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嫦娥探月工程、祝融火星探测、天宫空间站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均体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 然而,西方国家对此虽密切关注,但将其简单归结为“震惊”则有失严谨。同时,将电磁炮等装备的研发优势完全归于中国亦缺乏充分论证。
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嫦娥探月工程、祝融火星探测、天宫空间站以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均体现了中国自主创新的能力。 然而,西方国家对此虽密切关注,但将其简单归结为“震惊”则有失严谨。同时,将电磁炮等装备的研发优势完全归于中国亦缺乏充分论证。
近日,美国成功试飞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让不少中国网友都破防了,并且不少网友怀疑存在泄密行为,毕竟我国在去年年底刚刚成功试飞掌握了核心技术,然而就在短短数月期间,美国就成功宣布成功试飞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
据悉,5 月 15 日消息,美国推进技术公司 Venus Aerospace 于 2025 年 5 月 15 日在新墨西哥州太空港,成功完成了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RDRE)的短程飞行测试。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标志着美国首次实现了研究数十年的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概念的实际飞行。
此次试飞的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推力达 2000 磅。测试火箭从轨道发射,飞行持续约 30 秒,且按计划未突破音障。该发动机研发的最终目标,是让飞行器能够以音速的四到六倍,直接从常规跑道起飞。
旋转爆震发动机采用的爆震燃烧,是一种先进且高效的燃烧方式。它具备燃烧速率极快、自增压、熵增小、热循环效率高等显著特点,在火箭推进、宽域冲压推进及组合推进等多个航天领域都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火箭发动机不同,旋转爆震发动机依靠环形通道中持续传播的爆震波工作,能够产生超音速冲击波。
Venus Aerospace 成立近五年,其长期战略目标是开发强大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并打造可搭载十余名乘客的高超音速飞行器,从而实现全球范围内两小时内的互联互通。目前,该公司正在积极寻求在商业和国防领域的近期应用机会,期望将这一先进技术尽快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的研发赛道上,全球并非只有美国在发力。据了解,我国多家研究机构也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西部(重庆)科学城爆震推进与空天飞行技术研究中心等。
2024 年底,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研制的氢氧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完成了长时热试验,不仅突破了氢氧旋转爆震燃烧室热防护技术,还验证了长时工作下氢氧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工作可靠性。
随着美国此次试飞成功以及中国相关研究的稳步推进,旋转爆震火箭发动机领域的全球竞争态势愈发激烈,未来有望为航天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变革。
旋转爆震发动机作为一种前沿推进技术,凭借其独特的爆震燃烧模式和潜在的高效能,正引发全球范围内对航天及航空领域商业应用的探索。以下对其商业前景进行综合分析。
该技术在航天发射领域具有革新潜力。旋转爆震发动机理论上能够降低发射成本,提高发射频率,并具备可重复使用的潜力,使其在商业卫星发射和近地轨道运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其次,旋转爆震发动机在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商业化方面前景广阔,有望催生全球快速运输网络,并受益于军用技术向民用的溢出效应。
此外,国防与军事应用也提供了商业化路径,RDE紧凑的结构和高推重比使其成为高超音速导弹和空天作战平台的理想动力。
在能源效率与环保方面,旋转爆震发动机与绿色燃料的适配性及多燃料灵活性,使其更符合全球减碳趋势,并在不同商业场景中具备适应性。然而,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商业化面临着技术挑战,包括耐高温材料、热管理、精密控制系统以及适航认证等瓶颈。
目前,美国、中国、俄罗斯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均在积极投入研发。美国企业如Venus Aerospace和普惠公司在国防应用方面领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机构则聚焦于氢氧发动机和空天飞行器研究;而俄罗斯和欧盟则侧重于等离子体发动机和组合循环技术。
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商业化进程预计将分阶段推进,短期内侧重国防和高价值卫星发射,中期拓展至高超音速客运和可重复运载火箭,长期则可能催生空天飞机和全球即时物流网络。预计至2040年,相关市场规模可达数百亿美元。然而,其发展仍需跨学科协作与政策支持。
来源:八戒说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