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调查研究展览面面观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16 01:14 2

摘要:5月14日,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剑文(左一)带领新入职的博士们与青年业务骨干专程到沂蒙山区平邑县九间棚村李锦调查研究馆参观学习,并请李锦讲解怎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这是李锦在现场讲解。

5月14日,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韩剑文(左一)带领新入职的博士们与青年业务骨干专程到沂蒙山区平邑县九间棚村李锦调查研究馆参观学习,并请李锦讲解怎样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这是李锦在现场讲解。

李锦射阳调查研究展览的舆论反响摘录

李锦调查研究展览,从5月7日起在江苏省射阳县建工大厦开始展览。连日来,多位朋友在微信公众号上发表文章,或在会议上发言,在微信上跟帖,从各个角度进行评价。

这些评价多溢美之词,感谢大家的好意,我做得还不够好。暂且将这些当作大家为我树立的标准。现在转载几条,感谢朋友们关注与鼓励。

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智库专家刘西忠

在2023年我曾经带队到九间棚观看李锦调查研究展览,这次到射阳参观,让我又一次感受到调研的威力。八项规定第一条是调查研究,从李锦老师50年调研经历中,其调研时间之长、效果之好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可以从数字中找到了一些答案,谈一些看法。

一是调研时间长,42天在青岛双星调研市场经济,28天在大别山调研摆脱贫穷落后,52天在九间棚为破解国家难题“配钥匙”,58天在胜利油田调研提出资本经营问题,兴福镇76天为民营经济“上户口”。每次调研都经过很长时间。

二是发声快。经过长期的积累,都能最快发声,“解读不过夜”,每天3000字,每年150万字,1年39个整版的理论文章。这种精神令我们非常感动。

展览馆中,陈列着李锦一年发表39个整版的理论文章。

三是走基层下基层是社科联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引导专家学者开展研究也是工作重点。我们的专家学者所缺少的就是调查研究,缺少的能力是调查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调查研究=智库研究。我们借鉴苏州吴江,希望把射阳作为省社科联重要的点。

四是对于专家学者开展调查研究,我认为开展调查研究的时间最长,成效最为明显的有两位,一位是苏州吴江的费孝通先生,一位是盐城射阳的李锦先生。李锦老师,是调查研究实践的践行者,是调查研究理论的集成者,是从记者的新闻调查向专家的深度调研的成功转型者。新闻记者的速度和专家学者的深度。

对于李锦老师,我一是仰望,李锦老师的调查研究事迹,对于我来说,高山仰止,可望而不可及,是我开展学术研究和创作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二是求教,我非常希望能把李锦老师调查研究的精神传承给全省社科智库界。两年前,我邀请李锦老师给江苏智库报作讲座。三是推动,推动李锦老师的调查研究展览能够在江苏尽快落地,使李锦老师的调查研究精神能够在有后羿射日传说的射阳县,在江苏大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四是追随,努力做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努力围绕调查研究开展一些研究,努力把握李锦老师调查研究的规律和真谛。(根据现场讲话录音摘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彭建国

非常高兴到李锦老师的家乡参观调研展览,参加座谈会。党中央强调八项规定,重要的不是规定,而是精神,首要的就是调研,是实干。

我给李老师的定位是三个专家,一是调研专家,年逾70仍然在调研的第一线;二是解读专家,对于国家高层讲话、政策解读,常常是“解读不过夜”;三是写作专家,一年100多万字,写得多,写得快,也写得好。

之所以做到这些,我认为一是有情怀,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二是有才能,三是愿意吃苦,尤其是吃写作的苦。其调研的特点一是系统全面,二是有深度高度,三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李锦作为调查研究的典型是值得学习和推广的。 (根据讲话录音摘录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宋文阁

李老一生很勤奋、很敬业;很精彩、很出彩;偶尔也很无奈,或者说坎坷(如当兵养猪、西藏工作等),但千锤百炼、千方百计、千辛万苦,终成一代名师。

既突出调查,又突出研究,关键要有成果证明。有几千万文字记载,有几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或专著。

做到到四“度”:有顶天的高度,与党中央国务院同频共振;有立地的温度,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有真知灼见的深度,反映了时代之需、人民呼声和党和国家意志;有理论及专业的广度,写的文章中,有中美贸易、证券金融、国企改革、法商合规、民主法治、党的建设、资本经营等。

