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断脑腐化、无声连麦、回形针情感…00后的六大社交趋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16 09:49 1

摘要:“这届年轻人正在演绎一场精妙的平衡术——他们左手握着AI外挂和电子布洛芬,在数字世界寻找便捷与慰藉;右手攥着‘打野’地图和潮玩手办,在现实空间追寻真实与温度。”

“这届年轻人正在演绎一场精妙的平衡术——他们左手握着AI外挂和电子布洛芬,在数字世界寻找便捷与慰藉;右手攥着‘打野’地图和潮玩手办,在现实空间追寻真实与温度。”

文 / 巴九灵()

每天都在“操心”关税、黄金、楼市等宏观大事的大家,不妨放松一下,来看看年轻人们在玩什么潮流吧。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挖野菜成了年轻人最高礼遇的社交项目。

“共享挖野菜的秘密基地,是我对你最明显的暗示”,在上海生活的潇潇和心仪的相亲对象,会在周末一起驱车前往佘山公园“打野”。

在社交媒体上,“挖野菜地图”已然成为“紧俏货”,甚至出现了“野菜经济”——一方面,“大佬”带队,单价98—198元不等的付费组团野采开始流行;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上“挖野菜神器”销量增长80%。

夜晚,“上夜校,花500块重启人生”则成了年轻人的社交新活动。

90后小伙乐言辞去北京高薪工作,回三线小城开了家青年夜校。瑜伽、茶艺、乒乓球、摄影、美妆等各类兴趣课,被当地年轻人60秒就抢完了课程名额。

从露营到CityWalk,从垂钓到挖野菜,年轻人的社交潮流总能催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消费新场景。

图源:小红书

这背后是年轻消费群体的强大购买力在支撑。

根据尼尔森数据,2024年Z世代占了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人均消费在未来十年内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2%,速度恰好是前几代人的两倍。在中国市场,Z世代则贡献了40%的消费增长。

麦肯锡在调查中也发现,低层级城市的千禧一代消费者中,75%的人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而在高层级城市的千禧一代中,这一比例为65%。对经济前景充满期望的传导,自然是对消费的投票。

可以预见的是,年轻群体,特别是下沉市场的千禧一代,仍然是未来中国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

当年轻人把挖野菜变成社交货币,把夜校当成 “充电舱”,消费市场的密码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对 “年轻态社交方式” 的精准解码。

因此,读懂年轻人的“兴趣黑话”,才能更好把握新的消费趋势。基于《2025年社交趋势报告》,我们盘点了当下六大社交新名词,一起来看看这些现象以及背后隐藏的商机吧。

1854年,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发出灵魂拷问:“英国忙着防治土豆腐烂,怎么不想想医治大脑腐烂?”

这位哲学家可能没想到,170年后,“脑腐”(Brain Rot)会成为牛津词典年度词汇,用来精准形容当代人被低质网络内容“腌入味”的大脑衰退状态。


被放置在“短视频”这个培养皿中的人们首当其冲。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40亿人,使用率达93.8%。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56分钟,同比增长3.1%,居所有互联网应用首位。

从“恶女逆袭”的上头短剧到“AI爆改甄嬛传”的魔性视频,我们的大脑就像被塞进爆米花机——快乐是真的,营养为零也是真的。这种速食主义式娱乐,让不少人陷入了“刷时一时爽,刷完空虚冷”的恶性循环。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做过一项调查,89.2%的人患“手机分离焦虑症”;64.9%的人注意力会被手机内容截胡,效率低下;56.7%的人经常刷手机导致现实社交能力持续“掉线”。

“脑腐”一词的流行,恰恰反应了人们对于手机“劫持注意力”的焦虑。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对抗脑腐化,重返三次元。

何为三次元?逛菜市场、去博物馆、看演唱会、学非遗技艺、跑马拉松、公园20分钟效应、wildeat、文旅热等,近两年来逐渐显现的一系列流行趋势便是。

PCG Lab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游客的体验类消费占比提升至10%,较同期上涨3%。《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3年沉浸式演出消费规模爆发,增幅228%,达到53.1亿元,并且仍在快速增长。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这些“非典型旅游地”能突然爆红——当算法推荐越来越同质化,真实的生活体验反而成了稀缺品。

