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9月,山西昔阳大寨村的郭凤莲有点紧张。这个在虎头山扛了十几年镢头的铁姑娘,第一次坐上飞机,随中国农业代表团去美国。她怀里揣着讲稿,上面写满了大寨人如何在石头坡上修梯田、靠双手改变穷面貌的故事。
1978年9月,山西昔阳大寨村的郭凤莲有点紧张。这个在虎头山扛了十几年镢头的铁姑娘,第一次坐上飞机,随中国农业代表团去美国。她怀里揣着讲稿,上面写满了大寨人如何在石头坡上修梯田、靠双手改变穷面貌的故事。
郭凤莲16岁就当大寨铁姑娘队队长。那些年,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了全国榜样。她领着姐妹们战严寒、斗酷暑,手掌磨出老茧,肩膀压出硬痂,把“穷山恶水”变成了“米粮川”。村里人都说,凤莲这丫头,比汉子还能扛。
到了美国,代表团先去纽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郭凤莲看不懂,但记着任务——宣传大寨精神。每到一处,她就讲大寨人怎么啃窝头、住窑洞,怎么用铁锹挖山造田。可美国人听着,只是礼貌点头,没她想象中那种“深受触动”的样子。
几天后来到艾奥瓦州,美方安排参观一个家庭农场。远远望去,大片玉米地一眼望不到边,金黄的叶子在风里晃。农场主开着锃亮的联合收割机过来,轰隆隆的声音震得地面发颤。郭凤莲愣住了:这机器一晌午能收的地,大寨人得挥多少天镢头?
走进农场仓库,各种机械看得她眼花缭乱。播种机、收割机、烘干机,还有能自动洒水的灌溉设备。农场主说,他家3个人管着2000亩地,每年产粮上百万斤。郭凤莲掰着指头算,大寨百来号人,辛辛苦苦干一年,也就收那么点粮食,差距咋这么大?
中午在农场吃饭,主人端出牛排、沙拉,郭凤莲吃不惯,却注意到厨房的电器:冰箱、烤箱、洗碗机,样样齐全。她想起大寨人喝水要去井里挑,做饭靠土灶台,冬天炕上冻得睡不着,心里突然有点不是滋味。
晚上开座谈会,郭凤莲没拿讲稿。她说:“在美国看了农场,才知道咱们的差距。大寨人不怕吃苦,可光靠吃苦不够啊。人家用机器种地,咱们用手;人家科学施肥,咱们凭经验。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是咱们得学习新法子了。”
回国路上,郭凤莲望着舷窗外汇旋的云朵,想起大寨的梯田。那些年,他们靠精神头硬扛,确实创出了一片天。可现在看到美国的农业,她忽然明白:艰苦奋斗是底子,但还得跟上时代的步子。光讲“怎么吃苦”不行,还得想“怎么让日子过得更好”。
后来回到大寨,郭凤莲带着乡亲们搞副业、办企业,引进新技术。大寨不再只靠地里那点收成,砖厂、水泥厂建起来了,乡亲们的日子慢慢宽裕起来。有人说她“变了”,她却说:“大寨精神没变,只是咱们得学会用新办法发扬老精神。”
那次访美,对郭凤莲是个震动。她发现,世界很大,不同的土地上有不同的活法。美国农场的机械化,不是对大寨精神的否定,而是让她看到,奋斗的方式可以多样。吃苦是一种品质,但不是目的,真正的奋斗,是让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让老百姓实实在在过上好日子。
文献来源:《郭凤莲口述史》、1978年中国农业代表团访美记录、大寨村史资料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