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原|尚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08:53 2

摘要: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国际传播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推动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实践。当下,基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原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亟须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接收者认同等诸多层面分析其对外传播的策略,以提升

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其国际传播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更是推动文明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实践。当下,基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原文化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亟须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接收者认同等诸多层面分析其对外传播的策略,以提升其对于不同文化背景受众的传播力。

中原文化国际传播多元化趋势。从传播主体上看,政府机构、文化组织、教育机构及民间团体共同构成了传播的主体。政府层面,河南省政府通过设立海外文化中心、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组织通过文物外展、学术交流等形式展示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教育机构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将中原文化融入汉语教学中。民间团体则通过宗亲会、同乡会等形式在海外自发传播中原文化。从传播内容上看,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呈现出由表层向深层递进的特征。初期传播主要集中于物质文化层面,如少林功夫、豫剧、唐三彩等符号化内容。随着传播的深入,逐渐扩展到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层面,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禅宗文化等。近年来,中原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传播中日益受到重视。从传播方式上看,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重的格局。传统渠道包括文化交流活动、文物展览、学术会议等。现代传播渠道则主要依托数字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例如,“云游河南”项目通过VR技术实现文化遗址的虚拟游览,突破了地理限制。同时,TikTok、YouTube等社交平台上的中原文化相关内容也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当前,中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正逐步提升,但仍存在提升空间。少林功夫、太极拳等文化符号在国际上的认知度较高,但中原文化的整体认知度仍有待提高。中原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多重挑战:其一,文化认知存在结构性偏差,国际受众对中原文化的理解多停留在符号化层面;其二,传播主体与方式亟待创新,传统传播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其三,跨文化阐释能力存在短板,专业翻译人才匮乏;其四,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加剧,挤压了中原文化的传播空间。如何构建兼具传统内核与现代表达的话语体系,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将成为突破传播困境的关键。

提升中原文化国际传播力的策略路径。一是优化传播内容,提升认同感。中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社会价值。为了提升其在国际传播中的认同感,需要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内涵,并进行有效展示。应注重讲述中原文化中蕴含的动人故事和典型人物,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使受众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中原文化的魅力。

二是打造多元化传播形式,增强趣味性。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关注,需要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引入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传播手段,提升传播形式美感。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传播外,还可以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短视频、动画等视频内容,以及有声读物、广播剧等音频内容。这些多样化的传播手段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提高传播效果。在制作传播内容时,应注重视觉和听觉效果的提升。

三是结合受众文化差异,提升语言表达质量。中原文化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是语言障碍。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原文化,我们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群的语言基础,完善和提升语言表达的质量。在传播内容中,应尽可能使用目标受众群熟悉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受众的理解难度,提高传播效果。除了语言的本地化,还应注重表达方式的多样化。在传播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故事、对话、评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表达,使受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感受中原文化。

四是加强“对话沟通”意识,建立对话环境。为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黏性,需要以“对话沟通”为核心策略,构建双向互动的传播机制。在线上传播场景中,应依托社交媒体平台特性,设置具有文化特色的互动功能区。如设立“中原文脉”国际论坛,邀请汉学家、文化创意者与普通受众展开圆桌对话。这种立体化对话体系的构建需要专业团队的协同运作,建议组建由传播学专家、文化学者、技术工程师组成的跨学科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对话热词,及时调整传播策略。

构建双向对话机制,推动文化传播转向共情共创。构建双向对话机制,加快中原文化国际传播从“我说你听”到“共话共享”的范式转变。通过文化表达深层化、语言转译精准化、技术赋能与文化价值相结合,进一步提升中原文化的国际传播效果。如“中原文脉”国际论坛与数字互动平台,不仅能够增强受众参与感,更能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共情共创。以“价值—技术—情感”为核心的三维传播模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即通过挖掘更深价值内涵,借助多模态语言协同与AI辅助翻译技术实现文化符号的精准转译,依托VR、元宇宙等沉浸式技术重构受众体验,中原文化得以突破语言与认知壁垒,在全球语境中焕发新生。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大数据驱动的动态传播评估体系,以及跨学科协作的全球文化实验室建设。唯有将文化根脉的坚守与数字技术的创新深度融合,中原文化才能更好地成为世界文明互鉴的桥梁,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生动的中国方案。(作者单位:河南开放大学,本文系2023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讲好河南故事”语境下中原文化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23BXW007)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