在Jellycat体验店里,店员和顾客正上演着“成人版过家家”——给毛绒蛋糕“挤奶油”,替玩偶咖啡“加方糖”。这种看似幼稚的行为,却让都市青年们欲罢不能。

诸如Jellycat、拉布布这样的玩偶或谷子,被年轻人们称为“电子布洛芬”,是他们对抗现实压力的特效药。

Jellycat玩具

当然,这类“电子布洛芬”还可以是百看不厌的影视剧,是各种各样的萌宠视频,或是治愈系的慢综艺,连不会掉毛、不会拆家、又毛茸茸的芒狗(吹干的芒果核)都曾风靡一时。

根据《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近30%的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买单。于是,当“脆皮青年”遇上“精神内耗”,这些“电子布洛芬”就成了最好的心理按摩师。

二次元市场的热潮,便是鲜明注脚。以闲鱼为例,2024年闲鱼平台二次元行业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04%,是闲鱼上所有年轻用户兴趣圈层中增速最快的。今年以来,平台上IP手办的需求暴涨 271%,万代、泡泡玛特等热门IP手办需求继续火爆。

此外,还有一些品牌在尝试新玩法。Meta白皮书显示,虚拟身份装扮市场规模正持续扩大。当前,一些虚拟时尚品牌针对不同虚拟场景和用户身份需求,推出多样化、可定制的虚拟服饰和配件,满足用户在元宇宙中的身份塑造需求,获得了较高的市场关注度和用户参与度。

今天的年轻人,早已不满足于让AI当个“工具人”,他们正在开发各种新鲜玩法——AI已从“生产力工具”进化成了“赛博生活伴侣”。

娱乐层面,年轻人用AI玩转赛博玄学。通义数据显示,AI算命、星座运势等工具热度冲进TOP20,其中最爱问星座运势的三大星座分别是双鱼座、射手座和水瓶座。

情感层面,“树洞型AI”正在成为新一代的情绪价值提供者。根据Soul的调研数据,有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选择父母亲人。DT研究院的数据,则进一步指出女性、00后更愿意尝试和AI成为聊天搭子。

消费层面,年轻人把“买什么”这个世纪难题外包给了算法。尼尔森IQ调研发现,AI成为搜索和消费的热门新方式,正在改变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多数中国消费者乐意在消费决策中依赖人工智能的推荐和帮助。

可见,从写论文到做PPT,从旅行攻略到聊天搭子,年轻人们正在把AI开发成“全能外挂”。你的“赛博外挂”,今天开发到第几层了?

在这个视觉过载的时代,“用耳朵上网”是个新办法。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已达7.47亿,约占网民规模的68%,相当于每10个网民中就有近7个人是耳朵经济的受众。

以播客为例,《2024年播客行业报告》显示,播客正快速占领用户的媒介使用时长,超8成的受访播客听众每周收听播客在3天以上,76.2%的用户每天听播客半小时以上。其中21-35岁听众占比超过63%。

而在此之外,一些由新型社交模式衍生的“声音陪伴”正在悄然生长。

“无声连麦”成为热门社交现象,超75.5万用户发布相关内容,浏览量高达39.7亿次。

年轻人通过连麦但不说话的方式分享生活背景音——键盘敲击声、地铁报站声、翻书声、呼吸声、鸟叫虫鸣声……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432Hz陪伴,正在重新定义社交边界。

而432Hz,指的是能让人身心放松的频率,也被称为 “自然调音” 或 “地球调音”。无声连麦可以说是432Hz陪伴的典型。

虽然这种432Hz陪伴看起来陌生,但实际上它是ASMR(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的新形态之一。

