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梦兰 樊明方:英国侵占坎巨提的经过及相关的中英交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00:14 1

摘要:坎巨提是清代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部落,在中国历代文献中曾先后被称为洪扎、罕萨、棍杂、谦珠特等。在1880年时,该部落大约有居民6000人,基本以农业为生,[1]分散居住在南北长约600里的洪扎河上游峡谷地带。[2]洪扎河是印度河上游一条支流,是今天喀喇昆仑山脉和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19世纪后期英国在与俄国争夺中亚期间,逐步侵占坎巨提的过程、所采用的手段及相关的中英交涉。

一、清代坎巨提的政治经济情况

坎巨提是清代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部落,在中国历代文献中曾先后被称为洪扎、罕萨、棍杂、谦珠特等。在1880年时,该部落大约有居民6000人,基本以农业为生,[1]分散居住在南北长约600里的洪扎河上游峡谷地带。[2]洪扎河是印度河上游一条支流,是今天喀喇昆仑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这两大山脉的分界河。也就是说,清代坎巨提部的西部领地在今天兴都库什山脉的南坡,其东部领地在今天喀喇昆仑山脉的南坡。坎巨提部领地内有多个位于兴都库什山脊和喀喇昆仑山脊的山口连接着阿富汗的瓦罕帕米尔和中国新疆的塔什库尔干地区,因此该部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在19世纪末叶英俄争夺包括中国新疆地区在内的中亚地区日趋激烈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成为英俄争夺重要目标。

坎巨提部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中国属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七月,叶尔羌办事大臣新桂奏称:“谦珠特拜克黑斯娄遣子贡金”,表明坎巨提部再次成为中国的藩属。此后历任坎巨提部首领岁贡沙金一两五钱,分作15包,称“十五塔哈贡金”[3](“塔哈”即袋的意思)。坎巨提部首领一般是遣使将贡金送至喀什噶尔,由喀什噶尔地方政府官员按照惯例赏绸缎2匹及纹银、瓷器等物,其价值十倍于坎巨提部所进贡的沙金。坎巨提部每一位新首领的继位须上报喀什噶尔地方政府,这是清政府对坎巨提部拥有宗主权的一种象征。1878年,清军消灭阿古柏收复新疆,这一消息传到坎巨提加兰·汗耳中后,他立刻派遣他的亲信给清政府送去惯例性的礼物祝贺。英文著作也说,加兰·汗在形式上一直宣称自己对克什米尔土王忠心,但是,他明确表示归顺清廷。[4]清廷亦从未放弃对坎巨提部的主权,1878年以后两者关系越来越密切。“1886年伊莱亚斯发现,在叶尔羌中国一直把洪扎作为新疆的一个偏远地区,将最终并入他们的省份内。”[5]在洪扎,加兰·汗本人十分清楚地告诉洛克哈特说他受限于中国,而且不再听从于其他人。加兰·汗和他之后的萨弗尔德·阿里在向中国和克什米尔纳贡的同时,“也接受那些英国政府故意视而不见的来自中国和克什米尔的礼物”。[6]加兰·汗被杀后,其子萨弗尔德·阿里即位并获得清政府赏赐的花翎四品顶戴。这种贡封体制体现了清政府与坎巨提之间的宗藩关系。

二、英国侵占坎巨提部

直到18世纪末期,英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控制印度的中心地带,对印度的西北边疆地区了解并不多。19世纪中期俄国在亚洲的迅速扩张促使英国殖民当局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长期以来并无多少顾及的印度西北部边疆地区。

