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学习王铎书风的“一姐”,美女书法家胡秋萍。她深入研习王铎书法,尤其在笔法、墨法和章法上有深刻理解。她的作品融合王铎的厚重与现代审美,被评价为“既有王铎行草诗稿的意味,又有大作品的张力”。
现在学习王铎书风的“一姐”,美女书法家胡秋萍。她深入研习王铎书法,尤其在笔法、墨法和章法上有深刻理解。她的作品融合王铎的厚重与现代审美,被评价为“既有王铎行草诗稿的意味,又有大作品的张力”。
胡秋萍早年临习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后深入王铎行草体系,尤其在笔法上实现了对王铎的精准把握与突破。王铎以“外拓法”为核心,融合方折与圆转,形成遒劲跌宕的线条质感。胡秋萍在此基础上,融入魏晋笔法的细腻灵动,使线条在厚重中透出典雅。例如她的《张道洽咏梅》长卷,起笔含蓄如“二王”,转折处却强化王铎的方折笔意,形成刚柔相济的张力。这种融合在她近年作品中更为显著,如《黄公望秋山林木图诗跋》,笔势纵横间既有王铎的雄强,又暗藏怀素的圆转,展现出“极理性、极浪漫”的书写状态。
王铎的“涨墨法”是其书风的标志性特征,胡秋萍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继承与发展。她在大幅立轴创作中,通过浓墨、涨墨与枯笔的交替运用,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例如其代表作《屈原辞·国殇》,开篇以涨墨渲染磅礴气势,中段渐次过渡至枯笔飞白,末段复归浓墨收束,形成“墨色五变”的层次。这种处理方式不仅延续了王铎“墨分五色”的传统,更借鉴现代水墨构成,使墨块与线条形成疏密对比,如《阴阳》系列作品中,涨墨与留白的互动强化了空间纵深感。她在《王铎书法当代性阐释》中指出,王铎的墨法突破了案头把玩的局限,为当代书法展厅效应提供了范式,而她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延伸。
王铎将行草从尺牍转向巨幅立轴,胡秋萍进一步拓展了这种形式的表现力。她的作品常以“一笔书”贯穿全篇,如《春江花月夜》长卷,通过字组的大小、欹正变化,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在章法上,她吸收王铎“纵而能敛”的特点,于狂放中保持理性,例如《元遗山诗八首》长卷,看似满纸烟云,实则通过中轴线的稳定与行距的疏密控制,实现了“险绝复归平正”的视觉平衡。这种处理方式既延续了王铎的“正大气象”,又融入现代构成意识,使作品在远距离观赏时仍具强烈感染力。
胡秋萍的草书以“率真、坦诚、厚重”为核心,将王铎的雄强与女性的细腻结合。她的《听花堂诗语》册页,在豪放的线条中融入隶书笔意,结体开张而不失婉约,被评价为“既有王铎行草诗稿的意味,又有大作品的张力”。近年来,她更将魏碑的朴拙与现代书法的形式构成融入创作,如《天堂·地狱》系列,通过夸张的结体与墨色对比,表达对生命与人性的思考。这种“借古开今”的实践,使她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技法传承,成为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的视觉转化。
胡秋萍不仅是创作型书家,也是王铎研究的重要学者。她的《王铎书法当代性阐释》系统梳理了王铎书风的历史语境与现代价值,提出王铎的“怪狠美学”实为特定时代文人精神的投射,为当代书家理解王铎提供了新视角。在教育领域,她通过《拈草一析——历代草书精选赏临》等著作,将王铎笔法拆解为具体教学模块,如“涨墨法的控制”“字组关系的疏密处理”,培养了大批传承者。她在郑州美术学院等高校的教学实践,更将王铎书风纳入系统化的书法教育体系,推动其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播。
来源:让小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