也就是说,不论是白噪音、环境声等助眠音效,还是香氛音疗等新形式,ASMR正在成为耳朵经济充满想象力的增长点。

根据美团调研数据,在Z世代的孤独消费中,ASMR助眠等感官填充类消费占比11%;18—24岁群体月均孤独消费达2876元,这其中约316元花在声音陪伴上。

在如今这个“好友5000+,知己无一人”的时代,年轻人发明了一种新型社交配方——溏心蛋社交法:外层是恰到好处的社交距离(全熟蛋白),内里是温暖的情感流动(溏心蛋黄)。也可称之为一种“半熟”的相处模式。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指的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结构中,人际格局如同水面上泛开的涟漪一般,由自己延伸开去,一圈一圈,按离自己距离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新中产社交网络的大部分由半熟人和泛泛之交构成,这使得差序格局中的内圈变得很小,外圈变得很大。

典型如“搭子文化”的走红。饭搭子、游戏搭子、健身搭子、摸鱼搭子……关系“不熟”,但需求精准匹配。通常,搭子关系始于兴趣爱好,结束则大多源于同事离职、毕业等社交关系变动。

而当下的溏心蛋社交模式,就是把“搭子”升级成了“固聊”,也叫做固定聊天对象。

而且,越是情感向的需求,年轻人越倾向于找固聊。Soul调研数据显示,对于分享快乐、吐槽生活、失恋求安慰等情感向需求,选择固聊的比例将近七成。即使看展览/电影/演唱会、CityWalk等这些“适合找搭子”的活动,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年轻人选择跟固聊一起。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热闹,而是勇敢地追寻能触动灵魂深处的情感纽带,但边界感、个体感依然是所有社交模式的“结界”,一如溏心蛋外层的全熟蛋白。

如果说搭子文化催生了群体性活动消费增长,那么固聊或许会促使餐饮小包厢化发展。

单身,这个曾经被视为“剩男剩女”的社会现象,如今正以比老龄化更迅猛的态势席卷全国。

根据《2024统计年鉴》,截至2023年,我国未婚人口超过2.46亿,相当于整个法国人口的三倍多。与之相对应的,是全国结婚登记数的暴跌,2024年登记数仅有610.6万对,创下198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年轻人不想结婚,那还谈恋爱吗?

Soul的调研数据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76.8%的人嘴上说着“想谈恋爱”,但身体却很诚实地选择了单身。他们一边渴望恋爱,一边又害怕陷入低质量恋爱,在恋爱和单身中反复摇摆,却如回形针般绕回原点。

这便是“回形针情感”状态,映射的是当代年轻人对感情生活的全新感悟:

◎“谈恋爱太麻烦,单身更自由”(占比最高,45.3%)。

◎“一旦投入感情,就容易失望”(低质量恋爱恐惧症)。

◎“没遇到合适的对象”(宁缺毋滥综合征)。

不过,这里有性别差异:女性更倾向于将单身视为“自由选择”,而男性则更多被“经济压力”和“情伤后遗症”困扰。

这种差异也造就了当代婚恋市场独特的她经济现象——年轻女性正在重新定义单身的意义,将其与“自我成长”和“人生自由”划上等号。电影界迎来“女性主义电影元年“,女性脱口秀演员大胆发声……女性创作者在内容领域的集体上桌正是注解之一。

这也催生了单身经济3.0模式。从1.0的一人食等基本需求,到2.0猫狗双全的宠物经济爆发,如今的3.0是将不将就的高质量单身视为新刚需。以艾瑞咨询数据为例,单身群体中,自我提升类消费占比已突破28.76%。

这届年轻人正在演绎一场精妙的平衡术——他们左手握着AI外挂和电子布洛芬,在数字世界寻找便捷与慰藉;右手攥着“打野”地图和潮玩手办,在现实空间追寻真实与温度。

这些新兴社交现象都在揭示一个核心命题——当代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连接”的意义。

未来十年,消费市场或将上演更精彩的“虚实交响”:AI会成为更懂你的生活管家,但公园20分钟效应仍是刚需;虚拟时装秀可能刷屏,可菜市场的烟火气永远无可替代。

这不仅是一种消费趋势,更是年轻一代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资料:

1.Soul✖复旦大学《2025年社交趋势报告》

2.DT研究院《2024年轻人AI使用趋势报告》

3.吴晓波频道《2019新中产白皮书》

4.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

来源:吴晓波频道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