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期已为大家介绍完净土坛城之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四大胁侍菩萨,本期接着介绍坛城之主尊导师,亦即享誉海内外的庐山东林寺净土苑之核心与灵魂建筑——“东林大佛接引圣像”。
净苑巡礼(二十四)东林大佛垂接引
原创 文/妙光 江西庐山东林寺
2024年06月29日 07:02 江西
上期已为大家介绍完净土坛城之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四大胁侍菩萨,本期接着介绍坛城之主尊导师,亦即享誉海内外的庐山东林寺净土苑之核心与灵魂建筑——“东林大佛接引圣像”。
巨佛耸站
东林大佛接引圣像,由佛身、莲座及穹顶宝盖三部分组成,造型风格集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敦煌大佛、日本镰仓大佛、古印度及中国盛唐时期的造像特点于一身;造像材质为锡青铜,因里面融入了四十八公斤黄金,故又可称为合金铜铸造;表面全部采用传统大漆工艺贴金,使得圣像整体呈紫磨真金色,胜妙殊绝,震撼人心。
佛像净高四十八米,外覆宝盖,是目前全球最高的阿弥陀佛接引像,气势恢弘,巍峨耸峙。甫已圆寂的东林寺法主和尚上传下印长老曾填词赞叹曰:“斯事难言绝后,厥功可谓空前。重峦叠翠望峰巅,巨佛凌空耸站。”佛像底部莲花座高六米,周围莲瓣上一一均刻有阿弥陀佛坐像。莲瓣总数亦为四十八,与佛像的高度、内融黄金的重量数值等同。此设定内含甚深法义,特以表法阿弥陀佛誉满法界的四十八大愿。
大佛顶上之穹顶宝盖,高八十一米,左右跨度五十四米,造型为一枚前后通透的莲花瓣,饱满圆润,富有张力,虚实结合,怀阴抱阳,极具空灵之感。其中,取数八十一表九九八十一难,寓成佛之路艰辛不易,而九九老阳之数亦表阿弥陀佛法界至尊、佛中之王的神圣地位;其跨度之五十四,正与弥陀因地作法藏菩萨时所值第五十四尊古佛数相应。
宝盖边沿镶有炽火焰,表阿弥陀佛光明无量,遍照十方世界,普摄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宝盖壁板上刻画有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形像,并配合声、光、电的效果,将西方三圣接引众生往生之情景展现得更为生动和形象。宝盖整体高大、通透,犹如一道通往西方极乐净土的门户,意谓净宗一门,藉仗弥陀慈父大悲愿力,可摄尽九法界圣凡二众,尤其是接引凡位迷众横超三界、径登四土,入彼泥洹之刹。此宝盖的设计与建造,乃庐山东林寺所独创,可谓别开生面,匠心独运,既为露天大佛遮风挡雨,又极大地增强了圣像的宗教艺术表现力。
圣像尊容
一路朝礼而上,静心瞻仰圣像尊容,运神凝眸,虔诚相感,便可体悟弥陀之威、慈、喜三种神韵,皆巧妙寓于圣像一体。
首先,具足威德。观大佛当空耸立,通体真金,光严无尽,威德巍巍。无央数劫以前,阿弥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萨时,于世自在王佛座下称性发四十八大愿,且历兆载永劫勤苦修行,以大勇大力、大愿大行一向专志庄严妙土,终致圆满成就如是大愿。如是力、如是用、如是因、如是果,所证之慈心三昧对教化、摄受刚强众生,自有难思难议的调御、折服之威德力用。这一特点,在大佛之整体相好特别是面部神韵之中展露无遗,让佛之“调御丈夫”的德号通过雕像艺术得以充分体现。
其次,具足慈悲。观大佛姿颜殊妙,身意柔软,绀目澄清。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述,“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大佛圣像绀目低眉,眼中充满着如大海一般深邃无尽的慈悲,恒时慈视不知归趣的沉沦众生,无论其根机利钝、业力浅深,一律平等化导、恒常摄受,为其指引净土解脱之路,给予终极的依怙与安乐。阿弥陀佛乃法界藏身,观彼一佛即是观一切诸佛,诚如《观经》所云:“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其三,具足欢喜。观大佛诸根悦豫,嘴角似莲瓣微微上扬。阿弥陀佛早已彻证法性,知一切众生终将作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众生因无明障蔽故,欲仗自力成就甚难甚难,故而为建西方极乐世界,以己证之果地功德全体授与具缚苦众,令其仰仗佛力横超生死。五浊恶世之苦难众生,但能一念回心,念佛愿生西方,长劫苦盼的慈尊自是欢欣鼓舞,这是对离家久逸之浪子终于苦海回头的嘉许与肯定。母子相忆,生佛相感,因斯甚合弥陀因地之本愿、诸佛度生之本怀,故而圣像显现出诸根悦豫之神韵,油然流露欣慰笑容,亦令观者悲欣交集!
