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人可能只是轻微咳嗽、发热、乏力,几天就能自行恢复。但老年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一旦感染,很容易发展成重症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此时,抗病毒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南方多地新冠病毒感染率悄然攀升。
虽然整体疫情仍处在低位,但病毒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特性却在增强,特别是对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这类高风险人群而言,感染后的风险依然不能掉以轻心。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病毒药物,成了公众关心的焦点。
作为临床一线医生,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助大家理解:抗病毒药物不是“万能钥匙”,更不是“最后手段”,而是该用时就得用,但必须用对。
新冠病毒感染后,大多数人可能只是轻微咳嗽、发热、乏力,几天就能自行恢复。但老年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一旦感染,很容易发展成重症肺炎或多器官功能障碍。此时,抗病毒药物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常用的新冠抗病毒药物包括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阿兹夫定片等。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是在病毒复制早期“截断”病毒扩散链条,降低患者发展为重症的概率。但必须明确一点:抗病毒药的效果好坏,与用药时间紧密相关——越早开始,越能发挥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Paxlovid在发病五天内使用,能显著降低高风险人群的住院率和死亡率。而如果延迟到症状出现一周后再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换句话说,“早用”不是口号,是有科学依据的策略。
很多人以为自己一旦感染新冠,就该立刻吃抗病毒药,其实这种做法不但无效,还可能引发副作用。抗病毒药物不是治疗症状的药,而是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拦截器”,只有在病毒活跃复制的阶段才最有效。
比如奈玛特韦/利托那韦,它与多种药物存在相互作用,特别是心脑血管类、抗凝类、免疫抑制类药物,使用时必须由医生评估。阿兹夫定虽然使用相对安全,但也需注意肝肾功能情况。自行用药、擅自加量、重复服用,可能无效,反而有害。
还有一种误区是“抗病毒药能预防感染”,这是完全错误的。抗病毒药不是疫苗,不能在未感染时使用,更不能作为日常“保健药”。
不是所有感染者都需要用抗病毒药。是否使用,关键在于个体的基础健康状况和感染后症状发展速度。
如果你是65岁以上、有心脏病、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基础病患者,或者正在接受放化疗、器官移植后等免疫抑制治疗,那你属于高危人群,一旦感染新冠,即使症状轻微,也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尽早使用抗病毒药。
如果你身体健康,症状轻微,没有基础病,体温不高、呼吸平稳、食欲尚可,可以先观察,不要急着用药。因为这类人群自愈能力强,抗病毒药物带来的收益有限,反而可能让人忽视了休息和营养这两大恢复关键。
“规范”两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涉及到很多细节。首先是使用时间窗——绝大多数抗病毒药物在感染后5天内使用效果最佳。其次是用药剂量与疗程——按说明书或医生指示严格执行,不可自行减量或延长服药天数。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视,那就是用药后的监测。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胃肠不适、乏力加重等副作用,这些都需要通过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检查来动态评估。如果出现不适,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而不是“咬牙坚持”。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必须警惕。比如Paxlovid中含有的利托那韦,会抑制体内一些酶的代谢,导致其他药物浓度升高,增加不良反应风险。这就要求医生在开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全部用药史,不能因小失大。
从社会角度看,抗病毒药物的正确使用,关系到的不只是个体康复,更是疫情防控的关键一环。因为一旦高危人群被及时治疗,不但能降低重症率和死亡率,也能减少医疗资源挤兑,减轻医院负担。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一项研究指出,在进行规范抗病毒治疗的社区中,重症率下降了近40%,而未能及时用药的区域,重症率和住院率都显著上升。
这说明在疫情反弹期,抗病毒药物不应“藏着掖着”,而应在医生指导下,“该用就用”。
公众的药物素养也在提升。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了解用药知识,而不是盲目相信网络偏方或所谓“神药”。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我们要认识到,抗病毒药物不是“兵来将挡”的万能符,而是“有备无患”的科学武器。
疫情反弹虽然令人担忧,但并非无法应对。只要我们在生活中保持科学态度,感染后不慌不乱,及时就医、合理用药,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日常生活中,保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依然是增强免疫力的关键。感染后,不要硬扛、不要忽视早期症状,及时检测,及时就诊,是防止病情恶化的第一步。
新冠病毒或许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完全消失,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手段,和它“和平共处”。抗病毒药物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但它需要你我的理性判断和规范使用。
请记住:不是人人都需要吃,但一旦需要,就要吃得对、吃得准、吃得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姚熙,张文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抗病毒治疗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23,37(1):1-6.
[2]李兰娟,周慧.老年新冠高危人群抗病毒治疗策略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4,42(4):217-222.
[3]陈薇,黄建荣.抗新冠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与风险管理[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3,37(12):945-951.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