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剧烈震荡,部分外贸企业承压,但“天塌不下来”。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辟出“外贸优品专区”,盒马、永辉超市等线下商超开通绿色上架通道。
“一模一样的工艺,价格直接砍半!”眼下,消费市场正掀起一股“捡漏热”——
随着“出口转内销”商品持续走俏,消费者惊喜发现,曾经漂洋过海的外贸优品如今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入手,“花小钱享大牌”的购物体验成为新时尚。
当前,全球经贸格局剧烈震荡,部分外贸企业承压,但“天塌不下来”。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辟出“外贸优品专区”,盒马、永辉超市等线下商超开通绿色上架通道。
5月15日,“外贸优品青岛行暨第九届青岛市内外贸融合产品展”开幕
政府层面密集出政策、搭平台,帮扶出口受阻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比如,5月15日启动的“2025山东省外贸优品购物季”暨“外贸优品中华行”山东站活动,聚焦纺织服装、食品农产品、建材家居、工艺礼品及机电五大领域,通过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推动外贸产能向国内消费市场高效转化。
“出口转内销”,是摆在所有出口导向型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但这一“转”,并不容易。
一、 不是“权宜之计”
说起出口转内销,很多国人并不陌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是“好东西不愁卖”的标签,是外贸盈余产品的“国内拾遗”。但如今的出口转内销,早已不是应对短期危机的被动选择,而是企业在全球产业链重构中主动锚定的“生存战略”。
内需潜力巨大,商机无限好。当前国内市场的规模与活力,正重塑企业的增长逻辑。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相当于对美出口额的10倍,4亿中等收入群体正拉动消费向品质化、个性化升级。这样的市场格局之下,“内外兼修”成了大趋势。据统计,2024年我国有出口实绩的数十万家企业中,接近85%的企业同时开展内销业务,内销额占销售总额的近75%。
2025年“外贸优品中华行”江苏站首场活动现场 图源:新华社
政策东风劲吹,扬帆正当时。2021年,国家部署内外贸一体化战略。山东率先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让出口企业在一条产线上,就能生产出满足国内外标准的产品,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与转换损耗。这种“制度松绑”让企业尝到甜头:山东迈宝赫健身器材有限公司3年建了7条“三同”产线,实现华丽转身,曾经超八成产品远销海外,如今国内市场份额占比已突破六成,成功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站稳脚跟。
内外贸一体化战略绝非简单的市场布局调整,而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它让企业得以充分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优化资源配置。
可见,出口转内销不再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策,而是着眼长远的战略选择,是企业增强抗风险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长久之道。
二、 不搞“产品复刻”
企业发展战略从“外向型”转向“内外兼顾”,绝非简单的市场版图挪移,而是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性变革。
曾经,外贸企业在“客户给图纸、工厂出产品” 的代工模式中驾轻就熟,流水线按部就班运转,订单交付即是终点。
但如今,面对14亿人口构筑的庞大消费市场,企业必须化身敏锐的需求猎手,主动挖掘差异化消费痛点——这不仅是销售渠道的转换,更是生产逻辑的重构,意味着从被动的“订单驱动”转向主动的“需求驱动”,每一步都需要企业在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品牌营销等全链条上进行脱胎换骨的升级。
工作人员在“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现场介绍吹风机产品 图源:新华社
先说产品本身。企业转向内销,不是把出口产品直接搬上国内货架那么简单。海外市场的“标准件”与国内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之间,横亘着产品设计、功能适配、习惯差异等多重“隐形关卡”。
比如,出口欧洲的咖啡机因水质硬导致滤芯寿命短,日本迷你电饭煲装不下三代同堂的饭量,美式大码服装在国内遭遇“尺码尴尬”……这些细节曾让不少企业“水土不服”。实际上,中国消费者既要“国际品质”,更要“中国适配”。
破局的关键在于“蹲下来找需求”,根据市场特点,来调整产品设计与结构。宁波今日食品公司发现国内消费者偏爱新奇特口味,便给出口欧美的金枪鱼罐头“加料”,超市上架15天就收到补货通知;淄博宜臣轻工制品公司观察到中老年群体泡养生酒的需求,把出口欧洲的密封储物罐改造成带龙头的“泡酒神器”,销量不俗。