贝达尔夫于1877年底就任英国第一位“吉尔吉特特别官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为克什米尔边疆问题出谋划策……并且经与克什米尔当局磋商,与边界地区部落们建立友好关系以期逐步将他们置于克什米尔的影响之下。”[7]他率领一支克什米尔军队看守向南通往洪扎、亚辛和奇特拉尔的山口出路。贝达尔夫在吉尔吉特警告洪扎的首领说,只能给中国送一些小礼物,而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1884年后,英国拟向帕米尔修建公路,于是派遣洛克哈特上校赴坎巨提商谈有关事宜,期间坎巨提噶赞·罕被其子赛必得·哎里·罕所杀。1888年洪扎和那噶尔合为一体,并承认英国为其保护国。[8]但是,英国对坎巨提的干涉引起坎巨提的不满,遂驱逐克什米尔驻军。此后俄国乘机对坎巨提施加影响,派格罗姆切克夫斯基上校赴坎巨提,想劝说赛必得·哎里·罕投靠俄国。英国得知此情况后,十分害怕,担心俄国抢占坎巨提,于是赶紧重建吉尔吉特代表处,任命杜兰德上尉为政治代表,并在此建立军事基地,增加军队。1889年,杜兰德上尉率军队至坎巨提,经过谈判,坎巨提接受克什米尔的管理,并以克什米尔为保护国,同意英属印度官员自由出入其境,停止袭击英属印度和新疆之间的商队。作为交换条件是对坎巨提的经济补助,除了原来克什米尔的1500元馈赠外,英属印度政府每年又给坎巨提首领2000卢比的津贴,后又增加500卢比。坎巨提签约后,并不想顺从英国,赛必得派人和俄国联络,但是俄国当时从政治上考虑难以给予协助。英国得知坎巨提的活动后,极为不满。1889年,荣赫鹏受英印政府派遣,探察了坎巨提北部所有的山口,发现从帕米尔有两条很容易进入坎巨提的路线。在叶尔羌河上源拉什卡姆河谷,荣赫鹏碰到了格鲁契夫斯基和一队哥萨克。此后,荣赫鹏经坎巨提返回印度。

英印政府通过荣赫鹏的考察确知俄国人已找到从奥什、马尔吉兰穿越帕米尔进入坎巨提的道路。1890年,英国遣使来华与清政府商议共分帕米尔,清政府考虑到英俄都属强国,帕米尔接近俄国边界,恐启争端,回绝了英国的提议。[9]1890年下半年,在英印当局的指示下,“一支由11名阿富汗人组成的武装小分队袭击并攻占了伊西洱库尔湖西端苏满塔什的一个中国卡伦”。[10]他们的借口是“这里是阿富汗巴达克山省的一部分”。[11]同年8月,荣赫鹏、乔治·麦卡尼(George Macartney)又被派到叶尔羌去打探清政府对位于萨雷库里湖以东“待议区”的态度,而清政府官员明确告之:“中国国界至少从阿尔楚尔帕米尔西南的苏满塔什开始,在那里的柯尔克孜游牧部落向中国色勒库尔的地方保安官交纳牧税。”[12]阿富汗军队侵入苏满塔什和荣赫鹏在帕米尔的“游历”,引起了沙俄极大的猜疑和不安。因为通过帕米尔的道路一旦落入英国人手里,这些道路将更便于向俄境内进军。如果中阿在“待议区”勘定边界,将给沙俄继续向南扩张造成障碍。

1891年7月27日,俄国派沙俄总参谋部上校杨诺夫(Colonel Ianov)率骑、步、炮兵百余人侵入帕米尔地区,“到处竖杆粘贴,安抚布回,声称今已属俄国百姓。”[13]新疆巡抚魏光焘派员率兵驻守界内卡隘,并电告总理衙门力与俄使论理。[14]在清政府的抗议下,9月份,杨诺夫离开帕米尔。

1891年8月13日,荣赫鹏在小帕米尔的布才拱巴什碰巧遇见了隶属于杨诺夫上校的俄国小分队。他被冷淡地告知俄国已经吞并了包括郎库里、阿克苏峡谷、大小帕米尔及塔克敦巴什在内的帕米尔地区。[15]四天后,荣赫鹏被俄国人强迫驱逐出布才拱巴什。此外,被荣赫鹏派到苏满塔什的英国官员戴维森中尉,被指控越过俄国领土并被作为一个囚犯送回到马尔吉兰。[16]与此同时,来自布才拱巴什的一支俄国小分队探寻到了达尔科特山口的顶峰,问了许多关于在山的另一边的路线的问题,然后通过巴洛哈尔山口进入阿富汗的瓦罕,穿越兴都库什山,渡过萨尔哈德的瓦罕苏河回到布才拱巴什。所有这些行动被《泰晤士报》描绘为“总的……相当于战争的宣言”[17]。

