崆峒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宠”。据种植大户曹贺强介绍,菊芋地下块茎富含菊糖、膳食纤维及多种微量元素,既可鲜食熬粥、腌制小菜,又能深加工为菊粉及其它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其活性成分对调节血糖、改善肠道功能具有显著作用,市场前景广阔。
“这‘土疙瘩’浑身是宝!”曹贺强蹲在田埂上轻抚新翻的泥土,算起“生态账”与“经济账”:“菊芋根系发达,能固土保墒,种一季相当于给土地做养护。按往年的平均产量,亩产可达8000斤以上,亩均产值突破8000元,收益是传统蔬菜的两倍!”目前,他承包的540亩基地已完成七成播种,预计五月中旬全面收官。
工人们正在分级菊芋种子(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崆峒区高原夏菜产业体系的重要拼图,菊芋种植承载着农业提质增效的重任。崆峒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今年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订单保障”模式,引进种植能手示范推广,配套建设冷链仓储及加工基地,推动单一种植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全链条发展。
在花所镇信河示范基地,科技力量正重塑传统农业形态:智能滴灌系统精准控水,无人机巡田监测长势,农技专家驻点指导标准化种植。未来,当地计划开发菊芋代餐粉、保健饮品等终端产品,并搭建电商直播平台,让产地特产直通都市餐桌。
工人随播种机精准调整下种(崆峒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传统蔬菜到特色经济作物,崆峒区以品种创新破解增收瓶颈。通过发展大订单连接小农户,形成“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格局。目前,全区菊芋种植面积已突破1000亩以上,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民参与产业链分工,户均年增收超1.5万元。
“过去种玉米亩均收益不足千元,现在跟着合作社种菊芋,土地流转费加务工收入,一年能多挣两万多!”正在播种机旁忙碌的农户王连成感慨道。随着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昔日不起眼的“土疙瘩”正蜕变为致富“金疙瘩”,为陇东黄土高原的乡村振兴注入强劲产业动能。(记者:刘绣明通讯员:王旭东)
来源:平凉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