再看大佛之眉间白毫。白毫相是佛之三十二相中非常重要的一相。《观经》云:“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可知弥陀之白毫相庄严无尽,观之功德甚深难思。为了生动形象地将其展示,大佛的白毫采用白银打造,再经过高科技防锈处理,使其恒时呈现白色白光之相状,跟大佛整体的金色金光交相辉映。
再看手势。大佛左手稳托莲台于胸前,此即接引念佛行人往生之圣胎妙具。以行人功行浅深不一,自然感现莲台有三辈九品之别,但无一不是全凭弥陀威神之他力而得以了脱生死,托质莲胎。大佛右手长垂,掌心向前作接引之状。足显弥陀悲心不舍一切众生,至心信乐乃至十念必蒙接引,如此已历十劫。
东林大佛接引圣像的建成,自是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可谓佛教末法时代的地标性工程。大佛自面世以来,不仅成为了海内外广大信众朝礼参学的圣地,很多从未接触过佛法的游客也纷至沓来,游客们往往为信众们的虔诚所感染,不自觉地随着信众一起礼拜或者绕佛、念佛,这看似不经意的行为,其实是成佛的无上善因缘,正如《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故知东林大佛的建造意义重大,俾令阎浮众生广植善因,普结净缘,终成佛道。
造像历程
大佛圣像的建造,其远因可追溯于一千六百年前净土宗初祖远公大师创立东林祖庭,使得念佛法门从此于东土生根发芽、流布不息,而东林寺亦以中国净宗第一道场彪炳史册;近缘则肇起于果一上人,文革结束后,上人应奉请驻锡东林寺,并立下“毕生为期,光复东林大观,以效远祖,报佛深恩”的誓言。
上人时常感慨:大陆浩浩河山芸芸同胞,竟无一尊阿弥陀佛接引圣像!如今已步入盛世,佛教当兴,而末法时期又以净土为对机,于是上人偕东林寺众弟子跪于大雄宝殿前发弘誓愿,愿建造一尊四十八米高阿弥陀佛接引石像。祈冀藉像指方立相,令信众端赖弥陀庄严相好,启发信愿,求生西方。
然而世事无常,发愿未久上人便示寂西归。而继任方丈传印长老秉承果一上人造像遗志,赓续其未竟之大愿大行,开启相关申报、筹建等工作,并将最初的石像计划升级为铜像。自此,建造东林大佛之大事因缘被正式推上了日程。后随顺因缘,传老于一九九五年初回中国佛学院任职,便把造像及东林所有寺务付嘱与弟子大安法师代理主持,并自始至终持续关注着大佛建设的进展,给予坚定有力的支持与指导。
传老回佛学院后,大安法师继续带领东林僧团,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将大佛工程全面深入地推进开展。经云“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大佛圣像从整体造型设计,到一一细节的准确展现,无不依经据典,且广取先贤的造像经验,特别是牢牢把握接引佛所特具之“威、慈、喜”兼具的精神内涵,力求将之精准凸显,以此传达阿弥陀佛法界之王的大慈悲力、大誓愿力、大威神力,令十方瞻仰者更切要地了知佛心,忆佛念佛,皈投极乐。
此设计理念可谓东林寺首创,定位于既要保持佛教造像法度的传承,又要达到宗教内涵与艺术审美的双臻,这就需要设计者以无比赤诚、虔敬之心去萃取,去升华。历时近五年,经过前后近三十次(包括四次重大)修改,大佛造型设计最终定稿。
接下来就是实质性的建造阶段。僧团决心以最好的材质与工艺,打造最高水准的精品,预算花费不菲,所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资金来源的问题。由于中国佛教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断了二十余年,不少人对佛教造像的功德利益不甚了解,而将之与商业利益结合起来,违背了造像利世度生的初衷,影响了佛教的形象。有鉴于此,东林僧团坚决摒弃一切商业化运作,笃秉纯粹的宗教理念和品格,庞大的建造资金一分一毫皆由海内外四众弟子滴流入海、聚沙成塔而来。此等壮举,足以震烁古今,堪称现代佛教史之奇迹!建成后的东林大佛及整个净土苑刻碑作誓:永久免费入苑!
经过漫长而艰辛的筹备过程之后,于二〇〇七年农历四月初八佛诞日,大佛建造工程正式洒净开工。随后的建设过程中,贴金应该算是最有难度的一项作业。因为圣像体量巨大,又是户外露天作业,需要对工艺实施进行严密设计。事实上,这种高难度的贴金,即便在全世界恐怕也是首例。
上仰三宝加被,下赖众志成城,历经无数艰难,终于在启建十年之后的二〇一七年腊月初八佛成道日,迎来了大佛最后贴金圆成,正式洒净开光。此时距果一上人伊始发愿已历春秋二十四载,请佛住世之大事因缘终得圆满成办!此一盛事,乃阿弥陀佛威神愿力之显现,亦是东林三任方丈、全体僧团悲心的铸就,以及国运昌盛、时代胜缘的和合,无量信众善根福德之召感,令弥陀接引圣像在阎浮众生心中深深植根,令净土念佛法门得以广播远扬!幸哉至极!幸哉至极!
来源:念佛思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