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佑长江生灵离不开全民参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2:40 1

摘要: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召开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增长9.5%,长江流域监测到的土著鱼类种类较禁渔前增加了36种。这一成果背后,凝聚着国家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

【光明时评】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湖北召开的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长江干流监测点单位资源量同比增长9.5%,长江流域监测到的土著鱼类种类较禁渔前增加了36种。这一成果背后,凝聚着国家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坚定决心与扎实行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而宝贵的实践经验。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也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其生态功能和资源价值对国家发展意义重大。5年来,全面禁捕有效遏制了生态恶化,江豚嬉戏、鳤鱼重现、中华鲟放流扩大,长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明显增强,禁渔成效初显。面对阶段性的成果,我们仍需深刻地意识到,长江流域生态修复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重点环节持续发力,不断巩固和拓展成果。

精细化的生态修复离不开更加科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手段和广泛的全民参与。当前,江豚、中华鲟等旗舰物种种群恢复初见成效,但整体生态环境仍面临挑战。早年过度开发带来的岸线硬化、湿地萎缩、水质下降,以及水利设施对水体连通性的影响,仍是制约长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因此,未来,仍需以生境修复为核心,统筹推进岸上污染治理、水体净化、湿地重建与河湖连通,从源头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基础。

从“保护单一物种”向“保护生境系统”的转变,标志着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的重要升级。以长江江豚为例,这一旗舰物种不仅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器,其保护工作也推动了全社会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关注。近年来,南京、武汉等地持续推进沿岸岸线生态化整治,实施生态缓冲带建设,为江豚等水生哺乳动物提供更安全的活动空间。此外,长江江豚的科考监测工作也在不断加强。科研人员通过声学监测、遥感技术等手段,深入研究江豚的活动规律、种群分布和生境需求,为制定更科学的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同时,针对中华鲟、胭脂鱼、圆口铜鱼等本土濒危鱼类,相关部门加强了产卵地保护、个体识别监测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推动了从科学研究,到政策支持,再到生态工程的全链条保护行动。从系统角度出发,提升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整体水平,真正实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生态修复的真正动力不仅来自技术和制度,更依赖于公众的理解与参与。近年来,各地围绕长江江豚这一指标物种,打造了一系列有温度、有传播力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倡导的“宁静长江”计划,旨在减少水上交通对江豚栖息地的干扰,提升公众对江豚的保护意识。该计划通过科普宣传、志愿活动等形式,鼓励公众参与到江豚保护中来,形成全民共护的良好氛围。将原本冷静的科学议题转化为具象可感的公共表达,唤起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感共鸣。

这背后,离不开公益社会组织的持续参与和专业推动。近年来,一批活跃在长江沿岸的环保机构不仅在生态科普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积极投身于生态修复的实践一线。它们通过研学课程、城市自然观察、社区讲座等形式,引导公众提升相关法律意识,关注水生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保护,也为公众提供了实际参与的通道与平台,取得了积极成效。以江苏南京为例,当地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志愿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市民参与江豚巡护监测、渔政执法协助巡护、科学放生科普宣讲与增殖放流、中华绒螯蟹洄游救助等志愿行动,不仅提高了生态修复工作的落地实效,也不断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与参与热情。

值得关注的是,退捕渔民群体也正逐步成为这一进程中的新主体。他们熟悉水情水性、具备丰富的生态经验,是天然的“水上巡护员”。在各地的探索中,一些退捕渔民通过培训后,参与到渔政执法辅助、生态监测、濒危物种救护等公益性生态岗位中,实现了身份的转型,也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长江。这种参与不仅是对其奉献的尊重,更是对生态保护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系统工程。在制度日益健全、科学不断进步的同时,更要凝聚起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共识。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长江禁渔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样本。让更多人在亲身参与中理解保护的意义,推动从政府主导向全民共建的转变,才能让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真正焕发出源远流长的生命力。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