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法庭进校园——让青春与法治“双向奔赴”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5 22:26 3

摘要:近年来,我省多地法院以“模拟法庭”为抓手,把案子“搬”进校园,把道理讲进心里,让青春与法治真正“双向奔赴”。从雷山县的“贾理庭审”,观山湖区的“角色体验”,黎平县的“法治大赛”,构成一幅立体、多元、生动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图景。

法治的“根须”,须从少年时代扎入心田。

近年来,我省多地法院以“模拟法庭”为抓手,把案子“搬”进校园,把道理讲进心里,让青春与法治真正“双向奔赴”。从雷山县的“贾理庭审”,观山湖区的“角色体验”,黎平县的“法治大赛”,构成一幅立体、多元、生动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图景。

不同形式,目标一致——让孩子在互动中知法、在体验中守法、在竞赛中用法。

“贾理”共鸣法理

5月7日,雷山县人民法院联合县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把一场模拟法庭搬进丹江小学课堂。审理的是一起涉及“偷越国境+电信诈骗”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庭审全程,以苗族传统文化为“引”,苗语说唱诠释辩护立场,寨佬训诫唤醒责任意识。学生们不仅旁听了案件的完整审理过程,还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理解了现代法律的精神内核。

“树弯要刀修,人歪要理纠。”宣判后,被告人的家属翻出《贾理词集》,用质朴的语言劝诫后人;寨佬立下“榔规”,讲述“不能做什么”的规矩。这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乡规民约,与现代法治理念殊途同归,相得益彰。

文化是桥,法治是魂。雷山法院以文化人、以理润法,让学生在认同中接受、在体验中内化。这不仅拓宽了法治教育的路径,也为民族地区提供了富有实践价值的生动样本。

角色体验法庭

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一场学生“角色互换”的模拟法庭,同样让法律信仰从“听说”变成“亲历”。

“我第一次坐在审判席上,才真正体会到法官有多不容易。”庭审结束后,一位学生感慨道。

这场“零距离”庭审选择了有典型教育意义的校园霸凌案例,策划和编写了庭审剧本,由学生扮演审判长、书记员、律师、被告人等角色,模拟审理。从程序启动到辩论交锋,孩子们不仅理解了法律程序的严谨性,更感受到了法律背后的公平与正义。

闭门“说教”,不如现身“说法”。同学们纷纷表示,以前都是在电视上看到法官开庭,现在能够“零距离”体验一回庭审过程,受益匪浅,今后要更加努力学习,知法守法、严于律己,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

从“讲法律”到“种法律”,观山湖区法院推动法治教育落地生根。学生们在庄重的庭审氛围中理解程序正义,在角色扮演中厘清权责边界,在沉浸体验中树立职业尊重,为法治信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法治竞技课堂

“现在宣判!”随着法槌落下,掌声响起。

这是黎平县第二届中学生“模拟法庭”大赛的现场。六所初中参赛,1500余名学生现场观摩,一场青春气息十足的法治“实训课”精彩上演。

比赛以真实案件为蓝本。学生分组分析事实、引用法条、开展辩论。庭上辩手逻辑清晰、语言严谨、思维敏捷,赢得评委一致点赞:“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法官身影。”

赛场之外,还穿插法条抢答、法官点评等环节,原本艰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被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青春语言”。知识不再枯燥,规则有了温度,法治的种子在热烈氛围中悄然生根发芽。

黎平县志博实验学校吴显梦老师说:“通过模拟法庭这一形式,将抽象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庭审体验,让青少年在参与和观摩中感受法律的魅力,增强法治观念,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竞技,是方法,也是激励。黎平法院以赛促学、以学促行,激发学生主动靠近法律、理解法律、尊重法律。法治教育,正在这片校园里悄然扎根。

模拟法庭,不只是形式,更是起点。

雷山的文化引导、观山湖的角色体验、黎平的赛场激励,各具特色、互为补充,构建起全省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多维实践路径。它们让法律走出法院,走进校园,也走进孩子的心田。

少年强,则国强。以模拟法庭为抓手,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春风正吹遍贵州校园,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景雄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欧阳海南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