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这一连串捷报背后,却隐藏着一处“阴影”:有网友发现,泡泡玛特四月中旬推出的labubu宣传动画中,大量画面“致敬”了动画作品《心灵奇旅》和《魔法精灵》,几乎达到了逐帧复刻的程度。
作者 |肖思佳
编辑 |乔芊
对泡泡玛特来说,2025年几乎全是好消息:业绩和市值双双上扬,第三代labubu在海外市场也打了漂亮的一仗,声势正旺。
然而在这一连串捷报背后,却隐藏着一处“阴影”:有网友发现,泡泡玛特四月中旬推出的labubu宣传动画中,大量画面“致敬”了动画作品《心灵奇旅》和《魔法精灵》,几乎达到了逐帧复刻的程度。
诚然,严格来说,这并不是泡泡玛特一己之过。负责视频制作的外部供应商同样难辞其咎。但即便如此,这仍暴露了泡泡玛特目前在内容原创能力方面的短板。
说故事,泡泡玛特真的准备好了吗?
自成立以来,泡泡玛特一直因“IP没内容、故事讲不起来”而遭人诟病。这两年,它一边加快国际化步伐,一边尝试将IP打造成一个“集团化”的大盘子,延伸出各类潮玩衍生品和授权业务。除了常见的手机壳、数据线、积木等周边产品,它还逐步试水乐园、游戏,甚至电影领域,希望通过多元化内容丰富IP的表现力与玩法。
据泡泡玛特首席运营官司德在对外采访中回忆,让王宁下定决心做内容的契机,始于一次公司团建。那天他们去了环球影城,尽管王宁本人并不是哈利·波特的粉丝,但到了现场后依然深受触动。当天晚上,司德接到王宁的电话。电话那头,王宁说他想明白了IP与内容的真正价值,觉得“我们应该开始做内容”。
王宁曾透露,公司内部已成立电影工作室,专注把控核心创意部分,而技术和制作环节则交由外部团队合作完成。今年3月27日,泡泡玛特还通过官方渠道宣布:“预计最早今年暑假,大家会陆陆续续看到以LABUBU、星星人为主题的动画短片。”
这一系列动作显示,泡泡玛特打造“泡泡宇宙”的决心并非停留在口头。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泡泡玛特真的准备好了吗?
泡泡玛特选择通过内容制作,让IP“活起来”,成为有故事、有性格、有世界观的角色,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商业价值,这种模式并不新鲜。从迪士尼到漫威,都是依靠强内容能力来支撑IP的长线运营,路径确实可行,且具备巨大的商业想象空间。
但泡泡玛特毕竟不是迪士尼。尽管两者都高度重视内容的价值,但王宁曾表示:“我并没有否认迪士尼这种用电影塑造IP的逻辑,只是觉得这个逻辑的效率在降低,而且会越来越低。”正因如此,在内容碎片化的时代,泡泡玛特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与迪士尼完全相反的路,先有IP形象,再来填补其内在意义。
一位泡泡玛特内部员工坦言,当公司靠盲盒起家时,首要任务是“先把自己卖出去”,“饭都没吃饱的时候去谈做内容,怎么可能?”而现在公司有了盈利基础,自然也就有了补齐内容短板的能力。“之前是没钱做,现在有钱了,为什么不做?至于能不能成功,做了才知道。”
事实上,泡泡玛特一直以来的销售逻辑,依赖的都是视觉元素带来的直接冲击,而非从0到1构建一个完整的原创世界观。这种路径虽然高效、直接,可一旦迁移到电影这种需要长期积累、原创构建的内容领域,难免面临水土不服的挑战。何况,即便是在影视圈打拼多年的公司,也未必能稳定产出受欢迎的影视内容,更别说是刚涉足内容的潮玩公司。
LABUBU宣传视频被指抄袭事件,相当于提前给泡泡玛特内容化的试水过程踩了个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泡泡玛特还没真正准备好从“潮玩制造商”,转型成一个真正有内容力的IP公司。
说到底,潮玩和影视内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语言。泡泡玛特擅长的是前者,但后者并非它熟悉的战场。
成为迪士尼需要冒险
从商业角度来说,泡泡玛特做电影当然能带来一波话题流量,也能在资本市场讲出“内容资产”这个新故事,拉高泡泡玛特的估值天花板。
但问题在于,这一路径所冒的风险和所需投入的资源,远大于眼下泡泡玛特的能力半径。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倘若影视内容差强人意,反而会对IP造成反噬。
用户对潮玩IP的情感,是建立在想象空间和可投射性上的。像LABUBU这样IP之所以受到欢迎,并不是因为它讲了什么宏大的故事,而是因为它在特定时刻给予人的感受和情绪。而情绪是共通的。某种程度上,这种IP身上的留白,也恰是其得以全球化的原因—— 尽管有着文化、语言上的隔阂,但不同族裔的消费者仍可以将自身的理解和情绪,自由投射在IP身上。
一旦IP被赋予了一个固定的人设,很可能让原本模糊而温柔的情绪连接变得尴尬。影视作品这种强叙事、强设定的形式,反而会封住这个想象力的口子,弄巧成拙。
无论是宣传片还是影视作品,只要泡泡玛特踏上“内容化”这条路,外界对它的审视角度势必发生转变——从关注设计感与产品质量,转向对原创力与文化表达的评判。一旦出现抄袭、内容空洞,甚至价值观偏差的问题,受影响的就不只是某一款产品,而是整个品牌的公信力。更严重的情况,可能还会让一个原本稳健增长的IP体系陷入公众信任危机。
从品牌发展的角度来看,若想让IP拥有持久生命力,确实需要内容作为支撑。但“影视化”并不是唯一解法。一名前潮玩界资深从业者对36氪表示,IP角色仍需要内容做支撑,有内容才能充实用户对IP的记忆点。但他认为,内容“不限于是否是电影这个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电影业务,泡泡玛特更早启动的手游项目如今已悄然搁浅。有员工在社交平台透露,公司内部运营了三年的手游项目组,已经被整体裁撤,产品也已久无更新。
从这个角度来看,想要做好内容化的泡泡玛特,与其贸然跨界跳进“深水区”,不如回归熟悉的水域,先寻找一种既能拓展内容边界、又不破坏用户情感连接的表达方式。比如短视频动画、情绪型漫画等“轻内容”路径,或许比手游、电影这类重投入、高门槛的项目更契合当下阶段的泡泡玛特。
说到底,泡泡玛特的优势,不是故事,而是感受。泡泡玛特不是迪士尼,也没必要变成迪士尼。对它来说,或许不必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只需要持续营造那种“你懂我”的感觉,就足够了。
来源:未来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