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阵子看孙颖莎的比赛,老觉得她不像在做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动作干净利落,打完还冲着观众憨笑,像大家楼下那个小妹。挺奇怪,怎么全国上上下下都说她好,老头老太太夸她“有闯劲儿”、大学生也都会学她挥拍庆祝那一幕。网上说冠军多了去了,可“真正的冠军”只认孙颖莎。到底什
有一阵子看孙颖莎的比赛,老觉得她不像在做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动作干净利落,打完还冲着观众憨笑,像大家楼下那个小妹。挺奇怪,怎么全国上上下下都说她好,老头老太太夸她“有闯劲儿”、大学生也都会学她挥拍庆祝那一幕。网上说冠军多了去了,可“真正的冠军”只认孙颖莎。到底什么叫“真”?这个话题缠来绕去,邓亚萍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
邓亚萍我不细介绍了,她资历太牛了,连外国人都服那种。她在一次采访里轻飘飘就说,“结果重要,人心更重要。”哎,这话搁谁家长嘴里觉得平常,她一说就不一样。巴黎奥运会后来媒体采访她,有一段网友疯转,说她年少时打球,有次裁判判错分,她明明知道没得那分,可最后没吱声,反正比分也没变。可教练回头就批她,“你比裁判还清楚,这不是体育该有的样!”。那会儿邓亚萍觉得很委屈,也想当然——我哪里有错嘛,比赛不就看分数。说着说着,那些小时候的片段就钻我脑子里去了,那种现场又闹腾又紧张气氛,好像能闻到体育馆里热乎乎的味道。
公众喜欢谁,总归混着各种理由。论成绩,肯定得服气:金牌多,世锦赛一堆。但真要探那点儿“让人上头的喜欢”,得看别的。孙颖莎身上最具代表性的,刚巧就碰上2025年亚洲杯那场戏。她自己领先,裁判报错一分,观众全傻了,身边坐着小粉丝都八卦起来,“莎莎会不会主动说出来哇?”尴尬气氛愣是停了几秒,现场突然安静过头,像屏幕卡了一下。你们说哪有选手会傻傻举手?结果她真举手,跟裁判认真地嘀咕两句,那分终于还给对面。
很多人后来拿着手机视频回播,不光是分析技战术节奏,弹幕一眼扫过去都是“莎莎太实诚”、“靠谱”。你说,这事儿如果没发生,是不是孙颖莎还是那个大满贯宝宝?是。可偏偏发生,因为大赛关口,选手自己的分数,自己能不争?正是在这种场合,她扭头改了个裁判,观众自然觉得她格外“真”。哦,对了,还有点小插曲,中场休息时有个小女孩问她咋能每球都记得清清楚楚。孙颖莎笑得傻乎乎,说平时训练老丢球,比赛才注意。谁知道她说真假啦,反正挺可爱。
其实台前这些事多了去了,背后那些没被报道的小细节,往往才真实。队友们私下聊天常说,孙颖莎没事爱琢磨规则,动不动就和陪练杠两句,说规则其实才是场上最厉害的武器。你们信不信?就像有一次训练被误判,她没当场反驳,下场后挺不开心,还自己去查了一遍录像。虫子咬在你脚面上,只有自己知道痒不痒。
有次看球迷评论,说喜欢孙颖莎是觉得“她不把球员当皇帝”。运动员多厉害都日常人一个,一把小风扇一瓶水,赛后走进新闻通道,镜头开着她还在整理护腕,有点小别扭。镜头一给脸,她努力做出很专业样子,嘴里没说出口的小紧张都写脸上。有人总结就是接地气,这个词今年已经快被玩烂了。准确点讲,得叫“不摆谱”。可能这些细节才让人觉得,这人值得信。
邓亚萍那段话,其实最触动我还是她自省。她没炫耀自己多正义,而是说自己当年其实没够资格做“真冠军”。这事儿宏观讲讲就完了,细抠其实很扎心。赢球什么的,过后也就那样,可“赢人心”就难得很。你也许怀疑,真这么重要?唰地一下,尽管好多明星都红,但三五年就有人不记得名字。但孙颖莎一年到头上热搜,哪怕比赛没赢都有人给她发长评、做视频合集。反正我见过宅男、体育迷、退休大妈同一时间念叨她,不太多见。
“真正的冠军”很多人说过,每次我听着都打瞌睡。现在想想,这种评价不就是老百姓嘴里的“实在人”吗?用群众口碑去盖章,未必科学,但谁又管这个?金杯银杯别人家都有,得老百姓说声“放心”,才是真的牛。每次看到微博、朋友圈那些“神评论”,发现网友贴的都是孙颖莎社交平台那些小段子。这里插一句,刚才貌似扯远了哈,不过扯远其实也还好,反正孙颖莎那种“没把自己端着”的风格,整个乒乓球队里面也太难得。
