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一心揣摩上意,向上爬,根本不顾老师、朋友、同僚的死活。
《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一心揣摩上意,向上爬,根本不顾老师、朋友、同僚的死活。
他那一句“苦一苦百姓,恶名我来担”,成为他最真实的写照。
此剧播出后,赵贞吉就成了虚伪官员的代名词。
历史上的赵贞吉的形象,完全不是如此,甚至比嘴炮高拱更猛。
他一生多次因得罪权贵,遭贬谪(如因弹劾严嵩被贬),但始终不妥协。
晚年辞官归乡后,仍关注国事,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的担当精神。
《明史》称其“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肯定其才学与气节,但也指出性格过于刚直。
时人赞其“骨鲠之臣”,与海瑞并称。
真的很颠覆,赵大人居然和海大人一样刚直勇猛。
少年天才
赵贞吉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刚直敢言、学识渊博著称。
他是明代中后期重要的理学家,师从王阳明弟子王畿,属阳明心学一脉。
但主张调和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其思想影响了晚明学术风气。
赵贞吉生于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四川内江人,幼时聪慧,六岁能读经,日尽数卷,被称为天才儿童。
嘉靖七年(1528)赵贞吉在戊子科四川乡试中,第四名举人。
他去拜访已经回乡,被削职为民的首辅杨廷和,被他夸赞“是将为社稷器,吾儿慎弗逮也。”
赵贞吉在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会试考中第十九名,但其文章风格,太过直率,嘉靖不喜欢,殿试列为第二甲第二名。
嘉靖十六年(1537)正月,赵贞吉被授官翰林院编修,这可是预备内阁的专修学校。
他的学习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又顺利成为翰林清贵,可在官场他就没有那么顺了。
耿直BOY赵大人,看不惯嘉靖沉迷修道方术,于是上疏皇帝应该广求真儒,以赞大业。
嘉靖自然不高兴,于是赵大人就被严嵩列入黑名单了,此后他的仕途也是前途迷茫。
蹉跎多年,嘉靖二十九年(1550)四月,赵贞吉升为右春坊右中允,管国子监司业事。
抗击倭寇,力主抗敌
庚戌之变时,严嵩、徐阶、嘉靖三人,互相推诿扯皮,都不想承担责任。
在军事方面严嵩简直毫无担当,起码徐阶还有所建言。
没有主张的嘉靖,召集大臣讨论对策,没有人发言。
只有赵贞吉站出来,大声道:“城下之盟,春秋耻之,且既许贡,则虏必入城,要索不已,即内外夹攻,胡以御之?”
赵贞吉反对议和,反对答应俺答的求贡。
嘉靖帝在此时没有主张,便想看看赵贞吉有什么计策,于是召见他到左顺门,命令赵贞吉当场写好具体的退虏策略。
嘉靖看了他的计策后,觉得赵大人有远见,升赵贞吉为左春坊左谕德兼河南道监察御史,并给赏军银五万两任其调拨处置,让他赶紧出城宣谕将士。
可赵大人脾气火爆,做官的火候不够,他的暴脾气早就得罪了首辅严嵩,严党怎么会放过他。
去严府商量朝政,却进不了府门,赵贞吉在门口痛骂严嵩,恰巧遇到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
赵文华就对赵贞吉说:“公休矣,天下事当徐议之。”
暴躁的赵贞吉,直接大骂道:“汝权门犬,何知天下事?
这一下又得罪了严党,他哪里会有好结果。
差事办了,但各方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赵大人的工作业绩被人参了。
嘉靖皇帝说赵贞吉沽名欺上,不是真的忠心,廷杖五十,然后贬为广西庆远府荔波县典史。
赵大人属于出力不讨好,在官场无法隐藏自己的脾气和别人相处,官场之路自然难。
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赵贞吉主张积极抗倭,反对妥协退让。
他曾上疏建议加强海防,并参与协调军事部署,为胡宗宪、戚继光等抗倭将领提供支持,展现了战略眼光。
整顿财政,改革弊政
隆庆年间,赵贞吉任户部尚书期间,面对国库空虚、赋税混乱的局面,提出改革漕运、清理赋税、严查贪腐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为张居正后续改革奠定基础。
隆庆三年(1569),赵贞吉进入内阁,他满怀整顿朝政的抱负。
当时内阁首辅是李春芳,还有陈以勤、张居正等。
这几个人中,赵贞吉又经常以老资格自居,但他又屈居群辅之末,又急于推行自己的政见,因此几人矛盾不断。
赵贞吉与李春芳的学术主张大致相同,但是在内阁,各自的性格和为政举措却有较大差异。
隆庆三年,大同边臣有弃城失事。
对于边境战事的处理问题,赵贞吉上疏,控告了有关的边关将帅以及朝廷中的兵科、兵部等衙门,把所有相关部门全部骂了一遍。
然后要求隆庆严肃处置这些官员以及内阁,他虽是好心为国,可触碰了各级官僚的利益。
李春芳是个甘草丞相,好好先生,在各实力派中斡旋关系,用以保住自己的宰辅地位。
赵贞吉这么一闹,在内阁内部,必然因孤立而受排挤。
张居正,和李春芳是同年,年纪比较小,可他不会惯着赵贞吉。
这位日后的权臣,开始了一系列操作,联合司礼监太监李芳,把高拱请回来。
高拱成了内阁次辅,于是内阁矛盾转化成高、赵之间。
高拱和赵贞吉之间的斗争,可以看作徐阶和高拱之间战争的延续。
高拱是隆庆最亲密的老师,并且赵贞吉所反对的事情也是隆庆主张的,最后的结果,自然是赵贞吉辞官回家。
来源:落水的焱燚一点号