针对沙俄在1891年的举动,英属印度当局很快就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在英国的暗中指使下,1891年9月,“有阿富汗头目带六七十人入苏满卡,抵阿哈牙地方,不听拦阻”。[18]10月底,阿富汗人占据了苏满塔什。[19]1891年12月,吉尔吉特的英军司令艾吉农·杜兰上校以捍卫克什米尔、坎巨提、那格尔安全为借口,率一千多英军侵入坎巨提,驱逐了坎巨提的头目萨弗尔德·阿里。[20]英军在坎巨提筑台置炮,修路屯粮,并鼓动阿富汗在帕米尔扩大地盘,以封锁俄国继续南进的道路。[21]

三、中英就坎巨提部归属问题进行的交涉

英军侵入后,清政府内部大多数官员争言用兵,新疆巡抚陶模则力持不可,上书敷陈大势,认为眼下最重要的是镇抚流民,羁留坎巨提艾弥尔,防止其走匿俄英。清政府采纳了陶模的建议。[22]1892年,新疆当局将坎巨提艾弥尔萨弗尔德·阿里羁禁新疆省城。[23]同时,清政府决定通过外交手段解决这一问题。1892年1月中国喀什噶尔地方官提出,洪扎是中国的一部分,要求英国解释为什么驻扎军队,并向洪扎派遣使节。总署致电驻英使臣薛福成,嘱其向英外交部提出交涉。清廷提议立萨弗尔德·阿里的弟弟买卖提艾孜木(穆罕穆德·纳兹姆)为艾弥尔。[24]英属印度外交大臣摩蒂莫·杜兰为缓和紧张的中英关系,同意坎巨提继续纳贡金,并希望以此获取达成贸易协定和在喀什噶尔派驻代表的回报。[25]1892年9月15日,都司张鸿畴会同英国官员热布生,立买卖提艾孜木为坎巨提头目。[26]

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俄国联合德法“干涉还辽”,充当起所谓的调停人。同年3月11日,英俄终于背着中国政府签订了瓜分帕米尔的协议。该协议规定,在萨雷库里湖以东地区,英、俄两国的分界线是:从该湖最东端起,大致沿着与该湖在同一纬度或偏南的山脊延伸,往东一直抵达萨雷阔勒岭。俄国保证不在分界线以南扩张势力;英国保证不在分界线以北扩张势力,保证不把分界线以南的地区并入英属印度,而让它(分界线以南的地区)构成阿富汗领土的一部分,并且保证不在该地区内设哨卡及炮台。

除了塔克敦巴什帕米尔和郎库里帕米尔的一部分以外,中国帕米尔地区就这样被英俄私分了。中国反对英俄私分帕米尔,拒不承认英俄协定,因而中俄之间划定帕米尔未定界的交涉拖延下来,始终不能达成协议。

1899年3月14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代表英国政府向清政府递交了一个照会,中英之间展开了关于划定这一段边界的一次正式交涉。清朝总理衙门征求新疆巡抚饶应祺对划界的意见,饶应祺命喀什噶尔道黄光达对英使照会内容进行研究,对如何划界发表看法。黄光达根据海英与李源鈵的地图和报告,参考洪钧、许景澄所译地图和英国出版的帕米尔地图,一一核对有关地名,尽可能确认了照会中建议的边界线的具体位置。他指出洪钧地图不足为凭,并分析了英国提出这一照会的缘起和所提交换条件的荒唐可笑,说,“英人得步进步,初意尚欲侵我内界,故暗使坎巨提求恳喇斯库穆荒地以为尝试。乃始因令其立据纳租,继以俄人借口,遂作退计,”才提出“与我立约划界,并请将坎巨提让出。而塔墩巴什及喇斯库穆地本属中,乃云印度代坎巨提让与中国,诚所谓幻想奇谈!”[27]黄光达指出英使照会建议的边界线的西端不能接受,必须另议。1899年4月7日,清朝总理衙门通知窦纳乐,此事正与新疆巡抚咨商,候得回信再做答复。以后总理衙门并没有答复英国公使,由于英印政府态度逐渐变化,英公使也不再追问。

