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渭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而过,滋养着一片被历史与文明浸润的土地——宝鸡市渭滨区。这里不仅是周秦王朝的发祥之地,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坐标。翻开渭滨区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镌刻着文明的印记,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历史的回响。
——审视宝鸡渭滨区的历史长卷
诗云:
沁园春·渭滨怀古
八百秦川,渭水西来,蜿蜒若绸。
溯晋时古县,陈仓旧地;周秦肇始,岁月长流。
炎帝教耕,尝禾百草,播撒文明功绩留。
青铜灿,看何尊逨盘,光耀神州。
散关烽火曾稠。
引无数英雄争上游。
忆吴玠挥师,金兵却步;雄师破敌,号角鸣秋。
石鼓遗文,茹家庄墓,诉说沧桑几度秋。
今凝望,这千年热土,再展宏猷。
正文:
在八百里秦川的西端,渭河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而过,滋养着一片被历史与文明浸润的土地——宝鸡市渭滨区。这里不仅是周秦王朝的发祥之地,更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坐标。翻开渭滨区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镌刻着文明的印记,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历史的回响。
渭滨区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晋时期,其前身是陈仓县的一部分。西晋时设蒯城县,北魏时并入苑川县,至西魏时期,苑川县治迁入陈仓故城,复名陈仓县。这片土地见证了秦汉的雄风、盛唐的繁华,也历经了宋元的更迭、明清的变迁。1949年宝鸡解放后,渭滨区正式设立,历经数次行政区划调整,最终形成了今日的格局。
渭滨区地处关中平原与巴蜀之地交流的咽喉要道。古陈仓道、大散关、川陕公路穿境而过,陇海铁路与宝成铁路在此交汇,使其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南的交通枢纽。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塑造了其军事要冲的地位,更催生了商贸的繁荣与文化的交融。古往今来,无数商贾、旅人、将士在此留下足迹,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了渭滨区独特的文化风貌。
这里是炎帝故里,这里是农耕文明的起源。
渭滨区被誉为“炎帝故里”,相传中华人文始祖炎帝在此教民稼穑、遍尝百草,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如今,常羊山上的炎帝陵巍然矗立,大殿、社农门、炎帝祠等建筑庄严肃穆,每年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在这里,人们缅怀炎帝的功绩,感受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而神农镇姜城堡遗址,面积达49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聚落,出土的陶器与生产工具,见证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关键阶段,仿佛诉说着炎帝时代的故事。炎帝在常羊山尝百草、辨药性,在九龙泉沐浴净身,在瓦峪寺教民农耕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成为了渭滨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也是青铜器之乡,这里更是周秦文明的见证。
渭滨区还是“青铜器之乡”,辖区内出土的周秦时期青铜器达7000余件,其中不乏何尊、逨盘等国宝重器。石鼓山出土的先秦石鼓与石鼓文,更被誉为“中华第一古物”,其上的文字记录了秦国早期的历史与文化,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字与书法的重要资料。茹家庄弓鱼国墓地的发现,则揭示了西周时期一个神秘方国的文化面貌。这里出土的刖刑奴隶守门方鼎、鲤鱼尊、青铜虎等近3000件文物,为考古学界贡献了宝贵的研究素材,也让人们得以一窥西周时期的礼制、等级制度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青铜器上精美的纹饰与铭文,承载着周秦时代的辉煌,它们是渭滨区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
历史事件上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硝烟
和尚原之战:南宋抗金的传奇
“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的诗句将渭滨区的历史记忆定格在金戈铁马的年代。作为古蜀道上的重要关隘,大散关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南宋时期,吴玠、吴璘兄弟在此率军抗击金兵,以少胜多,成就了和尚原之战的辉煌胜利。当时,金兵企图突破大散关,进而南下进攻南宋。吴玠、吴璘兄弟率领宋军,凭借着和尚原的险要地势,巧妙设伏,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这场战役不仅保卫了南宋的疆土,也极大地鼓舞了南宋军民的士气,成为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如今,古战场遗址虽已难觅当年硝烟,但大散关的险峻地势与历史典故,依然让人感受到那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浑气势。
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解放大西南的关键。
在解放战争中,大散关再次成为焦点。解放军在此摧毁胡宗南的秦岭防线,为解放大西南打开通道。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解放军向西北、西南地区进军。胡宗南集团企图凭借秦岭天险负隅顽抗,大散关成为了解放军前进道路上的重要障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不畏艰难,经过激烈战斗,成功突破了胡宗南的防线,为解放大西南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段历史,是渭滨区近代史上的重要篇章,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精神。
遗迹遗存,在这里留下了无声的诉说。
除了炎帝陵、石鼓山、茹家庄弓鱼国墓地和大散关,渭滨区还有许多其他的遗迹遗存。位于清姜河阶地上的姜城堡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还保留着一座面积达124平方米的“宝鸡最大史前房屋”,为研究当时的居住环境和社会结构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位于渭河之畔的中华石鼓园,将青铜器文化与现代景观相结合,石鼓阁高耸入云,仿汉建筑与周秦纹饰相映成趣,成为了展示渭滨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此外,区内还有众多的古寺庙、古村落等遗迹,它们或古朴典雅,或充满生活气息,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渭滨区的历史风貌。
渭滨区,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记忆。它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又似一幅绚丽的画卷,每一笔都描绘着辉煌。无论是古老的传说、珍贵的文物,还是历经沧桑的遗迹,都在诉说着渭滨区的过去,也启示着它的未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渭滨区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来源:作者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