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安徽通过不断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有效带动新能源汽车“汽”势磅礴,光伏储能“光”彩照人,集成电路“芯”光灿烂。全省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参与共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
产业集群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培育优质中小企业、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当前,安徽通过不断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有效带动新能源汽车“汽”势磅礴,光伏储能“光”彩照人,集成电路“芯”光灿烂。全省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参与共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个,培育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个。
近年来,安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共融共舞”,大力实施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工程,以产业向“新”激发活力潜能。
链式集群:从“单兵突进”到“军团作战”
安徽明确提出,要坚持“兵团式、阵地战”的打法,走好“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的成长路径,已经摸索出“科创+产业”“龙头+配套”等符合新兴产业发展逻辑,大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推动了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新兴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安徽汽车产业发展“高光时刻”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安徽省已集聚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淮等7家整车企业、2800多家零部件企业。
1-3月,全省汽车产量76.17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37.92万辆,同比增长83%。全省汽车出口32.45万辆,同比增长1.23%。
汽车产业加速疾驰的同时,低空经济展翅腾飞。芜湖市航空产业园集聚上下游企业200多家,基本实现“不出园区就可以生产一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通航飞机”。
对于产业集群的建设,安徽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安徽明确提出,今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百亿级集群35个,其中,500亿级集群3个、300-500亿级集群10个左右,集群营业收入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安徽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乘数效应”,推动产业链从“有”到“优”、由“优”向“强”。
合肥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以钙钛矿技术重塑能源版图,构建“发电-储能”全生态链;滁州市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集群聚焦光伏玻璃与储能系统。
太湖县功能膜产业集群以纳米级光学涂层技术,赋能国产大飞机舷窗与柔性显示屏,打破国际垄断……
从工业大省到制造强省,安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在全省范围内深化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助力安徽制造加快迈向安徽“智造”。
品牌跃升:从“隐形冠军”到“皖美名片”
芜湖市湾沚区通航装备集群的无人机编队划过黄山云海,六安市金安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机械臂舞出工业美学。
去年11月16日起,省工信厅以“集群成势 皖美智造”为主题,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30分》和《东方时空》栏目,以品牌宣传为翼集中宣传,推动集群高质量发展。传播周期内预估在央视实现全国总曝光25.0亿人次,覆盖人口3.7亿,彰显“政策-产业-品牌”的乘数效应。
唯进取,不止步。在打造工业精品的路径探索上,安徽“不废织绩”,推动“安徽制造”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
结构向优:构建高质量发展“皖美体系”
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的生态圈带动下,安徽新兴产业规模效应显著,同时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产业链韧性。
从结构看,2014年至2024年,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3%,居全国第3位、长三角第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约为规上工业增速的2倍。
从质量看,“十四五”以来,安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从全国第7位提升至第5位。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从不足1000家增加到1.7万家。
从效益看,2024年全省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6.1%,对全省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27%,居各行业之首。
数字经济时代,加速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安徽加力提速。
今年,省工信厅将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工程,加快构建“省级—国家级—世界级”梯度培育体系,完善省级集群指标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安徽永无止境,更大力度的改革仍在继续。
2024年,全省1.96万户参评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亩均营收分别同比增长11.5%和12.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全国第四,工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亩均论英雄,安徽走在全国前列。
安徽全国首创“亩均英雄贷”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模式,去年全年发放贷款1.3万笔,总金额达2950.1亿元,其中纯信用贷款1714.9亿元,同比增长34%,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从合肥蔚来车间76秒下线的高端电动车,到芜湖港万吨货轮上印着“安徽制造”的精密设备,我们能触摸到“安徽制造”产业集群跃升的强劲脉搏。
在科技赋能、品牌加持的引领下,安徽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正以“创新雨林”的生态思维不断孕育着工业新产品。其梯次培育的“精品矩阵”背后,是政府精准滴灌与企业破土而出的双向奔赴,既有“揭榜挂帅”打破创新孤岛的胆识,也有企业从填补空白到定义标准的雄心。当首台套装备穿透技术壁垒,当量子设备在云端完成协同研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产品迭代,更是一个省域创新范式的重构。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