1898年冬至次年春,坎巨提在英印政府支特下,一再催促喀什噶尔当局与它订立喇斯库穆租地契约。俄国不断威胁说,如果中国允其所请,俄将在色勒库尔设立哨所。英俄不断施压,总理衙门十分不安,认为此事一旦演成英俄相争之局,中国势将难以应付。6月底,俄国态度转趋强硬,俄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对英代办哈定说:“俄国在帕米尔的地位处于被侧翼迂回与包抄的危险之中,……印度政府的举动……将被看做是对帕米尔条约所创造的局面加以改变。”[28]俄陆军大臣库罗巴特金也对一位英国军官发出强硬的威胁说:“如果你们的坎巨提人到喇斯库穆去,我们将被迫接管喀什噶尔和塔什库尔干等地。”[29]总理衙门认为英国一面建议立约划界,“让出”喇斯库穆等地,—面又主使坎巨提索求不已,态度矛盾,难以捉摸。喀什噶尔当局直截了当地通知坎巨提说,总理衙门在北京已与英、俄公使谈妥,不许坎巨提耕种喇斯库穆土地。9~10月,穆拉维约夫与俄驻北京公使态度相继缓和下来,唯有俄国驻喀什噶尔领事态度强硬依然如故。1900年1月,斯考特向穆拉维约夫提出质问,穆拉维约夫含糊其词,不做明确答复。窦纳乐以此告知中国。此后数月,总理衙门始终认为事情并未澄清,矛盾远未结束。新疆当局对与坎巨提订立租地契约一事也一直拖延不办。1900年夏,义和团运动进入高潮,清政府无暇顾及此事,所谓对英国要求划界的建议如何答复问题,从此无限期地搁置下来。

注释

[1] 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London: Longmans,Green and Co LTD,1963,p.10

[2] 倪志书:《中英两属之坎巨提》(8卷),新亚细亚,(5)。

[3]《清史稿》第529卷,第14726页。

[4] 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p.161

[5] G.J.Alder,,p.161.

[6] G.J.Alder,,p.161.

[7] G.J.Alder,,p.119.

[8]C.P.Skrine and Pamela Nightingale,Macartey at Kashgar,London; Methuen.1973.p.12.

[9] 王树楠:《新疆图志》,天津博爱印刷局印行,1983年,国界志四,第9页。

[10] 朱新光:《英俄私分帕米尔与清政府的立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

[11] C.P.Skrine and Pamela Nightingale, Macartey at Kashgar.p.27.

[12] 王树楠:《新疆图志》,第35页。

[13] 王树楠:《新疆图志》,第3~4页。

[14]〔美〕亨利·赫坦巴哈等著;吉林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俄罗斯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78年,第355页。

[15] Francis Younghusband:The Heart Of A Continent,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p.327-328.

[16] 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p.225.

[17] E.F.奈特:《三个帝国相遇的地方》,伦敦出版,1893年,第268~269页。转引自G.J.Alder:British India's Northern Frontier 1865-1895,p.226.

[18] 王树楠:《新疆图志》,第4页。

[19] 王树楠:《新疆图志》,第42页。

[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6年,第111辑,第385页。

[21] 王树楠:《新疆图志》,第4页。

[22] 陶葆廉:《陶勤肃公奏议》,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卷一,第1~2页。

[23] 王树楠:《新疆图志》,第4页。

[24] 陶葆廉:《陶勤肃公奏议》,卷一,第2页。

[25] C·P·Skrine and Pamela Nightingale,Macartney at Kashgar,p.53.

[26] 王彦威纂:《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328~329页。

[27]《新疆图志·国界志》,第五卷,第37页。

[28] F.O 539/81,第1号,哈定致索尔兹伯里函,1899年6月28日,转引自A·兰姆:《拉达克部分的中印边境》,第53页。

[29] F.O.539/81,第6号,斯考特致索尔兹伯里函,1899年7月12日,转引自A·兰姆:《拉达克部分的中印边境》,第54页。

来源:古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