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月的风掠过平顶山市叶县保安镇的万亩麦田,金浪翻涌间,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与农人的欢笑声共同谱就夏收序曲。5 月 14 日,暴沟村连片丘陵麦田里,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开镰仪式拉开帷幕 —— 数十名村民手持镰刀割下田埂 “头一镰”,老农张大爷擦拭着祖传镰刀感慨:“这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红勋 朱长振 通讯员 康志豪
开镰仪式:传统农耕与现代农机的时空对话
五月的风掠过平顶山市叶县保安镇的万亩麦田,金浪翻涌间,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与农人的欢笑声共同谱就夏收序曲。5 月 14 日,暴沟村连片丘陵麦田里,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开镰仪式拉开帷幕 —— 数十名村民手持镰刀割下田埂 “头一镰”,老农张大爷擦拭着祖传镰刀感慨:“这是老辈人的规矩,割了‘头镰’,才算正式开收。” 随着号子声响,第一台收割机驶入麦田,金色麦浪在机械臂间化作粒粒归仓的丰收图景。
“保安镇地处南部山区,小麦成熟较早,今年全镇 5.8 万亩小麦已收割 2000 余亩,预计 5 月底全面收官。” 保安镇常务副镇长秦晓柯介绍,作为叶县夏收 “先锋阵地”,这里正以 “传统仪式感” 与 “现代机械化” 的双重奏,叩响全县 96 万亩小麦丰收的序章。
科技赋能:2000 台农机与智慧系统的协同战
叶县各类农业机械达 2000 余台(套),此刻正化作夏收战场的 “钢铁军团”。在廉村镇秋林农机合作社,检修后的收割机整齐列阵,合作社负责人蒋秋林拍打机身:“提前一个月更换 10 余件易损件,每台机械都做了‘全身体检’,确保‘健康上岗’。” 更引人注目的是遍布田间的 “智慧大脑”—— 无人机低空盘旋采集麦田数据,农户通过 “智慧夏收” 系统实时查看成熟度、湿度等指标,精准规划收割路线。“过去凭经验,现在手机点一点就知道哪块地该收,效率至少提高了 30%!” 龙泉镇种粮大户何俊朝的点赞,道出科技赋能的实效。
不止于收割环节,河南农业大学专家团队驻点推广的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技术,正将 “丰收粮” 转化为 “生态粮”。无人机撒播、智能监测墒情、机械化闭环作业…… 这片土地上,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农业科技正深度融合。
立体保障:织密从田间到粮仓的安全网
面对 “三夏” 期间可能出现的天气突变,叶县构建起 “应急物资 + 技术服务 + 气象预警” 立体保障体系。暴沟村应急储备点内,备用收割机、排水设备严阵以待;县农业农村局流动服务队穿梭田间,20 余名技术员带着检修工具和政策手册,为农户提供 “零距离” 服务。“我们建立‘一村一策’预案,确保突发天气下农机能顶得上、损失降得下。” 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
气象预警更显 “智慧”:县气象局 “智能网格预报” 每 3 小时更新数据,通过短信、大喇叭等渠道提前 2 小时送达灾害预警;39 个粮食烘干中心日处理湿粮 3000 余吨,配合履带式收割机储备,形成 “收割 — 烘干 — 入库” 全链条防护。“有农机、有技术、有预警,咱心里踏实!” 望着满载的运输车,老农张大爷的感慨里,是对 “科技 + 制度” 双保险的认可。
夕阳为麦田镀上金边时,最后一垄小麦完成收割。麦粒入仓的沙沙声中,传统镰刀与现代农机并肩而立,勾勒出叶县农业的 “双轨发展” 图景 ——2000 余台农机轰鸣作响,智慧系统精准调度,党员干部下沉服务,共同编织着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金色画卷。
从 “人力镰刀” 到 “智能农机”,变的是生产方式的迭代升级;从 “靠天吃饭” 到 “科技护粮”,不变的是端稳 “中国饭碗” 的坚定决心。当开镰的机械声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节拍,叶县的金色麦田里,正生长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希望。
来源:果色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