这种从功能到审美再到场景转变的本质,是企业从“服务海外客户”到“理解国内用户”的视角切换,而这也正是叩开国内消费市场的正确方式。
三、 不能“渠道平移”
无论内贸还是外贸,销售渠道始终是商业闭环的“最后一公里”。出口转内销的挑战在于,海外市场的渠道逻辑无法直接复制——习惯B2B模式的外贸企业,如今必须主动叩开消费者的“心门”,重构一套贴合本土需求的销售体系。
山东的“外贸优品”走进景区 图源:大众日报
渠道织网,营销破圈。企业需以“全渠道思维”构建销售矩阵,从步行街市集到社区大篷车,从线上旗舰店到线下展销会,让外贸优品多多“露脸”;以本土化语言精准营销,在社交媒体上“种草”,在网络直播间“吆喝”,用通勤降噪、养生泡茶等场景,精准戳中消费者“心巴”。
青岛华美集团的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外贸经理江宁变身“展会达人”,和团队跑商超、谈合作,全力拓展线下渠道;企业还组建直播团队,在社交平台摸索带货门道。线上线下齐发力,原本专供海外的即墨镶边家纺,如今在国内成了“网红”商品。
政府架桥,企业赶路。面对内销这一“赛道”,不少外贸企业好比“新兵”,亟需助力。关键时刻,政府主动搭台架桥,为企业“铺路引航”。
山东16市联动举办外贸优品购物季,全年贯穿“重点展会外贸优品秀”“外贸优品六进”等活动,为企业打开内销大门。青岛的商务部门牵线搭桥,与商超巨头合作铺设线下销售网络,推动电商平台提供销售、履约全链条服务。这一系列举措,帮企业补上销售运营短板,让一件件出口好货,从生产线快速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墙内开花内外香”。
四、 不只“换个牌子”
出口转内销的关键,是摆脱对“贴牌生产”的依赖。过去,外贸企业靠“按图加工”积累技术产能,却常因“无品牌”陷入销路窄、溢价难、抗风险弱的困境。
转战国内市场,无品牌的短板愈发明显:既因认知度低陷入竞争被动,也难契合消费者从“大牌平替”向“品牌价值”升级的需求。企业必须从“幕后代工”走向“台前运营”。
“外贸优品青岛行暨第九届青岛市内外贸融合产品展”现场
技术撑腰,品牌站得稳。技术创新是品牌溢价的核心。深圳冠旭电子曾靠代工耳机生存,2008年金融危机中订单归零,老板吴海全带领团队攻坚研发,推出第一代开放式耳机并创立自主品牌Cleer,如今已成国内该领域头部品牌。格兰仕从贴牌微波炉起步,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用技术创新撑起品牌骨架。“砸锅卖铁搞研发”,是其掌舵人的决心,更是品牌突围的底气。
文化加码,品牌活起来。品牌要接上本土文化“地气”。曾为欧美代工的谷希欧皮具,2010年创立“轩尼小熊”时,将东方审美融入设计,水墨山水纹、清明上河图等文化元素让箱包变成“会讲故事”的产品,一上架就成“爆款”。如今,这些带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箱包不仅国内热销,还大受海外客商的欢迎。
技术是品牌的“脊梁”,文化是品牌的“灵魂”。摆脱贴牌思维,不是换个商标,而是让技术可触、文化可感,才能让“中国制造”真正成为“中国品牌”,在国内外市场站稳脚跟。
五、不要“非外即内”
出口转内销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更不是“弃外投内”的被动选择。
开拓国内市场,绝不是弱化出口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双向赋能”的主动突围——以内需为“压舱石”,让企业在全球风浪中稳住根基;以国内经验为“助推器”,反哺产品与服务升级,让国际竞争力更上层楼。
内外市场如同企业发展的“双翼”,唯有协同振翅,才能在全球经济的蓝天中飞得高远。
市民在“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现场参观选购穿戴甲产品 图源:新华社
双循环时代,“两条腿走路”走得稳。外贸企业通过内销积累品牌运营经验、捕捉消费趋势,既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又能反哺海外市场。不少家电、服装企业正是通过“先内后外”的路径,将国内打磨的品牌、技术与供应链优势带向全球。
比如,海尔扎根国内,凭借深厚的积累,推动产品走向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并搭建起覆盖研发、供应链、营销的全球化本土体系,成为全球家电巨头。即便面对行业波动,海尔智家今年一季度海外收入仍逆势增长13%。
山东港口青岛港
世界那么大,“多元拓局”路更宽。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环境,外贸企业需以更灵活的策略深耕海外市场。一方面,主动拥抱新机遇,积极开拓RCEP成员国、“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挖掘东南亚、中东等地的消费潜力。
另一方面,巧妙应对挑战。比如,在关税友好地区布局供应链,寻找替代供应商,规避贸易风险;吃透自贸协定政策,优化进出口路线,省下真金白银;加大产品创新,用新技术、新设计提升竞争力。多管齐下,让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行稳致远。
转型不是“退路”,而是“换道超车”的破局密钥。企业唯有练好“内功”,锻造更强竞争力,方能在内外贸协同发展中稳健前行,于全球市场浪潮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作者:王婷 苗得雨
来源|青岛宣传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