射阳作家张锋

从邓小平对李锦说的“你有发言权”,到胡锦涛对李锦说的“你会搞调查,会总结经验”;从6个县委为其请功表彰为“庄户人家的好记者”,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以及党的总书记批示要求开展学习李锦事迹活动;从一位名满天下的记者,到成为“发现思想、引领社会”的专家学者。每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他总是带着重大课题,深入最基层,沉到第一线,分析和判断时代之势,从而及时发出自己的独特之音。

射阳发改委原主任尤国勋

我注意到,每次党中央召开重要会议,最早嗅到会议气息、最早发表分析文章的,一定是李锦老师。他总能在第一时间写出洋洋洒洒的分析报告,对会议决定、报告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文献作深度解读的文字,许多观点被各大媒体广泛运引用和报道,展示了他创作的速度、思考的深度、认识的高度和视野的宽度、知识的广度,写别人所没有写,说别人所难以说,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前瞻性和针对性。

朋友一群:

李总编是“当今中国调查研究第一人”,预测、预见、预判,敢想、敢说、敢写,站得高、抓得准、说得透,是全国新闻和改革理论战线的一面旗帜,更是社会各界学习的楷模,这是理论界、新闻界、国企研究界一致看法,更是家乡人民为之骄傲和自豪。

中国管理科学院院长、教授 李树林

李锦的成功是我国智库的一次革命。李锦调查研究真本领硬工夫内涵是什么?李锦调查研究馆应确切起名为:李锦智库或思想库更具有现代意义,其宗旨是建言为民。

李锦成功是个人智库的成功,是中国个人智库的一张品牌。代表我国品牌智库崛和当代新趋势,是我国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李锦成功为开发更多潜能智库提供了范式和标杆。21世纪是品牌智库的时代!

民匣

可以这样认为,李锦是中国花钱最少的一个智库,比几十个人、一年几千万元的智库还起实际作用。党的二十大以来国企一些重大理论政策问题,是他最早提出并发挥导向作用的。高手在民间呀!

文言

李锦是当代大儒。他的精神世界可以与苏东坡、范仲淹、文天祥、张载、王阳明五位大儒相比。

苏东坡四次受贬,远离政治以求自保,寄情于山水,沉醉于诗文书从而名世。李锦历经坎坷然紧跟政治,以时评引领舆论而从不言退,无所畏怐。

范仲淹58岁时以《岳阳楼记》发天下忧乐家国情怀。李锦58岁上书中央力挽狂澜而立下“时代趋势发现力、国家难题破解力、社会进步引领力”价值观,更显实际,更为有力,实为文域“天下一人”。

文天祥,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显出忠肝义胆,昭若日月。文天祥宰相之身,实是职责行为。然李锦以平民之身,13年间在乡野170次解读习近平讲话,实为天下罕见。

王阳明谪贬贵州龙场驿丞,在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隐忍不发,日夜反省,顿悟“心学”。然而这三年他做出什么贡献似乎说不出什么。不抱怨,不犯上,这是王阳明在政治上的得到肯定的实质原因。而李锦在龙顶悟道,“入则深山悟道,出笔引领乾坤”,如杜鹃啼血,一年发表172篇文章,篇篇是参政之事。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说,但是他只写此文却并没有去做,这四句恰恰正是74岁李锦天天做的事情。

从展览上看,李锦拿出调查研究36法、家训24条,形成自己理论体系。李老就是在我们身边的大儒呀!

转载《射阳日报》文章

——国企改革专家探寻李锦的调查研究之路

本报记者 张学法

5月7日午后,合德镇新城区的建工大厦热闹非凡,李锦调查研究展览馆一经亮相,便迅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的目光,没有花篮、气球,没有嘉宾剪彩,在全党八项规定学习教育的热潮中,展馆迎来了首批观众,他们是从北京、上海、山东、河北、江苏等地赶到的一批专家、学者。

刚踏入展览大厅,一幅高大的屏风便映入眼帘,上面镌刻着党中央三代领导对李锦调查研究作风、能力与实绩的高度评价。这些文字庄重醒目,仿佛是一把开启时代记忆之门的钥匙,瞬间将参观者带入了李锦波澜壮阔的调查研究世界,让人深切感受到他的工作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李锦,这位从兴桥镇走出的杰出学者,曾荣获“最美射阳人”称号,他的故事,是岁月沉淀下的珍贵宝藏,更是精神传承的生动典范。

