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要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但存在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且抗菌谱较窄。
一、发展过程
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发现与提取:
1947年多粘菌素首次从多粘类芽孢杆菌中分离出来。
1949年从多粘类芽孢杆菌colistinus亚种中提取得到多粘菌素E。
主要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但存在肾毒性和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且抗菌谱较窄。
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被替代
随着β-内酰胺类等安全性更高的抗菌药物的出现,多粘菌素因毒性问题逐渐被临床弃用。
21世纪后回归
进入21世纪后,耐碳青霉烯类的细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出现,多粘菌素重新被临床关注。目前多粘菌已成为治疗对其他抗生素有耐药性的感染的最后一线药物,尤其是对于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
二、多黏菌素分类
是一组碱性多肽类抗生素的总称,主要有A、B、C、D和E 5种。多黏菌素B、E仅有一个氨基酸的差异。
多黏菌素B常用剂型:
-硫酸多黏菌素B
多黏菌素E常用剂型:
-多粘菌素E(硫酸黏菌素)
-黏菌素甲磺酸盐(CMS)
多粘菌素B导致皮肤色素沉着可能与其结构中存在苯丙氨酸有关。其作用机制是由于硫酸多黏菌素B引起组胺释放,刺激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并使皮肤IL-6过度表达,引起黑素细胞大量着色,从而引起皮肤变黑。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
多黏菌素B
主要通过非肾途径清除,尿中的原型药物
多黏菌素E
主要通过肾脏以外的途径清除,多黏菌素E肾清除率仅为1.9% mL/min。
黏菌素甲磺酸盐(CMS)
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在体内转换成多黏菌素E起效。研究显示70%的CMS以原型经肾脏排出,肾清除率为103mL/min。
非肾途径清除包括:
胆汁排泄:药物原型或少量代谢物通过肝细胞的转运蛋白(如P-糖蛋白)主动分泌至胆汁,进入肠道后随粪便排出。
化学降解:部分药物可能在体内缓慢水解为无活性产物。
阿羅备注:多粘菌素药物在体内经肾小球滤过后,大部分会在肾小管重吸收,其部分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蓄积是导致肾损伤的关键因素。
三、药效学
多黏菌素的抗菌作用机制为:
-其分子中的聚阳离子环与革兰阴性杆菌细胞膜上的磷酸基结合,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可经囊泡接触途径,使细胞内外膜之间的成分交叉,引起渗透不平衡,导致细菌膨胀、溶解;
-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羟自由基的积累,破坏细菌的DNA;
-具有中和内毒素作用。
阿羅备注:多粘菌素属于静止期杀菌剂,主要针对细胞膜作用,呈浓度依赖型,有较长抗菌谱后效应(PAE)。
四、抗菌谱
多黏菌素B和E在抗菌谱上基本保持一致,属窄谱抗菌药物。
-对绝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较好的活性;
-所有革兰阳性菌、厌氧菌以及部分革兰阴性球菌、支原体、衣原体、变形杆菌、摩根菌属、沙雷氏菌属、伯克菌属、寄生虫等对多黏菌素耐药。
五、剂量换算
-硫酸多黏菌素B
1mg≈1万单位;
-多黏菌素E
以黏菌素活性基质(CBA)计量,
1mgCBA≈3万单位
-黏菌素甲磺酸盐(CMS)
1mgCMS≈0.42mgCBA≈1.25万单位。
阿羅备注:按照1万单位换算为1mg多粘菌素B≈0.33mg多粘菌素E≈0.8mgCMS。
六、使用剂量及用法
肾功能正常患者
-多黏菌素B
负荷剂量为2.0~2.5mg/kg(相当于2~2.5万单位/kg),输注时间1 h;在12~24h后给予维持剂量2.5~3mg/kg·d,分两次给药,持续输注1 h以上,不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
-多黏菌素E
负荷剂量为5mg/kgCBA,最大剂量不超过300mgCBA,持续静脉输注0.5~1h以上;在12~24h后给予维持剂量2.5~5mg/kg·d CBA,分2~4次给药。根据肾功能调整每日给药剂量。
肾功能不全患者
多粘菌素B血液净化不需要调整剂量,多黏菌素E和CMS均可被血液滤过及血液透析清除清除,与其药物基本特性有关:
血液滤过多黏菌素E剂量调整表
血液透析多黏菌素E剂量调整表
特殊给药方式
-雾化吸入:
对于多重耐药菌或广泛耐药菌感染引起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或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建议雾化吸入多黏菌素。
多黏菌素B50mg+5mL无菌注射用水q12h;
多黏菌素E30~60mgCBA+2~4mL生理盐水中,每q8~q12h一次。
-脑室注射/鞘内注射:
多黏菌素B5mg(5万单位)
CMS10mg(12.5万单位CMS)
血药浓度监测
多黏菌素B稳态时
AUC0~24h为50~100mg·h/L,
血药浓度维持在2~4mg/L;
多黏菌素E稳态时
AUC0~24h为50mg·h/L,
血药浓度维持在2mg/L。
七、小结
多黏菌素血药浓度高低和抗菌效果、肾毒性紧密相关,重症患者体内多黏菌素药动学变化较大,血药浓度监测不仅能保证治疗效果,也能降低肾脏损害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玥,买淑霞,温欣茹,郭冬杰.多黏菌素 B 导致成人皮肤色素沉着的文献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9,16(3):161-164.
2. 袁莹、杨颖.多黏菌素 B 和 E:如何选择[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7):677-682.
3. 李大魁、金有豫、汤光译.马丁代尔药物大典[M].37 版,2011.
4. 石晓萍,吕迁洲,王婷.多粘菌素 B 致色素沉着 2 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8,20(6):460-462.
5. Mattos K P H,Lloret G R,Cintra M L,et al.Acquired skin hyperpigmentation following intravenous polymyxin B treatment:a cohort study[J].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2016,29(3):388-390.
来源:重症医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