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级天才”到“茨淮新河”:思政老师伯乐的网文破圈之路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5 22:32 1

摘要:在中国网络文学浩瀚的星空中,伯乐(本名李松)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位身兼思政课教师、政协委员与网络文学创作者多重身份的网络作家,以近2000万字的创作体量,打破了都市异能、历史军事、乡村振兴等题材的边界,用《爷爷的小田庄》《飞翔在茨淮新河》等作品构建起一座连接虚

在中国网络文学浩瀚的星空中,伯乐(本名李松)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位身兼思政课教师、政协委员与网络文学创作者多重身份的网络作家,以近2000万字的创作体量,打破了都市异能、历史军事、乡村振兴等题材的边界,用《爷爷的小田庄》《飞翔在茨淮新河》等作品构建起一座连接虚拟叙事与现实关怀的桥梁。他的创作既延续了网络文学“爽感”基因的传承,又以鲜明的红色血脉与乡土自觉,在类型化写作中开拓出主流价值书写的新范式,成为网络文学主流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份子。

《爷爷的小田庄》以“穿越梦境”的轻巧设定,完成了对传统抗战叙事的解构与重构。主人公李天赐从沉迷游戏的当代00后青年到抗战英雄的身份转换,本质上是一场精神寻根之旅。作品摒弃了传统穿越文常见的“金手指”套路,转而通过“血脉记忆”的唤醒机制——李天赐在梦中施展的战术源自爷爷幼时的口述——将个人命运与家族史、民族史紧密勾连。这种叙事策略巧妙消解了历史与现实的对立:当李天赐以血肉之躯筑起革命理想时,梦境与现实的界限在“醒来即重生”的顿悟中被彻底打破,个体的成长轨迹由此升华为代际之间的精神接力。

作品更深层的突破在于其对抗战图景的多元呈现。小田庄的保卫战不仅是敌我交锋的战场,更是一个微缩的中国社会模型:保守派、投降派、流亡军人等不同群体在生死存亡之际的选择,折射出抗战时期复杂的社会生态。而地下党员刘璐作为“黏合剂”角色的设置,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危局中凝聚共识的核心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并未将这种领导力简化为口号式的宣教,而是通过“被救者—觉醒者—领导者”的叙事链层层递进:从刘璐被李万道所救,到李天赐目睹村民觉醒,最终全体民众在党的旗帜下形成战斗共同体,这一过程既符合网络文学“升级流”的叙事惯性,又暗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自发性与自觉性转化的理论逻辑。

该作品的开创性在于,它开创了“觉醒型穿越”的新亚类型。不同于《亮剑》等作品对英雄史诗的宏大书写,也区别于《抗日之兵王传奇》等“战神”模式的爽文套路,《爷爷的小田庄》将历史重述转化为青年价值观的重构实验。当李天赐在梦境中完成从“逃避者”到“殉道者”的蜕变时,当代青年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对话通道就此打通,这种以个体觉醒映照集体记忆的创作路径,为红色题材网络文学提供了可复制的叙事模板。

如果说《爷爷的小田庄》是在历史纵深中寻找精神密码,《飞翔在茨淮新河》则立足当下,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重塑乡土文学的美学维度。作品以“知识返乡”为叙事切口,构建起三重突破性结构:其一,主人公李承恩的创业历程颠覆了“乡村等待拯救”的刻板想象。他发展大棚蔬菜、打造茨林果蔬品牌的实践,本质上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智慧结合的创新实验,这既区别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式的悲情奋斗,也不同于《大江大河》里改革先行者的孤勇,展现出新时代农民主体性的觉醒。

其二,该作品创造性地将“茨淮新河精神”转化为叙事动力。这条承载着皖北人民治水记忆的人工河道,在小说中既是物理空间的地标,更是文化基因的象征。当李承恩面对创业困境时,开河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史成为精神源泉;而当王文华等基层干部挖掘黄牛肉等特色产品时,“开河精神”又转化为产业链延伸的文化赋能。这种将地域精神具象化为发展动能的手法,使乡村振兴叙事跳出了政策图解的模式,获得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更重要的是,小说建构了“双向救赎”的情感范式。李承恩与程方梵从理念碰撞到共同创业的情感线,童盼盼从背叛者到建设者的转变轨迹,本质上都是城市文明与乡土文明的和解过程。程氏剪纸传承人的身份设定,暗示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可能路径;而李承恩最终选择扎根乡土而非保研深造的抉择,则完成了对“逃离乡村”叙事传统的彻底反转。这种将个人命运与乡村命运深度绑定的叙事策略,为山乡巨变主题提供了更具时代性的阐释框架。

网络作家伯乐的创作实践,标志着网络文学现实题材书写的成熟。他从《超级天才狂少》中异能设定包裹的家国情怀,到《爷爷的小田庄》对红色基因的年轻化表达,再到《飞翔在茨淮新河》对乡村振兴的文学赋形,其作品始终保持着类型元素与主流价值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源于两个维度的突破:在创作方法论上,他巧妙地将网络文学的“代入感”机制转化为价值观传导的通道,让读者在追更“爽点”中自然接受精神洗礼;在文学观念上,他打破了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界限,《爷爷的小田庄》荣获安徽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荣誉激励奖、入藏中国现代文学馆,《飞翔在茨淮新河》获得中国作协重点扶持等事实,证明了主流化网络文学同样可以承担起“文以载道”的使命。

在当代网络文学谱系中,伯乐的探索具有范式意义。他既未陷入某些主旋律作品的概念化窠臼,也未屈服于网络文学流量至上的生存法则,而是以思政工作者的敏锐与网络文学创作者的自觉,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点燃精神火炬。当《爷爷的小田庄》中的李天赐在梦境中接过爷爷的枪,《飞翔在茨淮新河》里的李承恩在茨淮河畔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虚构人物的成长轨迹,更是一个时代写作者对精神传承的郑重承诺。这种承诺,正是网络文学从“娱乐载体”向“价值载体”进化的重要路标。(本文已发表于2025年5月15日《新安晚报》徽派版,题为《青春与血性的双向奔赴》)

作者简介:

董江波,笔名冷得像风,山西长治人,现居太原。中国作协会员,北京作协会员,北京评协理事、第一届新媒体文艺评论委员会委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太原市杏花岭区作协副主席。已创作22部专著,其中4部已出版,7部被录制为有声小说,创作总字数超过2100万字,代表作《面食世家》《永远的纯真年代》《网络文学十六讲》。先后上榜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潜力价值榜,获得2016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梦”主题专项网络文学重点扶持、入选2016年“湖北省20部网络文学精品工程”等。

来源:董江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