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奇瑞汽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姚飞的一次激情开麦,没有给媒体贡献出可堪一写的友商高管骂战。倒是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连发三条微博,一面安抚路见不平的吃瓜群众,一面吆喝着要和奇瑞携手走向中国汽车大团结。
中国车圈终究是从打打杀杀变成了人情世故。
奇瑞汽车营销公司副总经理姚飞的一次激情开麦,没有给媒体贡献出可堪一写的友商高管骂战。倒是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连发三条微博,一面安抚路见不平的吃瓜群众,一面吆喝着要和奇瑞携手走向中国汽车大团结。
前后两段文字,也是越看越红。要说论情商,这波吉利全胜。论体面,还得是咱老汽车人。
不过话说回来,吉利银河星耀8品质到底如何,驾乘体验千人千面。但有个细节是,姚总讽刺了星耀8的空间、音响效果等等,却没有分毫挤兑星耀8的智能化。为啥?
毕竟,统筹星耀8智能化一盘棋的,是平替版华为车BU——亿咖通。
亿咖通,是从吉利“内部”长出来的智能座舱公司。
2017年,余承东还在忙着应对华为P10闪存门事件,车BU尚无踪影之际,李书福就想要组建一支专做汽车智能化的队伍。
茫茫人海里,他挑中了当时还在博泰集团任CEO的沈子瑜,共同创立了亿咖通科技,此后沈子瑜便成为了李书福的心腹爱将。
与李书福并肩作战的这些年,沈子瑜历任亿咖通科技董事长、芯擎科技董事长、星际时代副董事长、星纪魅族董事长和极星汽车董事长。
有媒体笑称,给沈子瑜做水牌,头衔多得难以细数,也足见其在吉利系里的重要地位。
不过这些履历并非镀金,在这些交叉的业务线里,沈子瑜一步步奠定了亿咖通吉利系“智能座舱一哥”的地位。
主要通过三种玩法:
第一,和魅族合作,构建“车机+手机”的智能生态。
2023年,亿咖通和被收编进吉利的魅族,合作打造了Flyme Auto车机系统。
后又与星纪魅族集团,联手打造了基于高通骁龙8 Gen3芯片的乔戈里计算平台,让原本惯用28nm成熟制程的汽车芯片,进阶到了4nm先进制程,打消了智能座舱和消费电子之间的体验差距。
而在此之前,华为2019年提出“1+8+N”战略,明确将手机、车机在内的产品打造成一个完整的生态。
从战略上,亿咖通是摸着华为过河的。从进程上,两者几乎是同时进行。
第二,联手AMD,对标英伟达。
沈子瑜担任董事长的芯擎科技,是与AMD合资成立。芯擎科技自研的“龙鹰智驾”AD 1000芯片,和车企普遍采用的英伟达Orin-X一样,两颗芯片都用的7nm制程,并具备256 TOPS的单颗算力。
但功耗上,龙鹰智驾AD 1000控制在了46W,英伟达Orin-X则为55W。功耗比前者为5.57 TOPS/W,后者则是4.65 TOPS/W。
所以,虽然是同样的制程和算力,但龙鹰智驾的功耗和效率都要优于英伟达。
国内来看,目前大算力智驾芯片的主流厂商就是亿咖通、华为和地平线。
华为手里握着MDC 810王牌,算力达到400TOPS,已经应用在了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上。另一款应用最广的MDC 610,被智界、问界、阿维塔12、岚图梦想家等车型采用,算力为200TOPS。
作为应对,芯擎科技今年3月底发布的“星辰一号”,单颗算力已经达到了512TOPS。
所以从智驾芯片上来看,至少和亿咖通有“裙带关系”的芯擎科技,和华为算是棋逢对手。
第三,借助吉利通道,先一步全球化。
华为受制于国际形势,赛力斯要走向全球化也不得不和其“撇清关系”。
但亿咖通却得益于吉利的全球化,成立的第二年就出海到了马来西亚,和宝腾合资。2021年在瑞典哥德堡设立了欧洲总部,打入了欧洲车企的供应链体系。去年,德国斯图亚特运营中心也投入运营。
从客户层面来看,华为车BU的合作客户,仍聚焦于国内主流车企,与BBA的合作这几个月刚刚签署协议。但亿咖通的智能技术,已经在包括沃尔沃、smart、德国大众等海外车企上落地,目前全球搭载亿咖通技术产品的车型数量已经累计超过870万台。
这么来看,“做智能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亿咖通倒比华为更早实现野心了。
2024年的tech day上,沈子瑜一句话给亿咖通定位:“我们不造车,我们只做智能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
这句话简直就是华为车BU口号的复制粘贴。2019年,华为首次以Tier 1身份亮相上海车展时,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承诺“华为不造车,聚焦ICT技术(通信、芯片、操作系统),帮车企造好车”。
而作为紧随其后的追随者,沈子瑜甚至坦言:“亿咖通的角色相当于华为的汽车BU,星纪时代和魅族科技相当于华为的消费者BG,芯擎科技相当于海思半导体”。
一一对应,既是致敬,也是对手。
但为什么又说亿咖通是平替?
