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蜀道之难,曾让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喟叹穿越千年;而今日的川青铁路,却以蜿蜒的铁轨为笔,在巴山蜀水间书写着新时代的“上青天”传奇。5月13日,“发现最美铁路”主题活动启程,30余名媒体人踏上这条“四色川青”之路,用镜头与文字丈量钢铁动脉的温度,解码一条铁路如
蜀道之难,曾让李白笔下“难于上青天”的喟叹穿越千年;而今日的川青铁路,却以蜿蜒的铁轨为笔,在巴山蜀水间书写着新时代的“上青天”传奇。5月13日,“发现最美铁路”主题活动启程,30余名媒体人踏上这条“四色川青”之路,用镜头与文字丈量钢铁动脉的温度,解码一条铁路如何以生态为底色、以文化为灵魂、以发展为使命,重塑山河地理,叩响共富之门。
唐汉斌 摄
与文明“不期而遇”,读懂川青铁路的文化复兴。从三星堆到雪域高原,当青铜神树的纹路与高原经幡的摇曳被同一趟列车串联,川青铁路便成了文明交融的“信使”。车厢内,三星堆文创雪糕的清凉与羌绣非遗传承人的针脚相遇;车窗外的风景,从广汉平原的沃野切换到松潘古城的唐蕃古道,再向若尔盖湿地的牧歌深处延伸。铁路沿线的每一座站台,都是文化复兴的“驿站”:茂县站的羌族释比壁画、镇江关站的藏式彩绘,让旅客未出站台已入情境。这条铁路不仅运输旅客,更运输着文化认同与民族共情,让散落的文明碎片重新拼合成一幅“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长卷。
与幸福“邂逅相逢”,窥探川青铁路的共富密码。过去,阿坝州的松茸、茂县的羌脆李因山高路远,只能在本地低价徘徊;如今,川青铁路的冷链专列让它们48小时直达北上广的餐桌,身价翻倍。在松潘站,“铁路+电商”孵化中心里,藏族青年用直播镜头向网友展示牦牛肉干的制作过程,订单随着火车鸣笛声不断刷新。更深远的变化在乡野间生长:九寨沟的民宿主理人学会用大数据预测客流,若尔盖的牧民合作社借铁路开发草原研学游……川青铁路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偏远地区对接现代经济的大门,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幸福靠山”。
从古蜀道的绝壁栈道到川青铁路的穿云隧道,跨越千年的交通之变,映射着一个民族对“天涯咫尺”的不懈追寻。这条铁路,是文化传承的纽带,也是乡村振兴的引擎。当“发现最美铁路”的镜头定格于列车驶过雪山花海的瞬间,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一条铁路的壮美,更是一个国家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对“美美与共”的深刻诠释与坚定奔赴。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