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后,学会做减法,圈子越小,人生越高级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16 03:15 3

摘要: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35岁之后,人际关系减少10%,生活满意度却会提升17%。年轻时我们喜欢热闹,但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多了,便不再热衷于把太多人带入自己的生活中。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消耗更大。一个人的成熟,往往是从缩小圈子、回归自我开始的。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35岁之后,人际关系减少10%,生活满意度却会提升17%。年轻时我们喜欢热闹,但随着年龄增长,经历多了,便不再热衷于把太多人带入自己的生活中。人多的地方是非也多,消耗更大。一个人的成熟,往往是从缩小圈子、回归自我开始的。正如作家雪小禅所说:“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作家贾平凹以爱交友闻名。他形容交友像磁铁吸附铁片、钉子、螺丝帽和小别针,乐此不疲。然而,朋友遍天下也给他带来不少麻烦。有人带着目的接近,利用完就离开;有人刺探隐私,添油加醋地传播,损害他的声誉;还有人因一点小忙就不断讨人情,让他烦不胜烦。起初他并不计较,认为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就好。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把朋友看得非常重要,为此冷落了家人。但他逐渐发现,应付朋友间的人情世故,极大地消耗了他的精力。

叔本华说:一个人越不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他的处境就越好。圈子小了,才能全力以赴做好真正重要的事。有朋友留言说她现在几乎没什么社交,生活两点一线,同事之间没有过深的交往,能谈心的朋友也很少。我想,这应该是步入中年后的常态。牛津大学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25岁时结交的朋友最多,之后越来越少,到55岁时,不过剩寥寥几人。和朋友走散,既有客观原因,也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人的能量是有限的。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光是赚钱养家就已耗费了大半时间和精力,再没有余力维护其他不打紧的人际关系。与其在无意义的圈子里挣扎,不如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刚工作时,出版社一位前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总是笑盈盈地拒绝下馆子,拿出妻子准备好的便当。晚上有酒局邀约,能推辞的都推辞,推不掉的也是喝到十一点就告辞。大家都调侃他妻管严,我不理解:正是打拼事业的年纪,天天往家里钻,哪有机会升职。

可多年以后,再次听到他的消息时,他已是单位的二把手。那些一下班就去应酬的前辈,有的喝进ICU,身体大不如前;有的迷恋外面的花花世界,抛弃了家庭和人品;有的一门心思结交贵人,荒废了业务能力。反倒是他,每天单位家庭两点一线,笔杆子锅铲子轮番上阵,稳住了家庭和事业。

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往往不热衷于广泛社交。妻子不会三天两头参加闺蜜聚会,丈夫也以家庭为重,较少与只知享乐的朋友往来。演员陈道明在最红的时候,也刻意远离人群,不入酒局。他曾说自己不沾烟、酒、牌,不喜欢应酬,很少参加饭局,只要有时间就陪伴妻子。香港第一位女特首林郑月娥在参加电视访谈时说,无论多忙都会回家吃饭,更会推掉很多慈善晚会、筹款活动,六点后的应酬基本不参加,亲自为孩子做饭,在饭桌上互相分享生活。

幸福,无非是睡在自家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听爱人讲情话,跟孩子做游戏。清晨的粥比深夜的酒可口,家人的笑脸比酒桌上的奉迎暖心。到了一定年纪你会明白,家人比任何人重要,经营家庭比任何事都值得全力以赴。

这几年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我也曾多次陷入内耗中。因为事业有所发展,不少媒体找上门来采访,也有同行邀请我分享创业心得,还有很多机构组织各种资源互换的交流会。一方面我不习惯在众人面前侃侃而谈;另一方面又纠结,经常拒绝各种邀约,会不会显得格格不入。

直到我看到罹患脑瘤的李敖在离世前发表的“临终”公开信。信里,他向亲人、友人、敌人一一告别,并总结自己光芒四射的一生:“我是单干户,不与朋友来往,但是我自己很用功,每天工作16个小时。”正是这份不太合群的孤独,让他成为一代大师。

我回想起自己创业初期:辞去杂志社安稳的工作,从北京回到家乡小村,一年半时间不与任何人打交道,疯狂阅读,唯一娱乐方式是写作。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这种宁静让我不断沉淀,最终迎来事业的爆发期。从那时起,我开始与自己的“不合群”和解。

宁远在《远远的村庄》中说:孤独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人在孤独时间所做的事,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盲目的合群无法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一个人能享受独处时的宁静,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中年以后,远离人群不是性格孤僻,而是头脑清醒。生活最终要落实到“柴米油盐,锅碗瓢盆”的琐碎之中。这种生活也许平淡如水,仅有书香作伴,知己两三,家人在侧,但却是最踏实最合心的。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