说句题外话,乒乓球其实挺不好看的,速度太快,规则外行望两眼就头晕。说到底是因为像孙颖莎这样的人,才让人有继续瞄的欲望。真冠军也许没那么完美,所谓的完美大可不必。刚提到2025年亚洲杯那次分数风波,其实本身也不是多大事——主裁判错分又不是没见过,年年都有。媒体之后报道冷冷淡淡,赛事公告寥寥几句,仿佛说的是一只小猫溜出门。你要真问,这段经历对孙颖莎职业生涯有多大影响?嘛,也说不上。她还是偶尔被误解,输球也有,大起大落照样都经历。
誒,对了,有人会问,运动员天生高尚吗?就像问小孩小时候是不是撒过谎,哪有这种标准答案。整个系统训练、教练的管控、舆论的塑造、家庭熏陶,都在起作用。这话怎么说来着?!右边的观众说“是品德”,左边的专家又说“是气场”,大爷大妈更关心她比赛是不是赢了。哪个不能少,也哪个都不靠谱。成名以后,孙颖莎也会被说身段有点变啊,广告忙起来,训练时间短了,这些争议谁都有。上一场被夸,下一场输了难免有人失望。你让我说,这些反复横跳的看法,对她其实也不太重要。
有个特别好玩的小细节,一次小型国际邀请赛,孙颖莎替补上场,突然对手自己申请挑战,原本没啥悬念,偏偏那球儿轨迹飞得离谱。裁判犹犹豫豫,孙颖莎站一旁掩嘴偷笑,等裁判讲明原因,她主动站出来说自己最后碰球边缘。场面安静十秒,全场爆发掌声。那次她爸在观众席上,之后回酒店还讲了大半夜,说丫头做得对。你说,这事多影响大?了不得?!媒体根本不报。可网上追着看直播的粉丝记住了,谁都忘不掉。
说到底,赵丽娜、李娜什么的,大家一直喜欢的运动员,除成绩以外总得有点人气点。运动员不是冰冷机器,网上花式玩梗都靠他们有点“接地气”的小失误、小幽默。孙颖莎经常卡壳在记者问题上,当众答非所问,今年还有次叫错主教练名字,事后被全网网友玩梗,隔三差五热搜挂四天。体育圈流量大得很,多少新星一个月就被忘在角落,她硬是靠各种真实表现稳住流量。要我看,这才叫啥影响力。
有时候这些“赢人心”的表现不必全靠大义凛然。不止是大场面上主动还分数的小动作,日常里那些有点呆萌的失误反而拉近了大家距离。一次球迷活动,孙颖莎答题错了一半,有人笑她还说“以后还得练数数”。她挠挠头没否认,直接学鸵鸟低头缩脖子。直播镜头前,弹幕刷出“莎莎别刚永远的神!”气氛活泼得很。
不过也别美化什么人设,像有些时候,她训练也会因为状态不佳和教练大声理论,被现场记者拍到后还一脸不高兴。就是这种有点倔的细节,才更像人。反正世界冠军好得有点不可思议这一说法,放网上不少人磕不下去。你让我统计她比赛胜率多少,对不起,她官方数据我真背不下来。只知道,每届世界大赛她总能撑到最后那几场,有时候神经大条起来,一晚上能失误七八次,还照样翻盘。
诶刚才扯一样东西没说完,孙颖莎那年还帮忙拎拍套给队友,媒体现场拍了二十多张图,她自己一点没放社交平台。不是所有人都把鸡毛蒜皮当成美德,她只是觉得这是常识。也许就是这种观念,成就了她在大家心中的真实形象。冠军到底有几种?也许不止一种。最重要的一种,就是赢得了人心那种。
有人说,冠军的意义就是拿成绩。要这么说,孙颖莎只是其中之一罢了。可偏偏,几亿人点赞她,是因为她实实在在,每当出风头的时候也没忘了一直谨慎地做人,她没主观要成偶像,也没追求那种“高大上”的场面话。她会主动承认失误、赛后大咧咧地哈哈笑,也会在大赛上帮助裁判搞清楚分数。有好几次,比赛明明胜券在握,裁判吹了个对她有利的哨,她还是毫不犹豫举手,那场景你如果没现场看过直播,体会不了有多惊心动魄。
乒乓球偶像每代都有,潮起潮落。邓亚萍当年悟道“赢人心”,其实说白了,就是让人记得你这个人,而不仅仅记得金牌。孙颖莎没什么刻意,反而全靠顺其自然。这种力量,才是让成绩之外也变成“国民偶像”的关键。每次看她比赛,我总觉得,这就是我们大家想看到的那种冠军。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点点共鸣。毕竟,赢人心,才是最难的冠军。
来源:勇敢的雪碧Ms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