从客户群体来看,华为服务的客群主要是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型,而亿咖通的客群主要在10-30万元区间。
比如这次被端上风口的星耀8。用上了亿咖通·安托拉®1000 AI加强版计算平台、天穹®Pro辅助驾驶计算平台和云山跨域软件解决方案,而起售价仅在11.58万元。
客群赛道的下沉,注定亿咖通做的是“薄利多销”的生意。
2024年,亿咖通全年营收55.6亿元,同比增长了18%。2025年一季度,亿咖通实现营收12.2亿元,同比增长30%。
尽管在去年第四季度,亿咖通实现全面盈利。但就这一营收体量,也仅为华为车BU的21%。
而且,2025年一季度,亿咖通毛利率略有所下降,财报解释为“为提高渗透率和汽车计算平台收入而实施的定价策略”。
这倒是一步不得不走的棋。毕竟亿咖通服务的10-30万价格区间客群,是中国汽车市场最大也最拥挤的蛋糕,要提高渗透率,不仅要卷性价比,也得卷质价比。
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亿咖通和华为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各有受众。
而且自成立起,沈子瑜就将其定性为一家注定全球化的企业。而真正影响其走向全球化和世界化的,其实是一手将其“奶大”的吉利。
3
尽管到目前为止,亿咖通产品已经上车了超870万台车,但沈子瑜表示,亿咖通的收入构成中,吉利和非吉利系的营收占比约为7:3。
所以,虽然大众、smart、一汽红旗、东风标致雪铁龙、长安马自达等多家车企选择了亿咖通,但真正给他喂饭的,还得是吉利系。
不过,沈子瑜并不愿意承认亿咖通只是吉利的专属供应商。他计划在2028年将吉利相关收入占比降低到50%以下,到2030年,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
这意味着,亿咖通需要在技术自主性与吉利协同性间找到动态平衡。一方面,持续依赖吉利渠道可能限制其品牌独立性;但完全脱离吉利,则可能失去全球化跳板。
而且,资本市场上,亿咖通表现相当惨淡。2022年,亿咖通登陆纳斯达克。相比于亿咖通刚上市时10美元的股价,如今市值已经跌去了80%,股份停留在了2美元左右。
经营面和资本面的错位,预示着亿咖通要走向全球化,讲故事的水平还不够。这也将成为沈子瑜引领的管理层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曾有媒体访问沈子瑜,如何平衡多个企业的交叉性工作?
他表示,自己每天几乎会工作20个小时,并且重点负责技术性工作。
从这一点上说,亿咖通的汽车服务比华为车BU更纯粹一些,更像华为车BU下的零部件模式。但企业走向全球化,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同样重要。
而要将技术实力转化为可观的市场估值,中间就少一个代表其野心的故事。
这个故事,华为可以不用讲,亿咖通必须讲。
来源:财富取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