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璀璨珠宝是深宫里的秘藏。老辈人常说,过去采颗像样的东珠,得让壮汉在冰河里泡上三天三夜,捞出的珠蚌十有八九是空壳。
曾几何时,璀璨珠宝是深宫里的秘藏。老辈人常说,过去采颗像样的东珠,得让壮汉在冰河里泡上三天三夜,捞出的珠蚌十有八九是空壳。
磨块翡翠更是金贵,匠人对着毛料端详半个月,才敢下第一刀 。这般费时费力的营生,自然只有帝王家能消受,寻常百姓别说戴,连见都难见着真容。
如今可不一样了。钻机深入千米矿脉,激光切割重塑每道切面,流水线能批量生产出晶莹剔透的宝石。走在商场里,哪个爱美的姑娘手里没几条珠串?翡翠、碧玺、南红…… 材质花样多到让人挑花眼。
可若把时光倒回三百年前,那些在紫禁城红墙内摇曳的珠串,又藏着多少今人想不到的 “反差萌”?
从慈禧太后肩头垂落的东珠十八子,到各宫小主腕间的碧玺手串,这些曾让嫔妃们 “跪谢圣恩” 的宝贝,若单拎出来细节放大,这质感谁看了不摇头?
清紫碧玺手串
在清代,这种手串是十八旗人贵族皇家的流行装饰品。制作手串的碧玉、南红等珍贵材料在乾隆时期一度被皇家垄断。
碧玺是自然界中颜色最丰富的宝石之一,从浓郁的红、蓝、绿到柔和的粉、黄、紫,几乎涵盖光谱所有颜色,甚至单颗晶体可呈现双色或多色渐变,堪称 “宝石调色盘”。
台北故宫的清紫碧玺手串,实物放大后,每颗珠子都像被摔过十几次。冰裂纹从珠心辐射到边缘,阳光下透着细碎的裂痕,活像老奶奶的瓷碗裂了缝还接着用。放到现在,送人都不要吧。
珠子紫得发黑不说,裂纹深到能卡进牙签,难怪现代鉴定师看了直叹气:搁现在,这种料连做戒面都不够格,顶多磨成珠子当配饰。
清紫碧玺手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清代宫廷,碧玺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尤其受慈禧太后青睐。她的陪葬品中便有大量碧玺首饰,如碧玺朝珠、碧玺手串等,文献记载其,曾一次性购进数吨碧玺用于制作首饰,足见对其偏爱。
黄碧玺是碧玺(电气石)的一种,因含微量元素铁、镁而呈现黄色调,颜色范围从浅柠檬黄到深棕黄,具有玻璃光泽,是彩色宝石中较为常见的品种。
这条手串放大后,部分黄碧玺珠子色泽尚算明亮,有一定的通透感。
可旁边绿色配饰质地略显粗糙,少了几分细腻温润之态,珊瑚部分细看质地不够匀净,存在些许瑕疵,这几样搭配起来,整体协调性欠佳,与工艺精湛、材质考究的精品相比,还是略有逊色。
这串手串是用丝绳,把十八颗黄碧玺珠子和两颗珊瑚材质的佛头,串起来做成的。在佛头和黄碧玺珠子中间,还隔着荷叶形状的小绿松石片。
这条清朝碧玺手镯带着当时的风格,颜色搭配有其时代特色,为我们了解清代饰品提供了实物参考。手镯为典型清代宫廷手镯形制,由多颗碧玺珠串连而成,每粒珠子呈橄榄形(长 1.4 公分),沿圆周均匀排列。
不过呢,部分碧玺质地不够均匀,打磨与细节处理也较为粗糙。和现在的商品相比,如今的碧玺饰品在选料上更精细,加工精度与设计美感都更出色。
这条手镯在制作精细度上,显得有些粗疏,但这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工艺与审美的差异,它的历史价值依然值得重视,只是在做工细腻程度上比不过现在的精品。
这条清松石十八子手串,松石颜色看着挺清新,搭配珊瑚等配饰,古色古香,带着清朝的工艺和文化味儿,对研究以前的饰品文化挺有帮助。
有些松石质地和颜色不大均匀,配饰打磨跟细节处理也不够细。和现在直播间里款式多、工艺还可以的饰品比,它多了老物件的韵味。跟地摊货比,有些地摊货做的更加有考究了,比如抛光。
但要是和现在顶尖珠宝比,在选料跟工艺精细度上确实差一截。可它自带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意义,很多现代东西比不了,每处细节都像在讲过去的故事,是岁月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宝贝。
这串清珊瑚手串,珊瑚呈柔和的橙色,搭配深邃的青金石,与温润的珍珠,色彩对比鲜明,且层次丰富。珊瑚质地、色泽均匀度及配饰工艺皆为考究点。
但看上去,此手串珊瑚珠色泽略有差异,青金石或含少许杂质,珍珠光泽度亦有提升空间。
相较现代优质珠宝,按照现在的饰品,在材质筛选上更严苛(如选色匀、质细的珊瑚),工艺更精细,能最大化凸显宝石特性。
但此清珊瑚手串胜在承载清代工艺与文化韵味,虽在材质与工艺精细度上稍逊,却因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独具魅力,是现代珠宝难以复制的。
清药珠手串这个清药珠手串,药珠色泽深沉古朴,与粉晶、蓝晶等配饰搭配,色彩对比鲜明。
然而,药珠质地均匀度略有不足,表面可见细微自然痕迹,配饰镶嵌工艺虽具时代特征,但在精细度上与现代顶尖工艺相较,确有差距。
相较于现代直播间中部分精美珠宝的极致工艺,它稍显质朴;对比地摊货的粗制滥造,其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又远胜之。
过去,在没有机器加工和化学处理的年代,工匠们只能靠着天然材料的特性来发挥,把开采的局限变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让这些珠串既实用,又符合宫廷礼仪的需要,属实佩服。
不过,这种对比不是为了评判,谁好谁坏,而是让我们从多个角度看懂过去。
现在的珠宝工厂能做出完美无瑕的宝石,太标准化了,反而少了那种天然材料,手工碰撞出来的温度。
清朝珠串的珍贵,就在于它们是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每一道裂纹里都藏着石头形成的地质故事,每一件器物都带着,那个时代的技术和审美的烙印。
或许,我们更该珍惜这些 “不完美”。当我们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这些珠串时,看到的不只是材质的差别,更是文明一步步发展的轨迹。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
来源:农人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