展览内容丰富详实,分为多个单元,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农村改革庄户记者》《八年蹲点屡破难题》等10个单元,聚焦李锦50年来调查研究的精彩历程。沿着蜿蜒的展览路线前行,就如同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些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岁月。

李锦自1970年离开家乡后,便踏上了调查研究的道路。1980年后,他凭借扎实的调研成果在全国声名鹊起。即便到了65岁高龄,他依然选择扎根沂蒙山区九间棚,继续践行着自己的使命。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调查研究成果斐然,4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对他的报告作出批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他深入调研、积极发声的身影,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的经历,见证了一位调查研究者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的坚定决心。

国企的董事长、国企的研究员、国企党建工作者、社会科学智库工作者……首批观众沿着展览通道缓缓前行。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带着大家穿越时空。

在那个信息相对匮乏的年代,李锦骑着自行车穿梭于乡间小道,却因朴素的装扮被误当作“假记者”扣留。但这些挫折并未让他退缩,反而激励他更加坚定地深入基层。在农家炕头上,他撰写的文章饱含着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最终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他“来自人民,为了人民,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的崇高理念。

除了展现李锦的调查研究经历,展览还深入挖掘了他的家风传承。李锦出身贫寒,家庭从苏州辗转移民到盐城建湖,最终定居射阳。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成为他成长的重要精神支柱。展览馆中陈列着他1971年19岁时创作的各类作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他表示,这是对家乡的感恩之情,也是早年养成的爱读书、写文章习惯的体现,这些在他进入部队后得到了充分地释放。

李锦积累的770本日记、1000多万字手稿、100多封信以及几万张照片,不仅是举办此次展览的重要素材,更是他人生历程的珍贵记录。展览中的一张新闻信息调查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81年他在农家炕上调研16天精心编织而成的。他带着这张网在鲁西北平原骑行调研,《人民日报》上的许多报道便源于此。这一细节充分彰显了他严谨的调研态度和敏锐的洞察力,也深刻揭示了“只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这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建国说,李锦为什么被称为国企改革政策研究第一人,就是因为他有调查研究基本功。

展览中,多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发了参观者的深入思考。在“万元户发现”的照片前,参观者们驻足良久。旁边播放着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详细讲述了李锦骑着自行车、拿着算盘,深入山东临清县八岔路农民家中,一笔一笔算出“万元户”的过程。这一发现,不仅见证了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更体现了李锦敏锐的经济洞察力和对民生的关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站在图片和电视前,人们深刻体会到这一理念背后的艰辛探索和深远意义。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李锦在基层调研时敏锐地发现大量资金涌入楼市股市的问题,他立即向中央写信反映资金投入的速度、规模和节奏问题,并建议中央停止天量贷款。他的建议得到了总理和多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批示,为缓解金融危机的冲击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他“历史趋势发现力、国家难题破解力,社会进步引领力”的调查研究价值追求,也使他的人生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原副会长钱捍,看了展览感慨地说,李锦不仅是资深的媒体记者,还是“中国最美的智库人”。来自北京的一位专家感叹,李锦每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总是带着重大课题,深入最基层,沉到第一线,既像“传感器”一样去收集和反映民情之声,又如“研磨机”一样来分析和判断时代之势,从而及时发出自己的独特之音。

从一个“庄户人家的好记者”,到“国企改革重大政策解读第一人”的成功转型,李锦始终不变的是“当代中国调查研究第一人”的特质。正是正确的调查研究,给了他底气,给了他力量,给了他“发言权”。

锦绣万里,路在脚下。这条贯穿李锦职业生涯的道路,正是调查研究之路。“改进调查研究”作为全党八项规定学习教育的重要开篇内容,在新时代具有深远意义。此次展览的适时举办,通过讲述李锦的故事,为观众带来全新感悟与深刻启迪。“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这里就是一个生动窗口。(略有删节)

李锦在射阳展览馆介绍1995年胜利油田调查资本经营的情况。

5月7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刘西忠、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李晓奇、盐城工学院党委副书记薛浩在展览现场。

5月13日,山东省审计厅干部到沂蒙山区九间棚村李锦调查研究馆参观。

● 习近平重要讲话及高层会议精神解读

● 国企改革

● 李锦调研典型案例与沂蒙精神

来源:李锦解读国资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