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衍行:中美贸易谈判结束,为何两国均表取得“重大进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16 09:46 2

摘要:“重大进展”之所以能在2025年5月的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后成为双方共同的表述,并非巧合。这一措辞既不反映具体成果,也非问题解决的象征,它是一种政治性战略选择,是语言的艺术,是权力博弈下“精确模糊”的外交表达。

“重大进展”之所以能在2025年5月的中美贸易谈判结束后成为双方共同的表述,并非巧合。这一措辞既不反映具体成果,也非问题解决的象征,它是一种政治性战略选择,是语言的艺术,是权力博弈下“精确模糊”的外交表达。

各自国内的“胜利叙事”

美国需要在高关税政策导致制造业成本飙升、通胀未退、民调胶着之际,塑造“强硬但有效”的对华姿态。

中国需要在外资信心动摇、出口萎缩、市场承压的局势中,对内释放“局势稳定、战略主动”的信号。

“进展”成了安抚两国公众与市场的通用货币。

避免误判:对抗临界点前的“缓冲区”

关税战若进一步升级,将危及全球供应链乃至各自金融系统。此次谈判达成的共识,虽未见成果实质,但足以阻止局势恶化。

“重大进展”不是谈判结束,而是 临时性止痛药,阻止双方滑入不可控的“报复性升级”循环。

机制建设:谈判框架的制度性缓冲

此次“进展”唯一明确成果,是建立中美经贸“磋商机制”。这一机制的意义不在于解决现有争端,而在于创造常态化对话空间,以降低突发摩擦风险。

从功能上看,这是一种“冲突保险机制”,意图是避免未来发生制度误解或军事关联升级。

国际舆论战:全球叙事权的争夺

在日内瓦这座象征多边主义的城市,中美分别塑造了“理性谈判者”形象。对外释放“稳定预期、合作有望”的信号,有助于争取中间国家、稳定市场流动性,及拉拢盟友支持。

“重大进展”这一措辞,是全球观感管理工具。

美国方面:策略性强硬与妥协并存

总统特朗普则以极具传播力的表述强化叙事:会谈所取得的 “重大进展 ”,并声称“已经通过谈判实现了全面重启”,——但从不提细节,典型的“信号外交”,只讲气氛,不讲内容。

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这次会晤是建设性的,我们与中方代表进行了实质且坦诚的交流,双方对降低关税、恢复正常贸易流动、并建立更具稳定性的经贸框架展现出共同意愿。”

贸易代表格里尔指出,“分歧或许没有想象中大”,并强调“我们有信心与中国达成协议”,试图营造谈判是“主动促成”的局面。他还刻意提及“国家安全考量”,向国会与防务界交代美方谈判边界。

这些表态展示出“强硬姿态+谈判诚意”双重策略,一方面安抚鹰派,另一方面留给中国下台阶。

中国方面:谨慎表态中保守主动权

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作为首席谈判代表,首次对外明确表示“取得重大进展”,称“会谈坦诚、深入、建设性”。这是对中国官方新闻口径一贯审慎风格的突破,显示其有意引导市场情绪。

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指出,“建立磋商机制”,并提到“定期与不定期沟通”,暗示中方争取的是规则化谈判平台,而非一次性协议结果。

新华社评论以“必要之举”、“避免冲突升级”定调,说明中方仍将谈判视为对冲而非解决冲突工具,始终强调“对等、尊重、互利”三原则,避免被解读为让步。

相比美方喧嚣式表达,中方显然更重视精控信息释放、保留战略主动权,以静制动、以语达势。

目前,双方均未就讨论内容发表任何声明,也未透露出在降低关税方面取得任何具体进展的信号。

语言的“重大进展”,现实的“有限缓解”

此次“重大进展”的实质,是语言共识上的同步演出。它可能既不意味着政策方向的转变,也不预示结构性矛盾的解决,而是一次外交语言与国内政治需求的双重配合。

对美国而言,它是控制通胀、维稳资本市场的工具;对中国而言,它是保住战略定力、引导市场情绪的出口;对世界而言,它是对崩裂式对抗的一次暂缓。

未来谈判仍将继续,争议仍将深化。但至少,此轮“进展”创造了喘息的窗口,也揭示出新冷战逻辑下语言博弈的复杂性——谈判不一定为解决问题,而是为管理问题存在。

(作者王衍行系财富中文网专栏作家,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前副秘书长、财政部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本文转自5月12日财富中文网,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来源:人大重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